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6-0130-04
Expl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 Study of the“Dual-System and Three-Mechanism” Model for Primar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uan XiangliZhang YaqiLi Xuejiao (School of TeacherEducation,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653100)
Abstract:Curently,primarystudents’mentalhaltheducationfaceskeyissueslikeuclearconeptsandcontentandisfiient resourcecoordination.Accordingly,the“Dual-SystemandThree-Mechanism”modelforprimary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is proposed.The“dalsyste”integratesmentalalthoneptscrossallsujectsndspecializedpsyhologicalounselingtchqusto addressthe“whattodo”isse.Centeredonstudents,themodelcombinesresourcesfromgoverment,universities,primaryshols,and familiestobuildmanagement,implementation,anddevelopmentmechanisms,solvingthe“howtodoit”problem.Thismodel's implementinglosophalancsgenralitandspeciicityIsontetadgoalssteareelctured,witivesersouing approaches,which ensures feasibility.
Keywords:primary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education model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競爭日益加劇,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呈現“低齡化”趨勢,個體約 50% 的心理問題出現在小學階段且容易被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而遮蔽[1]。心理健康教育在幫助小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等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敖ㄔO教育強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2],是黨的二十大對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3]。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體系不明晰
小學階段正處于心理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個體的成長具有長遠的影響。隨著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增多,如何及時提供有效的教育和輔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重構和實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為一個緊迫的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和轉變育人方式上的重要性。然而,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當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與小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需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矛盾,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做什么”和“怎么做”兩大難題。首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明確,內容和方法體系也不清晰,既沒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體系標準,也缺乏科學的方法體系標準。這使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明確“做什么”的問題。其次,全面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尚未建立?;A教育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動力不足,具備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師嚴重缺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教師寥寥無幾且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模糊不清。這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澄清“怎么做”方面存在困難[4]。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前瞻性不足、實踐性不強、創新性匱乏的現實問題,需要各級部門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聯動不足
在目前的小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學科融入性不足和資源聯動不強的問題[4]。首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實踐科學和一種科學實踐,不單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職使命,也是各學科教師及其他身份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5]。其次,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聯動不強。一是學校方面重視程度不夠且師資隊伍薄弱,一些學校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投入,導致相關工作難以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缺乏,影響教育質量。二是一體化教學方面,大學與小學的合作與交流不足,缺乏穩定的合作關系,導致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方法無法及時傳遞到小學;大學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和支持有限,導致小學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三是政府方面,雖然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監管不嚴、執行不力的情況,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人不足,資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現象,使得部分小學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四是家庭方面,部分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認識,或者忙于工作等原因,無法積極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家庭存在不良的教育方式、緊張的家庭氛圍等問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6]
基于此,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關鍵問題是理念與內容不清晰,資源聯動不成熟,亟須探索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體系、構建新時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搭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聯動機制。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雙體系三機制”模式探索
已有研究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本是從心理健康教師具體如何操作的層面開展,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不足[7-8]。唯有華南師范大學是該領域的標桿,2018 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模式項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成果獎一等獎[4],為本研究提供了參考。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際,通過深入調研及教育實踐,筆者探索出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融合“政府—高校一小學一家庭\"(U-G-S-F)的資源,建立“雙體系三機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體而言,該模式既包含面向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積極發展性目標,又含有針對個別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問題補救性目標,采用心理教育理念全學科融入和心理輔導技術專科引領的“雙體系”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做什么”的問題。此外,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通過管理機制、路徑機制和發展機制的實施,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做”的問題。通過多主體的教育聯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從單一封閉走向開放多元,從獨立發展走向共建共享,實現人才、資源、研究與實踐的互通,構建穩定協調、優勢互補、融合促進的連貫式心理育人模式。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詳見圖1)。
圖1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雙體系三機制\"模式思路
(一)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理應融合到育人的全學科全過程[5]。在基礎教育的每個學科教學中都應融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至關重要。這不僅涉及將培養核心素養與形成良好心態相結合,還包含通過這種融合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為其成長和學習提供堅實的心理基礎。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被視為一個孤立的領域,而是要與各個學科緊密相連。在數學、語文、科學等學科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和鼓勵性的活動,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學會堅持和努力,從而培養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更加突出運用心理健康輔導技術。這類活動通常由專業的心理老師或者咨詢師來主導,他們會使用一系列心理學理論和技術,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和干預。最后,這種分層次的教學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而均衡的發展。通過在常規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可以促進所有學生的普遍心理健康;而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個別學生的特殊心理需求。
