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6-0081-04
Explo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ruise Ships: Evidence from the Practice of China's Domestically Built Large Cruise Ship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0336)
Abstract:Since itsmaidenvoyage in2O24,China’sfrstdomesticallybuiltlargecruiseship“Adora MagicCity”hasfeatured“cruise plusclture\",servingasakeyvehiclefordieinatingexcellentCineseculure.WithDunuang-emedhulart,adigitalDuang exhibitionandTsinghua-desiged“MaritieSilkoaddecortevesselintegratesChinesecutureintoitsardwaeVoyagestdon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Yuopera,folksong,andteaculture—combinewithSpringFestival,DragonBoat,andothertraditional festivalstodeliverimmersieexperiences.DailyntertainmentfeaturesBaduanjin,Hanfuparties,ndot-potdining,hileJapa-Korea routefosterChina-foreignculturalexchange.China’scruisesectorsouldpursuediferentiatedcompeitionforculturaldisemation, upholdingeducationthroughentertaimentemphasizinginteractiveexperience,andfullleveragingnonverbalsymbolsand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Keywords:cruise tourism;domesticallybuilt largecruise ship;“Adora MagicCity”;Chines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郵輪產業是海洋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6年我國郵輪產業起步以來,在短短11年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郵輪市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2024年1月1日開啟商業首航,至當年12月底,已經運營84個航次,接待游客數量突破30萬人。這艘郵輪的一大亮點,在于將中華文化精髓全方位融入郵輪旅游體驗。黨的二十大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1]。其中,包括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優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由此可見,如何以郵輪旅游為平臺,面向中外游客深人淺出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是一個有趣而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播載體的實踐
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國兵介紹,“郵輪 + 文化”是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最大的運營特色。他注意到,中國消費者的出行需求正在轉變,愈發注重旅行品質與文化內涵。因此從船體涂裝、內部裝飾到餐飲娛樂、表演展覽,都注重給乘客帶來文化碰撞交融的魅力[2]
(一)船體涂裝與內部藝術陳設
1.敦煌藝術主題涂裝與船上藝術展
國產大型郵輪建造之初,愛達郵輪公司就從敦煌壁畫藝術中汲取靈感,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將“敦煌飛天”及“天女散花”元素用于船體涂裝彩帶的設計。在敦煌飛天神話中,絲帶起到的作用不僅是裝飾,更宛若對飛天的主體起到無形的保護作用。“愛達·魔都號”的涂裝,體現了人們通過中式美學經典符號傳達“飛天彩帶保駕,郵輪平安遠航”的樸實希冀。
