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粵劇
粵劇,早期稱本地班、廣東大戲。是一類形成于廣州地區,流行于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的地方戲曲劇種,其影響力涵蓋東南亞、美洲、大洋洲、歐洲等華人華僑聚居之地。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廣州地區民間好尚戲曲,外來戲班演出頻繁,并有眾多本地子弟參加演唱,孕育了粵劇的種子。清初出現被稱為“土優”的本地戲班及其演唱的\"廣腔”,為粵劇的形成打下了基礎。至清中葉嘉慶道光年間,本地戲班在與外江班的相互競爭中不斷吸收、借鑒,逐步形成粵劇的基本體系框架。晚清同治光緒之際,粵劇體系漸趨成熟,在聲腔、表演、劇目等各方面都呈現鮮明特色,隊伍也日益壯大。及至20世紀初至30年代,粵劇經過一系列變革,向大眾化、地方化和現代化有更大的飛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粵劇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成為中國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粵劇在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也孕育出多位粵劇名伶,如馬師曾、薛覺先、關德興、梁蔭棠等人,其中關德興作為粵劇革新的代表人物,積極推動粵劇元素融入現代影視作品,并且以粵劇武打風格塑造了黃飛鴻的經典影視形象。
粵劇主要分為“唱、念、做、打\"四大表現形式:
“唱”在粵劇中泛指唱腔,其以郴子、二黃為主要聲腔,結合本土方言及民謠小曲進行演唱。“念”在粵劇中又稱”念白”,與唱屬同類,呈現“唱念一體”的主要表演形式。
“做\"在粵劇中泛指表演技巧,主要囊括手法、眼神、身段、步法、唱功,并結合服飾道具演變出須功、翎子功、扇功、把子功等豐富的表演技法,因此粵劇也被民間俗稱為“做大戲”。
‘打”則泛指武戲,其以“南派武功”的武術動作為基礎,進行戲劇化演繹,其動作風格為扎實沉穩、長短兼施。因為武戲中的武生和文武生都具備過硬的南派武術基本功,因此也被俗稱為“打武家”。
粵劇的四大表現形式因各自獨特的表演特性,在舞臺上承擔了不同的表演功能,由此造就出嶺南特色的舞臺藝術體系,這正是粵劇作為地方劇種能遠播海外的重要基礎。
二、洪門天地會
天地會是清初由下層民眾秘密結社而成,早在康熙、雍正時期已開始活動,至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左右正式創會,定名“天地會”。其內稱“洪門”,別稱洪家、紅幫,繁衍支序有青幫、七首會、雙刀會、小刀會、棒棒會、平頭會、江湖串子會等。
天地會初期活動范圍以福建和廣東的水陸運輸沿線為主,并迅速蔓延到臺灣和蘇、皖、贛、湘、鄂、滇、黔、蜀等地。早期天地會眾以互助和自衛為旨,至乾隆末期,確立了“反清復明”的斗爭口號,并創造《少林寺恩仇記》的故事。由此虛構出福建少林寺逃脫雍正屠殺的五位僧人,并將其尊為“洪門五祖”,以此渲染清廷殘暴濫殺的形象,從而激起底層民眾學習武術來反抗清朝統治的斗爭意識
三、粵劇與天地會的關聯
粵劇體系和天地會均在清朝中期成型,作為同時期的嶺南社會產物,兩者的發展路徑存在交集,主要包括節點事件和傳播路徑兩個方面
(一)重要節點事件
粵劇戲班與天地會的人員組成均以底層民眾為主,人群存在天然聯系,而隨著部分節點事件的發生,使得兩個群體的人員進一步融合,最終呈現出“同一人群,兩個身份”的現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節點事件是李文茂起義和京劇名伶張五到佛山戲班教授武藝。
1.李文茂起義
李文茂,又名李云茂;廣東鶴山人。生于名優之家,繼承父業,為廣府戲班鳳凰儀的知名“二花面\"(即武凈),飲譽廣州、佛山等地,以演《蘆花蕩》中的張飛、《王彥章撐渡》中的王彥章著稱。他體雄力健、聲若洪鐘、輕財尚義,又精武技,是班中打武家領袖,也是天地會的重要拳師
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洪秀全率太平軍占領南京后,派人南來廣東聯絡天地會。次年,廣東天地會領袖陳開在佛山起義,李文茂率戲班藝人在廣州北郊以抗捐為名起義,聯合在鴉湖起義的甘先部,在佛嶺市(今廣州北郊新市)建立大營,并在石井、江村等地設立營盤,廣聚人馬。