(二)重構新時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
結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和成長環境特點,高處著眼、低處著手,構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分層探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體系。高校與小學共同研究,試行制定地方范圍內課程目標標準和科學的方法體系標準。按照全面提升和重點關注的原則,搭建面向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發展性目標和針對個別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補救性目標,采用心理教育理念全學科融人,以及心理輔導技術??埔I的“雙體系”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做什么”的問題。在面向全體小學生的積極發展性目標中制定積極發展性內容和實施體系,主要側重于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在面向個別問題小學生的問題補救性目標制定問題補救性內容及實施體系,主要側重于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解決,包括焦慮、抑郁、厭學等問題。
(三)搭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聯動機制
充分發揮政府、高校、小學、家庭的聯動優勢,建立政府助推、高校引領、小學執行、家庭協助的協同聯動“四結合”,高效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9]。通過檢查督導、科研引領、典型示范、執行配合的“四途徑”,解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問題。為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探索教師的專業發展機制,建立家長、師范生、小學教師、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在內的能力發展“四提升”機制。針對基礎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現狀,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人才培養需要,結合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系統模式。比如,高校為師范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性課程,將心理健康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融合;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人全學科教學的環境,為師范生儲備能直接服務于心理教育的實踐經驗等。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雙體系三機制”可行性分析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理念兼顧整體與特殊
全科融入與專科引領理念體系,提倡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小學的各個學科教學中,同時由專業的心理教師進行指導和引領。這種融入和引領相結合的方式能夠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專業性,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得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并在需要時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幫助。首先,在該理念下,有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發揮全科教學的協同效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與其他學科融合,形成互相促進的教育環境。此外,拓展并發揮師資能力,專業心理教師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可以設計適合不同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并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在實施中,基于全科融入??埔I的理念,在全科教學中采用現場指導的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采用臨床指導的模式,以解決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為主要自標。通過由淺入深、逐步求精的改革思路,深入調研明晰問題,分析問題探索解決方案,制定方案并實施完善、持續評價與改進方案等步驟完成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學改革。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體系科學合理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要根據新時期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時代背景進行更新和豐富,包括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網絡行為等多個方面。該內容體系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使其具有較高的實施可行性。首先,內容的相關性較高,針對當代小學生的實際問題和需求設計教育內容,更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此外,教育的及時性較強,及時更新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有助于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結合小學生心理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形成面向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為目標的發展性目標和面向個別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補償性目標。將雙目標進行層層細化落實,構建教學案例資源庫,規劃階梯式學習內容,結合實踐基地和家庭教育的真實教育現場和模擬教育現場的需要,為師范生、小學教師匹配多位導師進行現場臨床指導教學,以形成理論基礎過硬,實踐優勢明顯的心理教育課程目標。
(三)“U-G-S-F\"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聯動多元
大學、政府、學校和家庭各自發揮作用,形成聯動,共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該機制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和力量,可以形成一個更為強大的教育網絡,為小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并且,在運行中責任共擔,各方明確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中,充分發揮政府、高校、小學、家庭的聯動優勢,建立政府助推、高校引領、小學執行、家庭協助“四結合”的協同聯動機制,高效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9。通過檢查督導、科研引領、典型示范、執行配合“四途徑”全面促進機制,解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問題。為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探索教師的專業發展機制,建立家長、師范生、小學教師、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在內的協同成長機制。通過多主體的教育聯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從單一封閉走向開放多元,從獨立發展走向共建共享,實現人才、資源、研究與實踐的互通,構建穩定協調、優勢互補、融合促進的連貫式心理育人模式。
四、結束語
少年強則國強,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套系統化的指導方案,通過科學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進而在實踐中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這一范式不僅能夠引領地方師范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進行深入的改革創新,推動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還能促進心理教育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普及,讓更多的青少年受益。
參考文獻:
[1]冷朋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評《育心樹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J].中國學校衛生,2022(12) :1756.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J].教育科學論壇,2023(18):3-6.
[4]鄭希付,張衛,劉科榮,等.“雙系統三平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建與實施[J].未來教育家,2020(9):70-73.
[5]王申連,郭本禹.中小學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邏輯及其實現[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6):91-96.
[6]胡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以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2(8):23-25.
[7]杜巧梅.信息時代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中小學校長,2022(5):17-19.
[8]張進清.邊疆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社會科學家,2023(7):140-146.
[9]皇甫超楠.廣州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培育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1.
作者簡介:關香麗(1984—),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博士,玉溪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張雅琪(1986一),女,滿族,內蒙古包頭人,博士,玉溪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李雪皎(1984一),女,漢族,云南西雙版納人,博士,玉溪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心理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