愛達郵輪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在“愛達·魔都號”船上推出了《念念敦煌·數字敦煌走進愛達》藝術展。展覽壁畫借助“數字敦煌”的數據支持,通過高保真復制技術實現了高精度的復刻。第一期展覽將16幅敦煌石窟中的經典壁畫復制品在船上展出,包含了多個時期的佛教史跡畫、本生故事畫、經變畫、裝飾圖案代表作;第二期敦煌主題海上藝術展也于2025年初在船上正式亮相,包括精心挑選的11幅壁畫和1幅塑像作品,聚焦敦煌石窟不同時期的服飾風貌與妝造藝術。敦煌研究院專家把“敦煌系列大講堂”帶到船上,主題涵蓋敦煌石窟藝術、衣冠服飾、歷史故事和宗教文化。船上還陸續推出了一系列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包括敦煌紀錄片展播、敦煌壁畫舞蹈、絲路飛天服飾以及妝造體驗等,向游客普及敦煌文化知識,與船體自帶的敦煌元素相得益彰。愛達郵輪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敦煌研究院深化合作,通過郵輪這一載體,延續絲路精神。”[3]
2.船上藝術陳設
在國產大型郵輪藝術陳設國際投標評審中,清華美院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整體定位的郵輪藝術陳設方案一舉奪魁。多位專家帶領團隊為“愛達·魔都號”特別創作了一系列藝術作品。譬如,在整艘船“大堂”位置的愛達廣場,掛著四幅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壁畫;郵輪劇場走廊的壁畫《仿佛如有》,展現了若隱若現的飛天、沙漠旅人等敦煌元素;皇宮餐廳內陳列著的三十余幅《宮廷夜宴》,是創作團隊對《韓熙載夜宴圖》精心進行二次創作而成,按照原畫作里面的時間軸線,通過語義的提取、視覺元素的再組合和整個餐廳內飾的裝飾藝術設計風格形成了既協調又有對比的整體環境。
(二)海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索體驗
2024年4月,愛達郵輪與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出“郵輪 + 非遺”文化之旅,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雙方遴選中國傳統工藝和非遺代表性項目,共同策劃非遺主題會客廳,邀請行業和學術專家舉辦文化大講壇,組織青少年開展藝術才藝展示展演活動,探索研發特色商品及文創周邊,設計推出一系列傳統文化主題航次,并將非遺融入集“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郵輪體驗中。
“愛達·魔都號”至今已經開展了多個精彩紛呈的非遺主題航次。譬如,邀請豫劇大師李樹建及其團隊,將豫劇名作《程嬰救孤》及多場經典折子戲搬上郵輪舞臺,同時,還在航程期間開設戲劇主題講壇,讓游客在沉浸式戲劇互動體驗活動中了解傳統戲劇的文化精髓和趣味知識;在民歌主題航次中,聯合中國音樂學院張天彤教授及其團隊,在船上推出民歌表演、民歌學習體驗課等,讓游客有幸在欣賞民歌藝術大師團隊精彩演繹的同時,聆聽大師解讀民歌歷史文化;茶文化主題航次則攜手國家一級茶評員、高級茶藝師李定國,以及龍泉青瓷省級非遺傳承人李震,通過文化講壇、茶禮演繹、體驗工坊和茶韻市集等茶文化活動,帶領游客深人體驗中國茶文化的精髓,近距離欣賞高級茶藝師的茶禮表演,聆聽非遺傳承大師講述龍泉青瓷背后的絲路故事。每一個主題航次都讓游客直觀生動地體驗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三)節日活動
臨近各種節日,尤其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航次,“愛達·魔都號”都在船上推出與節日有關的特色活動。譬如,春節航次以傳統新春元素及民俗活動營造“年味”,讓游客在節日氛圍中享用海上年夜飯、欣賞新春音樂會;端午特色航次將端午習俗融入郵輪體驗,讓游客們享用精心準備的粽子,并參與折龍舟手工活動;六一兒童節之際的航次推出根據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改編而成的親子互動舞臺劇《愛達山海經·奇幻之旅》,并特邀上海戲劇藝術學校兒童藝術專業團隊指導,在演出中增設精彩的親子互動環節,讓小游客們有機會登上千人劇院的專業舞臺;再如,2025年元旦跨年航次期間恰逢“愛達·魔都號”商業首航一周年紀念,船上舉行了愛達東方·跨年音樂會,傳統民樂與唐樂俑在此精彩碰撞,同時還有跨年主題晚宴向游客呈現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華非遺美食。每一次精心籌備的活動,都將文化展示與節日氛圍有機融合,大大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
(四)船上餐飲與娛樂
“愛達·魔都號”船上的日常娛樂活動也頗具中國文化特色。游客們可以一早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在甲板上練習八段錦,在船上體驗紙鳶、宮燈、油紙傘、中國結等非遺手工制作,以及太極、花毯、象棋、投壺、九連環、魯班鎖等特色非遺運動和游戲項目。愛達廣場曾舉行過集合漢服、國朝、雅樂三位一體的中式文化派對“盛世雅集”回顧老上海風情的“今夜百樂門”等特色演出,容納千人的專業劇場的原創藝術歌舞秀《馬可·波羅—絲路情緣》向觀眾展示著往日絲綢之路上的浪漫,船上還設有火鍋餐廳、麻將棋牌室等貼近中國人民喜好的餐飲娛樂設施。以匠心獨運的巧思,將種種文化元素以生活化場景呈現,其成為“中國元素、國際表達”的生動載體。
(五)文化交流互鑒
“愛達·魔都號”執行的是日韓航線。在停靠日本各港口時,中國藝術家有機會與日本當地的文藝團體進行交流與文化互鑒,通過工作坊、聯合演出、藝術對談等多種形式,促進兩國文化藝術的交流傳播。同時,日本當地民眾也可以登上“愛達·魔都號”觀摩體驗中日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參加交流活動的豫劇大師李樹建感嘆:“1919年,梅蘭芳大師就是從上海乘船出海赴日,將京劇帶出國門,開啟了戲曲出海的序幕。”“我們將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華文化‘出海’,讓藝術交流碰撞,讓世界‘讀懂'中國。”[4]
