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周寄石教授去世一周年了,我非常想念師父。回想起與周教授相識的緣分、向周教授拜師求學的過程,到去年師父仙逝之際,已有34年。
34年,時間好像很長,但我回憶所有的事情就像是昨天的事。我1990年進入學習,在校園里發現了練太極拳的周老師,因為上初中時我就買了《太極拳全書》自學,現在身邊就有太極拳打得這么好的人,我當然要認識他,要向他學習。大學期間,師父先教我24式簡化太極拳,后教我吳氏太極拳,并且每天早上6點半到7點半,師父專門教我推手,并一直陪我練了三年多(因為別的學生起不了早床,只是偶爾去),大學畢業后工作與師父在同一城市,我又每周末回到跟師父學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太極劍和太極大桿、太極尺、太極球、太極杠、百把樁、系列纏絲功、單式訓練等功夫訓練法。后來師父又邀請河北師伯聶新棟來長沙給我們教太極刀,邀請河北師伯孫連生教太極槍,邀請江西師伯萬明群教太極推手。
作者與師父合影
回想師父的太極拳造詣和影響,我覺得可以總結如下:
一、引進太極,門戶歸屬
師父把我們引進太極門,從組織關系上,我們有了太極拳歸屬。
師徒關系的確立不是簡單的個體契約,而是有“集體”內涵。拜入門派,即被納入到吳氏和陳氏太極拳兩個群體網絡,師父是為群體選擇與培育新人,“代祖師收徒”。我們則以近似家庭成員的身份形成聚合,是具有一定規范與紐帶的組織,不是松散群體。組織內有類似家庭親情的凝聚力,比如師祖師爺、師伯師叔、師兄弟等是以“師父”為中心聯結起來的,基于近似家庭的親情認同,保持群體的凝聚性。同時,具有了師門的社會身份,組織內也有行政管理的手段,門戶以社會與家庭的倫理約束力,形成倫理規范,使師徒形成緊密聯系的集體,保障群體凝聚,維護團結。師父進行門戶弟子的選拔,組織我們徒弟精心培養,也進行責任傳遞,是傳統太極拳門戶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守護者。師父具有雙重身份,作為“師\"是拳技的教授,讓徒弟能夠盡量完整地掌握太極拳真諦;作為“父\"更多是對徒弟做人的管教,從德性方面引導。比如經常對我們進行德育,我們如果有不當的行為或者思想,師父會覺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我們很嚴厲,經常批評我們,不光是拳,很多時候是關于做人與做事的引導與糾正。
二、忠誠繼承,功夫佼佼
師父周寄石是教授,八歲習武,師從原中央國術館、湖南省國術館教官、著名武術家、江湖上稱“神手\"的柳惕怡,學習吳氏太極拳及推手、捌拳、志群拳和道家功法等(柳惕怡是向愷然所著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主人公柳遲的原型)。后師從中國太極拳大師、陳氏太極拳第11代傳人馬虹學習傳統陳氏太極拳老架大架一路、二路以及刀、槍、劍、推手等
師父周寄石的太極拳完全繼承了柳惕怡公所傳的吳氏太極拳,和陳照奎馬虹傳下的陳氏拳架標準。剛柔變化、開中有合、有快有慢、纏絲與螺旋、前發后塌、前后左右上下八面支撐、全身關節貫穿一氣,輕沉兼備,上身中正像風吹楊柳,下身穩如磐石,走低架子勁力對稱平衡,虛實倒換,胸腰折疊,丹田內轉,發勁松活彈抖,呼吸配合內勁,太極拳的所有特點在師父的拳架中都表達到最佳。據悉,馬老師曾表示,他不在身邊時,大家練拳或者教拳時遇到問題,拳架標準可參照周寄石等少數幾位弟子。師父的功夫已入佳境,師父當我們的陪練,有些時候是喂勁,反復讓我們掌握某個要領,有的時候讓我們體會怎么做都是挨打的上層功夫,我們站都站不穩。師父六十多歲時,有一天,一位功夫不錯的五十羅左右太極拳者,到我們的拳場交流,與師父推手玩了一會后,再進行口頭交流,他逐漸顯露出不服氣的表情,要與師父來真的,兩個回合,只見師父兩手交錯轉折疊,近80公斤的對手自己往空中飛起,又自然在空中上下顛倒翻了身,頭部斜朝地下,腿腳斜朝天上,落在草地上。我看得出來,如果那位拳友顛倒的角度再大點,就是頭部正向著地,必然受重傷,明顯師父注意了分寸。事后,師父給我們剖析了這次推手交流,他是上下直勁破對手橫勁,再變旋轉加折疊。
師父強調要長期堅持,深人研究太極拳。無論是師祖還是他自己,或者其他高手,其拳勢練法,隨著拳齡增長,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因為練習的過程積累和鉆研的深度增加表現在拳上了,再回過頭來看過去的視頻,就知道過去的差距有多大了。洪均生大師也曾說:楊澄甫先生年輕時的拳照與50歲時的拳不可比,他五十多歲“拳式渾厚,支撐八面,不愧名家”
師父經常告誡我們,練功夫與養生要兼顧,即練太極拳的目標要定正確,功夫不只是關注技擊的功能,也不能只關注其養生功能,練習過程要安排好武術本職與養生功夫的兩個目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某個方面太激進,就可能適得其反,或者無法深入,達不到目標。
