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6-0077-04
A Study on the English Subtitling of Cultural References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 from the Audience Reception Perspective
Li Mingxuan Fang HuiZhang Danwe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Guangzhou 510545)
Abstract:AsChinesemartialartsfilmsgaininternationalpopularitytheisueoftranslatingculturalreferencesinsubtitlesnto EnglishhasgardinreasingatentioHoweesearchexamiintraslatiostategiesfrotepespetieofudieceepti remainslimitedThisudyanalysforeigudiences’comprehesioandaceptaneofcultraleferenesinsubtilsoficatial artsflmsthoughquestioiresandintervies.Findingsrevealthattranslatorspredominantlyadopttheategyofdomesticatiowhich efectivelytransmitsbasicinforatiobutfiltooneytedperculturalcootationsofcrtainreferences.Tislimitationrsultsin audiencemisinterpretationsofulturalimageryandmetaphors,therebyaectingreceptionThestudysugeststhattranslatorsshould considertheculturalbackgroundsandcognitivelevelsoftargetaudiences,strikingamoreflexiblebalancebetweendomesticationand foreignizatioSuchorsareepectedtoiproethlbalecogitiodaeanceofinsfculueinintetioalotets.
Key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ubtitle translation; cultural reference;audience reception
文化所指(CulturalReference),即承載特定文化背景和意義的語言符號,體現文化的價值觀、信仰、習俗與歷史。中國武俠電影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影片亮點,也對字幕翻譯提出挑戰。電影中的文化所指包括武術、俠義精神與傳統哲學等,既是文化符號,又是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精準翻譯這些文化所指有助于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促進武俠電影的國際傳播。
關于文化所指翻譯,已有研究提出翻譯策略與實踐框架。Pedersen[和DiazCintasamp;Remael2]強調譯者需準確傳達文化信息,并靈活選擇翻譯策略。李運興[3]提出字幕翻譯的五種模式,倡導直譯與音譯以保留文化特色。于媛媛[4分析了《瑯琊榜》中的文化負載詞,指出音譯與意譯為常用策略。這些研究為文化所指翻譯提供了理論支持,但缺乏觀眾反饋的實證分析。此外, Pettit[5] 提出的字幕翻譯在文化保真與流暢性間的權衡,以及Labendowicz[6和Noureldin[7]關于翻譯質量與認知影響的討論,尚未充分考慮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接受差異,特別是文化所指翻譯對目標觀眾理解與反應的具體影響。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武俠電影中文化所指的字幕翻譯如何影響觀眾接受度。通過分析5部經典電影片段,結合問卷與訪談,評估翻譯策略對文化信息傳遞及觀眾情感共鳴的影響,進一步推動中國武俠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一、文化所指的字幕翻譯策略與方法
“文化所指”在語言表達中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翻譯過程中,如何有效傳遞這些文化內涵是關鍵問題。Pedersen[8]提出了文化所指的7種翻譯方法,為文化所指的字幕翻譯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表1)。其中,保留、直譯和英譯的翻譯方法傾向于異化策略,即在目標語言中保持源語言文化的獨特性,幫助觀眾接觸到原文的文化差異;而正式對應、具體化、泛化、替代和省略則傾向于歸化策略,旨在使譯文更貼近目標語言文化,從而提升目標受眾的理解與接受度。翻譯策略的選擇取決于自標觀眾的文化背景、翻譯目的、文本類型及文化語境等因素。
表1翻譯方法與策略分類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選取《東邪西毒》《武俠》《斷刀客》《少林寺》《臥虎藏龍》5部電影中的片段,共29個文化所指,分別涵蓋“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品牌名)、“職業稱謂”“食品與飲料”“政府”及“其他\"5類。
研究旨在調查外國觀眾對字幕翻譯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并分析翻譯策略是否有效傳達文化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中國武俠電影中的文化所指英文字幕采用了哪些翻譯策略?(2)國外觀眾對字幕的接受度如何,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是否有效傳遞文化所指?(3)國外觀眾對中國武俠電影的字幕翻譯有何期待?