二、以郵輪為載體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出發點
在西方國家郵輪產業已經非常成熟的現實面前,我國郵輪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對標不意味著效仿,一味地復刻西方同行的優勢,恐怕不是一條可行的路。據游客反饋,“愛達·魔都號”無論從價格還是從裝修風格而言,走的都是“親民”而非“奢華”路線。從國產郵輪的實踐經驗看,如何展現自身優勢,實現錯位競爭,才是中國本土郵輪企業更加值得探索的思路。
著名郵輪作為國家文化符號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早在民航尚未普及、遠洋郵輪作為人們洲際旅行主要方式的年代,以英國的“瑪麗王后號”和“伊麗莎白王后號”、法國的“諾曼底號”、美國的“合眾國號”等為代表的一艘艘享有盛名的郵輪,不僅在噸位、速度、豪華程度方面競相折桂,更在內部裝潢、壁畫裝飾、餐飲特色、文藝表演等方面各具匠心,爭相彰顯本國特色。在“郵輪就是目的地”的今天,如何在集“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郵輪旅行中恰到好處地植入文化元素,一方面大幅度提升游客體驗,另一方面“潤物細無聲”地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推廣,是旅游、文化乃至教育、外事相關從業者都應加以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對于來華旅游時間只有短短幾天、又希望盡可能充分地體驗瑰麗絢爛的中華文化的外國游客,郵輪旅游向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展示窗口。
三、可供參考的一些思路
游客在船上的幾天里,能夠充分享受船上各種娛樂設施、餐飲美食、文藝演出、休閑活動等。每到一地下船,又能近距離體驗當地風土人情。在推廣中華優秀文化方面,不妨從以下幾條思路出發。
(一)寓教于樂、注重體驗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向來走的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感召和吸引路線,以實現“近者悅,遠者來\"的共情結果[5]。因此,探索開發多種多樣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寓教于樂地融人游客旅游體驗的郵輪娛樂項目,是實現以郵輪為平臺弘揚中華優勢文化的主要手段。世界著名郵輪企業都把彰顯自己的品牌特色作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如迪士尼郵輪在郵輪傳統服務基礎上,融入迪士尼經典元素和特色活動,使其在郵輪市場中獨樹一幟[6]
文化符號若只停留在“展示”階段,容易造成主體隔離在外的局面,難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所以在設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的郵輪娛樂項目時,互動性和體驗性尤為重要。繼“愛達·魔都號”之后,又一艘上海母港出發的大型郵輪推出了“國風”主題特色航次,在春節至元宵節的幾個航次期間,以全新船上裝飾營造中式節日氛圍,并提供多種春節主題活動,如新春游園會、傳統國風工藝課堂、親子制作兔子燈、有獎猜燈謎、漢舞漢樂快閃巡演等。又如,近年來一些國外郵輪公司興起了“海上太極”項目,在郵輪旅游過程中面向游客進行教授和表演太極拳。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最具代表性、文化內涵最濃厚、文化淵源最久遠的拳種之一,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形神合一的生命觀、矛盾對立統一觀以及傳統文化的養生觀和審美觀[7]。游客在體驗娛樂項目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精髓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二)有效運用非語言符號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相較于文字而言,圖像、聲音等元素更容易突破語言與文化區隔的限制,降低文化理解的門檻,同時產生強大的情感調動能力,讓文化背景不同的觀眾產生共情[8]。而如何通過藝術,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游客同樣產生審美的心靈震撼,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一項比較高的挑戰。