李文茂參照明代戲的戲服制作軍服,初以戲班健兒為骨干編建三軍,即以小武、武生為主的文虎軍;以二花面、六分為主的猛虎軍;以五軍虎等打武家為主的飛虎軍,自任三軍主師。在佛嶺市大營供奉五祖為主,設帥府為領導機關。義軍初起,廣州清軍出城鎮壓,義軍設伏于牛欄崗,重創清軍。隨后李文茂、甘先部聯絡西部的陳開部、東部的何六及陳顯良部圍攻廣州,但久攻不下。
咸豐五年(1855)初,義軍離開廣州,李文茂與陳開合軍沿西江而上,進兵廣西,會合梁培友部義軍,在梧州突破清軍的圍堵,克藤縣,過平南,直至潯州(今廣西桂平縣),圍城九十余天于農歷八月破潯州,改潯州為秀京,建大成國,年號“洪德”,陳開稱鎮南王(后改稱平潯王),梁培友稱平東王(后改稱平南王),李文茂稱平靖王。咸豐七年(1859)二月,李文茂攻占柳州,改柳州為龍城府,以周家祠為王宮。在此期間,李命令鑄造“平靖勝寶\"銅錢,設丞相、都督、將軍等官職,嚴懲貪官污吏,禁煙禁賭,一時民風為之大變。同時其頻頻唱戲酬神,為廣府戲在廣西傳播打下基礎。
咸豐八年初,李文茂與其他義軍約定會攻桂林,計劃未能實現。四月,李文茂作戰受傷,隨后撤出柳州,進軍貴州錦屏、黎平。后又折回廣西,活動于柳城、融縣、懷遠一帶。十月退入融縣懷遠山中,至病逝。
李文茂的軍事政治活動一直與戲曲緊密結合,他不斷吸收粵劇藝人加入起義隊伍,其軍中恢復以戲服為樣式的“明代服裝”,他自穿戲班中的蟒袍甲胄。后來加入隊伍的雖然不是藝人,也以戲服穿著征戰,攻克貴縣時,當地百姓竟身穿廣府戲戲服迎接。
李文茂起義在咸豐十一年落下帷幕,最后以失敗告終。義軍戰敗后,一部分戲班藝人選擇四散流竄;而另一部分藝人則打起外江班的名號繼續以做戲形式謀求生計。同時,部分天地會會眾也在戲班中充當武生,以躲避清廷政府的追捕。經過起義熏陶的藝人和加人戲班的天地會眾,自此成了粵劇戲班的主要成員之一,使得‘反清復明”成了戲班的統一認知。同時,粵劇戲班與天地會眾的人群重疊,也使得粵劇武打與南派功夫的結合愈加緊密,逐漸形成扎實沉穩、剛柔并重的“南派功夫”風格。
2.名伶張五佛山傳武
雍正年間,京劇名伶張五(攤手五)因躲避官府緝拿,潛逃南粵,隱居佛山,在粵劇戲班中教授武功,灌輸反清復明思想。張五為湖北人,其襲用湖北漢劇的十門角色,為廣東戲班建立行當制度。同時,其利用戲班四處流動的特點,廣泛傳播抗清思想,進一步推動了戲班成員對于天地會“反清復明”口號的認可,促進了兩個群體的合流。因其傳授技藝和建立行當制度的功績,張五成為舊時粵劇戲班奉祀的戲神之一,位在華光大簾、田竇二師之后。
四、活動路徑的關聯
因為嶺南水系眾多,因此粵劇戲班在清朝時期,多棲身大船中,以之為主要交通工具,往返城鄉表演。為區別于普通運輸和作業船只,戲班的船身都漆成紅色,因此也被謂“紅船”,此類戲班皆稱為“紅船戲班”。
而天地會的早期主要活動范圍同樣是水陸運輸沿線,以運輸商貿、碼頭船工等營生謀生。兩者圍繞航運路線,分別承擔了娛樂生活和經濟往來的重要社會功能,成了碼頭文化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社會活動中,兩者的交流愈發緊密,這也促使了兩個群體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
總結
綜上所述,粵劇戲班與天地會眾的人員組成存在密切的聯系,使“反清復明”成為嶺南地區底層民眾的統一思想,并推動了粵劇武打與南派功夫的融合
在發展時間和節點事件層面,粵劇戲班和天地會成員作為兩個同期出現的群體,在社會生產生活扮演的角色聯系緊密,并隨著民間起義等節點事件,兩個群體的人員逐漸重疊,使得粵劇武打與南派功夫的技擊風格和技法標準得以統一,最終奠定了“南派功夫”的基礎框架。
在活動路徑層面,戲班藝人以船只為主要交通工具,并棲身其中,而天地會也在福建、廣東一帶的水路活動發展,兩者的活動范圍存在重疊。通過社會活動,兩者的交流逐漸增加,天地會提升了粵劇戲班的武打水平,而戲班則將天地會“反清復明”的思想傳播到南方各地,在促進天地會在各地壯大的同時,也使得以南派武術和粵劇武打為基礎的體系框架對中國南方各地區的武術技法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嶺南武術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