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形神是太極拳的核心。太極拳講究動靜結合,內外雙修,意氣練法也是形架練法的能量站,不可或缺。陳氏太極拳中有許多相關的練法,今天我分別介紹一下:
一、任督二脈小周天式練法
陳氏太極拳非常重視“任督二脈小周天式”的練拳方法,陳鑫宗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就明確寫道:“問打拳關鍵在何處?曰:在百會穴下。自腦后大椎通至長強,其動處在任督二脈。”
在《任脈督脈論》一文中,陳鑫宗師更是詳細地闡述了任督二脈的具體練法,他說:“打拳以調養血氣…操固內守,注意玄關打拳行到此地,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這是以太極拳習練內丹,將太極拳的練習升華到了太極拳修煉、以武入道的層次。
任督二脈的練法,提出了“后升前降”的內氣運行路徑。和社會上小周天練法不同的點是,他是從會陰穴開始練的。練習時真氣從會陰穴開始啟動、過長強穴、命門、夾脊、大椎上升過頭頂百會穴、到上丹田天目穴、然后下降到人中穴位終止,這是督脈。接下來,舌抵上腭,上接督脈真氣,經過喉嚨天突穴,下降到膻中穴中丹田、再過肚臍回到下丹田、再下沉至會陰穴,這是任脈。用意念引導著內氣,沿著任脈督脈的路線運行,形成周天循環。
任督二脈的練習,強調的是內氣運行對穴位能量的激發。可以在站樁時單獨練,也可以結合到太極拳的套路動作里面練習,比如起勢、收勢、金剛倒錐等等動作。陳鑫宗師也在他的書中有結合“閃通背”等打法,對怎么結合套路招式動作,進行任督二脈練習做了詳細教學。
二、循經行氣練習法
循經行氣的練法,主張呼吸需與經絡運行、動作開合深度協同。動作需要用意念引導內氣,再流注到穴位上。動作與呼吸需在穴位處形成刺激和共振,以意導氣,以氣催形。
比如練習“六封四閉\"時,雙手上捧收至胸前時吸氣,氣貫命門、夾脊、大椎如張弓蓄勢;兩掌前推時呼氣,督脈真陽沿兩肩分開,至兩臂沿著手三陰、手三陽節節貫穿到兩手手心勞宮穴。比如邁步時,要把氣沉到腳底涌泉穴。
陳鑫祖師最早提出了這種練法,比如他在《太極拳著解》一文中說:“如懶擦衣…手中內勁由心發起,越中府,沖少海,經靈道,渡列缺,至中沖、少沖、少商諸穴止。”
循經行氣的練法,能夠更好地起到祛病和健身的作用
三、心腎相交式練法
陳鑫祖師在《任脈督脈論》一文中提到“氣動由腎而生;靜仍歸宿于腎。一呼一吸,真氣出入,皆在于此。\"結合前后文,考慮到《任脈督脈論》這一篇主要講的是太極拳丹功的練法,這里的練功方法指的應該就是坎離交配、心腎相交式的練法。明代陸西星所著《玄膚論》,可作佐證:“或問抽添之旨可得聞乎?曰:出腎入腎是真訣,自唐以后更無說。”出腎是指腎中真火上升,入腎是指心中真水下降,兩者形成先天能量的循環融合,并非字面意義上的腎臟運動。
練法以起勢為例,鼻子緩緩吸氣,同時意念內氣隨兩手上提,從下丹田提至中丹田,膻中穴區域;鼻子呼氣時,兩手慢慢下落,內氣跟著下降,從膻中穴沉到下丹田。這就是心腎相交式練法。
心腎相交式練法對身體健康,激發內氣,練出“軀干發勁\"和“宗身勁\"都有很大幫助。我們平時發勁都是勁起于腳,軸于腰。軀干發勁和宗身勁就是指不借助腳上力量,坐在椅子上或者騎在馬背上,靠軀干核心發力,也能夠把對手打飛出去的一種勁法。
四、命門鼓蕩式練習法
陳鑫說“靈氣何生?生于一心。中氣何歸,歸于兩腎。\"意和氣,形和神,對太極拳的習練都非常重要。
逆腹式呼吸是陳氏太極拳的常用練法之一,這種練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練靈氣(中氣),調動丹田氣和腎氣、人體元氣。不僅僅是呼吸,它的真正不傳之秘是兩腎區域的命門鼓蕩意氣練法。
具體是: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吸氣,以鼻緩慢吸氣,同時腹部內收,氣貼脊背,橫向引導內氣至命門和督脈,并收縮會陰、提肛。呼氣,以鼻均勻呼氣,小肚子外鼓,橫向引導內氣從命門到下丹田。
命門鼓蕩練法是太極拳的根本性拳訣,長期融入習練對增強心肺功能,改善慢性胃腸疾病,降低心率與血壓,增強太極拳的內勁內氣,有著顯著的效果。
以上幾種是太極拳內練方法的核心,只有真正掌握此法,才能實現太極內氣、內勁的生生不息,進人全身無處不太極的妙境。當拳架與意氣形神相融合,習練者將在丹田鼓蕩間奏響中華武學的千年心弦。
(作者為福建省福安市太極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