在“愛達·魔都號”公共空間藝術品設計方面,清華美院項目總負責人表示,郵輪藝術品注重與日常的消費環境相結合,讓游客愿意走近藝術品,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優秀文化之美。譬如,在郵輪餐廳的公共空間中,將琺瑯彩碗運用到雕塑作品“圓融之和”中,體現了中國人對“圓融”“圓滿”“和和美美”的追求。“愛達·魔都號”上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以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學為線索,在演繹絢爛多姿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同時,也為郵輪上的功能性空間提升情感價值,對空間主題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
再如,“愛達·魔都號”千人劇場的藝術歌舞秀《馬可·波羅—絲路情緣》,以絲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文化和藝術為背景,以主人翁的愛情故事為線索,以歷史故事、音樂歌舞、傳統服飾等作為繽紛多彩的故事元素,通過美輪美奐的音樂舞美和充滿張力的表演形式,傳遞東西方文明間的碰撞與交融,帶領賓客領略古絲綢之路文明的經典魅力。這一題材不僅是古代文明的生動體現,更通過有效的共情語言讓觀眾在欣賞藝術表演的同時,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與力量,謳歌了跨文化理解與正向交流,傳遞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
(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
對于郵輪游客而言,岸上體驗同樣也是旅行的重要環節。首艘入籍中國的豪華遠洋郵輪“招商伊敦號\"執航的“中國探索之旅”航線,以上海和深圳為母港,途經舟山、溫州洞頭、福州平潭、廈門等港口。在上海,游客可以打卡城市地標性建筑;在洞頭,游客可以登頂有1500年歷史的望海樓俯瞰海景;在廈門,游客可以深入探尋中國石雕及影雕文化[9].維京游輪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托爾斯泰·哈根介紹,外國游客希望通過深度體驗去了解真實的中國,特別是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當地文化以及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等[10]。航線產品在設計之初,維京游輪就與沿岸自的地旅游相關部門、文旅企業等合作,定制特色岸上游覽項目,如到居民家中品嘗特色家宴,到學校與學生交流等。“招商伊敦號”的實踐,為更多主體探索在郵輪旅行中面向外國游客展現中國風情提供了參考。
四、結束語
航運巨擘董浩云曾經提出,船舶不僅可以運貨載人,也可以裝載思想、促進交流和溝通①。繼“愛達·魔都號”之后,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中。旅游工作者和游客共同期待,本土郵輪能真正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優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大使”,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EB/OL].(2024-07-24)[2025-07-07].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724/fabad8ffc2f947878c2e7e4de49eb6f7/c.html.
[2]孔德晨.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帶旺了什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09-19(4).
[3]新華網.看!這“一船好戲”[EB/OL].(2025-02-11)[2025-07-07].https://www.xinhuanet.com/local/20250211/109a374ef7fb4b9e98b7a0ca936be221/c.html.
[4]劉藝.首登國產游輪豫劇“揚帆出海”[N].黃浦報,2024-09-13(4).
[5]王曉蕓.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海內外民心相知相通研究[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2):4-12.
[6]張冬銘.一帶一路背景下“海上太極”郵輪旅游項目開發與推廣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19.
[7]劉姍,欒雁寧,王楠,等.體驗視角下郵輪空間探析:以迪士尼郵輪為例[J].船舶工程,2024(8):19-31.
[8]梅文佳.共情語言講述中國文化的路徑分析[J].漢字文化,2024(19) :53-55.
[9]吳其蕓.首個入境中國沿海郵輪游項目啟航,維京游輪開啟入境游新模式[N].北京商報,2024-09-18(4).
[10]黃玲.“郵輪 + 文旅”融合“破題出圈”[N].中國水運報,2024-09-18(5).
作者簡介:萬曉旻(1988—),女,漢族,上海人,單位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研究方向為國際教育、中國語言文化傳播。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