受訪者為7名外籍英語教師,年齡23歲至45歲,性別比例為 3:4 ,均具有學士及以上學位。每位受訪者觀看5部電影的片段,未被提前告知研究重點,觀看后填寫問卷,并參與訪談,討論對片段的理解、遇到的困難以及對字幕翻譯的期待。
三、結果與討論
(一)文化所指的翻譯策略選擇
在29個文化所指的翻譯中,歸化策略占主導,共涉及18個案例,主要采用替代、正式對應和泛化方法,分別為6個、5個和4個案例。例如,“陳牒”譯為“theletterofcredit”,是用西方經濟術語替代中國古代概念;“戒律”譯為“rules”,是對宗教法規的泛化。而異化策略則采用了11次,主要表現為直譯或音譯的結合,如“武當玄虛劍法”(WudangXuan XuSwordsman-ship)通過音譯與直譯展現中國武術文化的獨特性。
歸化策略的廣泛應用主要考慮到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和市場需求。武俠電影觀眾通常缺乏深厚的中國文化背景,歸化翻譯能有效降低文化障礙,提升觀眾的理解度和觀影體驗。此外,歸化策略幫助提高電影的可理解性,吸引全球觀眾,具有更好的商業效果。
(二)文化所指的英譯接受度
在字幕翻譯中,翻譯策略直接影響文化所指的傳達效果及觀眾的接受度。觀眾的文化背景、語言能力及對源文化的熟悉度決定了他們對翻譯內容的理解。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顯示,盡管外籍觀眾能理解中國武俠電影的基本情節,但對于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文化內涵的接受度較低,尤其是文化所指部分。以下通過實例分析翻譯策略如何影響觀眾對文化所指的接受
例1《斷刀客》
ST:兩天后是每年煉鋒號祭刀日。
TT:Two days later.
ST:想不到那一天讓我一生起了很大轉變。
TT:I never imagined things would change.
ST:因為那一天出現了血光。
TT:It’s a bloody ceremony.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煉鋒號”及“血光”等文化所指的理解存在偏差。具體而言,“煉鋒號”指的是影片中的鑄刀廠,古代鐵匠在戰時通過獻祭儀式鑄劍,認為用血煉制的劍能增加堅韌和靈性,故“祭刀”儀式上常見“血光”。然而,字幕省略了“煉鋒號祭刀日”,導致觀眾未能理解這一特殊儀式的文化內涵。將其譯為“thebladeritual”,可有效傳遞這一背景文化信息。同時,翻譯中的“bloody”一詞容易引發暴力聯想,且缺乏語境支持,導致所有受訪者對該儀式產生負面印象。根據動態對等理論,翻譯策略應考慮目標觀眾的文化語境,避免造成誤解。因此,建議將“血光”翻譯為“bloodshedduringtheritual”,既傳達了流血的事實,又保留了儀式的莊重感和文化象征意義。
例2《少林寺》
ST:清廷已明令不準民間學武。
TT:Learning martial art is forbidden by law.
ST:少林世傳武功必遭清廷大忌。
TT:Shaolin martial arts will come to an end.
ST:早晚必有大劫。
TT:Soon there'll be huge damnation.
在7份問卷中,僅2份顯示受訪者正確理解該片段的內容及文化所指。在訪談中,3位受訪者認為少林寺因“違法”而遭遇“詛咒”或“劫數”,未能理解清廷與少林寺之間的沖突。首先,譯者將“清廷”簡化為“law”,雖傳達了禁令之意,卻忽視了清政府的政治背景與壓迫性,因而未能有效傳達權力關系。Nida的動態對等理論指出,譯文應使目標語言觀眾獲得與源語言觀眾相似的情感體驗。因此,譯文應更精確地傳達清廷的威脅,而不是簡單地用“法律禁令”。此外,“hugedamnation”帶有宗教色彩,容易讓觀眾誤解為神圣的懲罰,忽略了“劫數”作為災難性挑戰的文化內涵。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譯文修改。
ST:清廷已明令不準民間學武。
TT:Martial arts banned by the Qing decree.
ST:少林世傳武功必遭清廷大忌。
TT:Shaolin arts provoke Qing's wrath.
ST:早晚必有大劫。
TT:bringing calamity soon.
改譯后的文本在字幕時長限制下仍能傳達原文的情感與張力,并加深了觀眾對相關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接受度。
例3《東邪西毒》 ST:幾日前有一班刀客經過我家門口。 TT:A band of swordsmen passed by a few days ago. ST:官府不管嗎? TT:Shouldn’t this be a matterforthe local magistrate? ST:因為他們是太尉府的刀客。 TT:They’rein the militia. ST:官府都不敢追究。 TT:The magistrate wouldn’t dare do a thing ST:這只驢子是我娘生前留給我的嫁妝。 TT:Before she died,my mum gave me this mule as my dowry.
