從14歲少年騎馬揚鞭穿越高原,到花甲之年精心研制藏藥惠澤鄉鄰。在海拔4800米的生命禁區,這個2025年全國最美家庭用47年光陰詮釋了什么叫醫者仁心……
2025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紀念日。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日松鄉甲崗村衛生室比往日安靜得多,村民都去參加周年慶典活動了。61歲的村醫南杰次仁堅守崗位,坐在寬敞明亮、設備齊全的辦公室,看著盛裝打扮的妻子和小外孫女在院子里開心地跳舞,他忍不住連說了三句“太好了”。
“什么太好了?是人們的身體越來越好,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少了,還是我們的三個孩子都有不錯的工作,家庭也很幸福?”妻子聞聲走進辦公室問,南杰次仁點了點頭,說:“其實不止這些……”
少年馳馬行醫路
阿里地區日土縣日松鄉甲崗村,位于西藏自治區西北邊陲的班公湖畔,距縣城82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最低月平均氣溫-22.1℃,曾經是西藏條件最艱苦、經濟最貧困的地方之一。受高寒性疾病困擾,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之前,這里的人均壽命只有35.5歲。
60年過去,甲崗村村民的平均壽命已躍至72歲。生命長度翻了一倍之多的背后,是國家醫療政策普惠少數民族廣大群眾的真切體現,也與像南杰次仁這樣的西藏村醫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無關系……
今年61歲的南杰次仁,出身于藏醫世家。10歲時,南杰次仁就開始追隨舅舅學醫。14歲那年,他前往阿里地區參加了專門的培訓。半年后,南杰次仁成為甲崗村衛生室的專職醫生,也是該村的第一位村醫。當時的衛生室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土房,設備極其簡陋,冬天冷得刺骨。
甲崗村方圓405萬畝,人口不多,但放牧點異常分散。南杰次仁成為村醫時,正值民主改革初期,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誰家有人生病,都是直接通知村醫上門,所以衛生室只是個擺設。“路近的,我步行過去,路遠就只能騎馬,往返兩天看一次病是常有的事兒。”比起騎馬看病的辛苦,南杰次仁更擔心自己幫不到病人。
為了減輕村民的負擔,南杰次仁自己采藥、制藥,從微薄的補貼里拿出一部分購買原料,用從祖輩那里繼承來的傳統方法,夜以繼日地研制藏藥。18歲那年,他終于研制出了藏藥,以一貼一元的成本價出售,直到如今也沒漲價。
“大病打針、貼藏藥,小病吃止痛藥、消炎藥,所以看完病后,我得多待一會兒看看是否有效。”也由此,南杰次仁認識了與他攜手一生的妻子巴桑拉吉。
1982年夏天,南杰次仁騎馬前往100多公里外的甲崗村西邊(與印度接壤),為一戶村民看病,認識了比他大一歲的巴桑拉吉。她的父母感冒多日,親戚推薦了南杰次仁。“無論路途多么遙遠,他都不收一分錢出診費。”看著南杰次仁騎馬飛奔而來,巴桑拉吉心動了。第二天早上,巴桑拉吉的父母好多了,南杰次仁騎馬返程。
看著女兒深情地目送南杰次仁,巴桑拉吉的父親心中有了答案,拜托親戚說媒,沒想到與此同時,南杰次仁的家人也拜托對方牽線。兩個年輕人一見鐘情,加上雙方家庭成全,他們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1983年,南杰次仁和巴桑拉吉登記結婚。從此以后,不僅家中的父母有人照顧,南杰次仁每次離家行醫時都有人相送,藥箱里裝滿了干糧和茶水。婚后6年間,3個孩子陸續出生,巴桑拉吉一直鼓勵、支持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你的醫術提高了,阿爸阿媽才能更長壽,孩子們才會更健康快樂地長大。”
除了守護本村村民的健康,南杰次仁還經常去周邊村和鄰近的革吉縣、噶爾縣看診。有路過的游客突然生病,他二話不說前去救治。“藥香不分民族,醫道連接人心”是南杰次仁的家訓、妻子深愛他的理由,也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家規。
全家接力守鄉土
仁心不僅能治病,也能育人。在那個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南杰次仁背著藥箱穿行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為村民們送去健康與希望。無論風雨交加還是烈日炎炎,只要有村民求醫,他總是二話不說就挎上藥箱,騎馬前往。南杰次仁很少有時間陪三個孩子,但在他們心目中,父親是豐碑一樣的偶像。
像當年的父親一樣,南杰次仁的大兒子也是14歲就開始學藏醫。同學中有人頭疼腦熱,或者父親外出行醫時,家人或鄰居生病了,他都會幫忙看病。“我們三兄妹的書包里,都裝著父親做的藏藥。”南杰次仁的大兒子說。他沒有從醫,在日土縣開了一家茶館,但他有基本藏藥知識,隨身帶著藏藥,所以隨時會給鄰居、客人提供救助。南杰次仁說,這也是一種傳承。
“父親用醫術救治病人,我用知識澆灌祖國的花朵。”女兒達瓦拉姆是幼兒園教師。當初幼師畢業時,原本可以留在縣城的她,卻選擇像父親一樣扎根鄉土,回到剛建成的甲崗村幼兒園。“因為農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師。”