我特別關注“養生與技擊\"的兼顧與相互促進關系的研究,發現有很多實例可以證明,練功過度者會影響健康和壽命,只練不養者會影響健康和壽命,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會影響健康和壽命。當然“練功過度”的“度”不好確定,據說頂級大師一天到晚都在練,除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外就是練功,擁有一流功夫者也是長期堅持練功半天。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比如嗜酒或好色,作息時間不符合養生之道,生活工作壓力過大,當然會影響健康。這些現象對于健康來說,相當于釜底抽薪,再怎么健身也不可能有好效果
三、熱忱傳播,嚴寬結合
師父將“傳承和傳播”作為自己太極拳領域的兩項使命。
1.師父嚴格履行傳承使命。師父是師門的“把關人”,秉承道傳有緣人,授拳雖作為他謀生主業之外的業余工作,卻投入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擇徒而授,強調對徒弟的嚴格把關,“藝不輕傳”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傳續文化,保證傳承的效果,嚴格選擇徒弟是期待發現潛在的傳人,是希望實現“光大太極拳”,兼而能夠“忠誠繼承”的愿望。可見,這種師徒關系是高層次的,不是一般的技術轉讓關系,不同于以謀生為目的的其他普通行業的師徒。師父經常提醒我們:傳承是太極拳徒弟“學成出師”的重要任務。這是“拳師”與“師父\"的本質區別之一,弟子與學生的不同也在于是否擔負傳承的責任,我師父對弟子的考察正是在于是否能夠將技藝傳承下去,一代一代地傳承。這種弟子一般會追求太極拳的高深境界,他的習武目的是真的熱愛,所以以后將很可能將“傳拳”作為自已責任。所以,師父選擇徒弟的重要考查指標是品德要高尚,真心喜歡武術。
祖師是太極拳群體的起點,依據祖師可以追溯過去,也連接著現在和將來。這個角度看,祖師是太極拳群體存在的合法性基礎,也是代代傳續的依據。所以,我們拜師時都會將祖師照片供在現場,表明徒弟拜的不僅是師父,還有本師門的整個譜系。這種莊重的儀式能有效培養我們的歷史傳承感。在每一個拜師現場,新老弟子在回溯祖師中,反復重溫傳承的歷史連線,能將我們納入歷史譜系進而產生“人人有責\"的歷史責任感,進一步激發動力,傳續師門技藝。
朱老師收徒儀式
師父教我們時,總是不厭其煩,因為他知道太極拳的難,反復糾正過的地方,我們還是會不夠好,他常說“我是婆婆子念經,一直要念到你們真的掌握為止”。也會激勵我們:“不要只看到結果,階梯是一級一級上去的,一定要重視過程,才能真正達到頂峰”。
總之,師父篩選徒弟的過程嚴格,是為培養忠實可靠的傳人做準備,目的在于延續文化,是一種社會繼替的文化驅動。
2.師父廣泛實施傳播使命。師父聚吳氏和陳氏太極拳于一身,對傳統太極拳有很深造詣,深知傳統太極拳是促進人類健康的瑰寶,應當讓更多的人學會傳統太極拳。
所以,1996年10月,由師父牽頭組織,經湖南省體委和省全民健身計劃指導委員會批準,成立了湖南省陳氏太極拳指導總站,積極投人到全民健身的洪流中,將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傳播,提出“以德為先、以拳為本、以授為志”,“練拳健身練人格,教拳交心交朋友”的宗旨。倡導健康、快樂,身心整體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相互關心愛護團結的拳友關系。在長沙、株州、常德、新寧、新晃、懷化、耒陽等14個地市縣建立了指導站、傳授站、傳授點四十多個,習練傳統太極拳者十幾萬人。2005年總站榮獲“全國優秀全民活動站\"稱號,三十年來總站大力推動了陳氏太極拳在湖南省的傳播
總站組織了七次大型全省和全國陳氏太極拳培訓班和全國首屆陳氏太極拳講習班,組織了百人以上的表演隊伍幾十次,比如為慶祝全國第五屆城市運動會在長沙召開,于長沙烈士公園組織559人的太極拳表演,為迎香港回歸組織的大型太極拳表演。到目前為止,總站面向加拿大、西班牙、日本、泰國、波蘭、菲律賓、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十多個國家的外國朋友進行傳統太極拳培訓,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太極拳為全人類造福。
結束語
傳統太極拳是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對人體健康有巨大作用,它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結合,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家拳,集技擊、健身、養生為一體,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是螺旋纏繞運動,通過正確的鍛煉,可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技擊水平。我很幸運遇到了師父周寄石教授,更幸運的是他收我為徒弟,傳授給我吳氏和陳氏兩派太極拳,謝謝師父!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