該片段講述了孤女雇傭歐陽鋒為其弟復仇的情節。問卷結果顯示,僅有3名參與者準確理解片段的內容和文化所指;在訪談中,有2名受訪者未能理解“刀客”與“太尉府”之間的關系。
在翻譯中,“太尉府”使用了“militia”這一正式對應,但“militia”指的是民兵,而“太尉府”是宋代高級官職,負責軍事與行政事務,二者性質不同。為準確傳達二者關系,應將其翻譯為“theGrandCommandant’sOffice”,體現太尉府對刀客的掌控。筆者將原句改譯為“Since they are under the Grand Commandant’s Of-fice”能更清晰地呈現這一政治背景。
此外,“嫁妝”在中國傳統婚俗中是女性出嫁時其家族贈送的財物,而片中的“驢”作為嫁妝具象化了貧困農家的經濟支持。盡管“dowry”能傳達字面意思,但外國觀眾難以理解其文化背景。因此,建議在屏幕上方添加注釋:“MuleswerevitalworkanimalsinruralSongChina”。結合直譯與注釋,有助于觀眾準確把握文化內涵,并深化“孤女”復仇決心的情感表達。
(三)觀眾期待
接受美學認為,文本意義的生成不僅依賴創作者的意圖,還受受眾背景、經驗與認知差異的影響。因此,翻譯過程中需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特征,以確保信息有效傳達。在此視角下,字幕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是跨文化傳播與意義再創造的媒介。字幕的核心作用在于連接不同文化,使觀眾能夠通過視覺與語言的結合,清晰理解影片的情節、人物關系及文化內涵。翻譯策略應依據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習慣進行調整,以實現最佳傳播效果。
訪談結果顯示,受訪者期望中國武俠電影的英文字幕能準確傳達信息、適應文化背景,并傳遞情感、語氣及氛圍。具體而言,受訪者希望字幕能清晰再現對話與情節,避免信息丟失,確保其對影片內容的清晰理解;同時,字幕應轉化復雜的武術術語和文化細節,使其更易理解,彌合文化隔閡。此外,字幕需忠實呈現角色的情感與語氣,深化觀眾對人物關系和情感互動的理解。這不僅關涉情節邏輯,也影響觀眾對人物塑造的認同感。受訪者強調,字幕應捕捉并傳遞武俠電影的獨特氛圍,涵蓋武術術語、江湖規則與俠義精神等核心要素。他們認為,這些元素是武俠文化的重要象征,蘊含深厚的文化價值。
四、結論
本研究從觀眾接受的視角,分析了中國武俠電影中文化所指字幕英譯的策略及其效果。研究發現,字幕英譯在促進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面臨文化差異和接受度的挑戰。影片中的文化所指主要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旨在降低觀眾理解的障礙。然而,部分文化所指的英譯未能充分呈現文化內涵,影響了文化傳播與敘事效果。此外,研究表明,文化所指的有效傳遞不僅依賴于語言層面的準確性,更取決于對目標觀眾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的深人考量。本研究的發現為跨文化字幕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可行建議。
參考文獻:
[1]PEDERSEN J. Cultural interchangeability:The effects of substituting cultural reference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studies intranslatology,2007(1) :30-48.
[2]DIAZ CINTASJ,REMAEL A.Audiovisual translation:Subtitling[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8(2) :291-299.
[3]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8-40.
[4]于媛媛.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瑯琊榜》中文化負載詞的字 幕翻譯[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
[5]PETTIT Z. Connecting Cultures:Cultural Transfer in Subtitling andDubbing[M]//JDiaz Cintas.New Trends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Oo9:45-57.
[6]LABENDOWICZ O.The impact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modalityon the reception and perception of culture-specific references[D].Lodz:University of Lodz,2018.
[7]NOURELDIN A.Subtitling of culture-bound terms:strategies and quality assessment[J].Heliyon,2019(4):e01411.
[8]PEDERSEN J.Audiovisual translation-in general and in Scandinavia[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and practice,2010(1):1-22.
[9]EUGENA NIDA.Towards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25.
作者簡介:李銘軒(2001—),男,漢族,江蘇揚州人,單位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方慧(1983—),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翻譯。張丹雯(2001—),女,漢族,廣東陸豐人,單位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
(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