2014年8月,達瓦拉姆生下大兒子剛兩個月,地處偏遠的丁澤村成立幼兒園。那里的幼兒園由老舊平房改造而成,冬天寒風刺骨,夏日蚊蟲肆虐,而且交通極為不便。“父親像我這么大的時候,行醫條件那么艱苦,他都不抱怨。我要像他告誡我們的一樣‘做什么事都要堅持’。”背著襁褓中的寶寶,達瓦拉姆去了丁澤村。
為了讓丈夫更好地治病救人,巴桑拉吉承擔了所有家務,多年如一日地幫丈夫準備外出就診的藥箱、飯菜;他在衛生室坐診沒時間回家吃飯,她做好一日三餐送過去,還常常幫忙照顧病人。“衛生室多年來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她幫忙,我堅持不了這么多年。”但這一次,南杰次仁讓妻子跟女兒去丁澤村幫忙看護外孫,這樣女兒才能照顧更多孩子。
在丁澤村幼兒園,達瓦拉姆一待就是4年。這期間,她的兩個哥哥和嫂子,輪流回家照顧父親。“我的小兒子是廚師,每次回來都給我準備很多食物。”說到孩子,南杰次仁滿臉驕傲和幸福。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所有行政村都設立了村級衛生室。2016年,甲崗村衛生室也翻修一新,10多平方米的土房擴充到占地350平方米,有分科診室并帶院落的掛牌衛生室。除了南杰次仁,縣里還給衛生室配了一位村醫、兩名赤腳醫生。4個人輪流值班,村民主動上門看病,南杰次仁終于不再四處奔波,卻比以前更忙了。“鄰村或外縣有人生病,只要叫他,他從不拒絕。好不容易回到家,他都是鉆進書房看書、研究藏藥。”聽到妻子的“抱怨”,南杰次仁笑了。
因為40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見縫插針地學習、鉆研,南杰次仁掌握了各種藏醫診療法,在治療高原常見的關節、消化系統、心血管等病癥上都頗有建樹。
付出就有回報,除了榮獲鄉鎮、縣級多次“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外,南杰次仁還曾獲評2017年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勞動模范、2018年中國好醫生、2019年西藏自治區勞動模范,病人送給他的錦旗更是不計其數。
這就是醫者仁心
新冠疫情期間,南杰次仁根據藏醫藥理學原理,請教知名藏醫藥專家,結合多年行醫經驗,制成了方便服用的“黑九丸”。部分原料價格昂貴,一向節儉的他毫不猶豫地自掏腰包,將制成的藥丸免費發放給村民。有人問他的妻子巴桑拉吉:“丈夫把工資都倒貼出去了,你不生氣嗎?”她說:“他做的是救死扶傷的好事,我高興都來不及。”有人覺得南杰次仁是日土縣有名的藏醫,行醫多年應該給孩子們留下了不少財產。但他坦言:“孩子們結婚、買房,我沒出一分錢。反而是他們總在問我需不需要錢……”南杰次仁把大部分工資都拿來研制藏藥、治病救人了,哪里還有錢資助孩子呢?
2020年,日土縣藏醫院邀請南杰次仁去醫院坐堂會診。行醫多年的他終于穿上了白大褂,從那之后,他周一到周五在縣醫院坐診,周末兩天則回到甲崗村衛生室給村民看病。“我一點兒都不覺得辛苦,因為現在不用騎馬了,去哪里都有小汽車。”妻子有空兒就會陪南杰次仁回村,兩個兒子和女兒也經常輪流護送。
時光荏苒,那個當初要奮力才能騎上馬背的14歲少年,如今已邁入花甲之年。“等我退休了,就陪你出去走走,多跟孩子們一起吃飯。”聽著丈夫的承諾,巴桑拉吉笑著搖頭:“我和孩子們都不信,因為只要你有力氣,就會去治病救人。”她說得沒錯,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但南杰次仁根本沒準備退下來。除了在縣醫院、村衛生室坐診外,他還忙著研究藏藥,將自己的傳家本領教給更多的人。
2025年8月的一個周日下午,幾名從外地進藏旅游的大學生因為強烈的高原反應,按照地圖指引來到了甲崗村衛生室。雖然語言不通,但南杰次仁迅速作出診斷,很快就開好了藥。面對不到10元錢的藥費、南杰次仁從隨身藥箱里掏出來的餅干和糖果,幾名大學生紅了眼眶。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藏語向幾個年輕人炫耀:“他第一次給我看病時只有15歲,現在61歲啦……”另一位老人說:“我和姐姐小時候經常生病,每次看到他騎著馬從遠處飛奔而來,阿媽就會高興地跳起舞來。”看到幾名大學生面面相覷,恰好達瓦拉姆來接父親回縣城,她馬上翻譯了兩位老人的話,并在他們的要求下,講述了父親行醫47年的故事。
“醫生只要活著,就要救死扶傷。我希望未來有機會去西藏、北京的大醫院參觀學習,不斷提高醫術,為更多人解除病痛,讓他們都能健康幸福地活到100歲!”從1965年到202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南杰次仁在這片熱土上付出了47年的熱忱與堅守。
臨行之際,幾名大學生為了表達感激和崇敬之情,撕下病歷本上的一張紙,給南杰次仁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在遙遠的邊境線上,我們見識了何為‘醫者仁心’!尊敬的南杰次仁先生,過去,您用馬蹄和藥箱守護一方;如今,您坐在現代化的診室里,用更精準的醫術、更深厚的仁心救死扶傷。西藏的美景隨處可見,但甲崗村衛生室是最美的!”
當11歲的外孫女用藏語向南杰次仁翻譯這段話時,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感謝西藏自治區婦聯對本次采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