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該法在總則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并著重強調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在此法律框架與政策導向下,深入剖析當前家校社育人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一步優化家校社共育模式,以切實達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無論是從教育生態系統理論,還是從社會資本理論來看,當前家校社共育均存在很多難點。本文旨在探討在這兩種理論視域下,中學家校社共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從而為教育實踐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參考。
理論視域下的家校社關系
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該理論將教育視為一個由多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子系統(家庭、學校、社會等)構成的復雜系統。在家校社共育的實踐中,該理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強調從整體上把握教育現象,將家庭、學校、社會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一觀點有助于打破傳統教育中各主體之間的界限,促進三者的有機融合和協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同時,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動態的平衡關系,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可以實現教育生態的和諧與穩定,為家校社共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子系統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對其他子系統產生影響,因此家校社共育需要各主體之間緊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社會資本理論。該理論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關系網絡的重要性,以及這些網絡如何影響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共享。一方面,家校社網絡可以通過信任、互惠、合作等機制促進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家校社網絡可以增強三者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三方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和需求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家校社共育的發展。
家校社共育的當前困境
當前,中學家校社共育模式主要涵蓋學校主導型、社區參與型、家校社合作型三種形式。從教育生態系統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的雙重視角審視,家校社共育仍面臨著諸多亟待突破的困境。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質教育資源過度集中于城市和發達地區,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則面臨教育資源嚴重匱乏的局面。這種不均衡不僅體現在教學設施、儀器設備等硬件方面,更深刻地反映在師資力量、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軟件層面,進而導致教育不公平現象日益加劇。
教育目標與方法不一致。家長、學校和社會對教育的理解存在顯著差異——家長往往更側重于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情況,學校則更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品德、智力、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多個方面,而社會可能更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這種教育目標方面的差異導致教育內容與方法難以達成一致,嚴重影響了家校社合作的實際效果。
信任基礎缺失。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社會各領域對教育機構的信任度逐漸下降,家長對學校的教育工作缺乏足夠的信心和支持,學校在整合社會資源時也面臨諸多困難和限制,難以達成有效的合作。另外,從社會資本理論的角度來看,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社交關系網絡未能實現有效交疊,雙方缺乏充分的互動,因而導致信息傳遞不暢,難以建立起穩固的信任關系,進一步阻礙了家校社之間的深度合作。
社會主體參與不足。一些社會性主體,如居(村)委會、志愿服務組織等在教育方面的參與度和專業性有限,難以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同時,地方師范院校等教育資源豐富的機構與中小學校的聯系不夠緊密,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和合作機制,導致社會教育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家校社共育模式的優化策略
鼓勵多方參與,明確角色定位。鼓勵家長、教師、學生、社區成員、企業代表等各方共同參與家校社共育,形成多元化的參與主體,共同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系統。明確各方主體的角色和責任,其中,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負責家庭教育,為孩子提供關愛、陪伴和指導;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中堅力量,負責傳授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社區成員為學校提供豐富的社區資源;學生本人則是教育生態系統的核心,在各方的支持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加強教育理念融合,統一家校社步伐。家長和教師應共同樹立科學的育人觀,超越“唯分數”的傳統觀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定期的家長培訓、教師家訪等形式,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提升。同時,積極引入社會教育資源,如邀請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文體藝術專家等進入校園,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體驗。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營造良好溝通氛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家校社共育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和及時溝通。平臺可包括學生成長檔案、家校互動區、社區教育資源等板塊,便于各方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時,暢通多元的溝通機制,如家長學校、家訪、家長會、社區活動等,能夠促進家校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營造尊重、理解、信任、合作的氛圍。
搭建合作平臺,拓寬社交網絡。由學校牽頭整合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公園等,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支持。同時,搭建家校社合作平臺,如家長學校、社區教育中心、志愿者協會等,促進資源共享和合作。此外,鼓勵家長和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如參加家長沙龍、教育論壇、志愿服務等活動,拓展社交圈子,為家校共育爭取更多資源。
推動社會資本運用,助力家校社共育。學校可引導教師運用社會資源,比如教育資訊、專業講座、社區資源及志愿服務等,提高他們在家校共育中的協作能力與資源整合能力,豐富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在家校社共育過程中,強調溝通的藝術與沖突管理策略,確保家校之間、教師之間以及家長之間能夠形成穩固而富有成效的協作網絡。
從教育生態系統和社會資本的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和優化家校社共育模式,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未來,我們應繼續加強家校溝通與合作,積極整合社區資源,提升家校社共育的質量和效果。同時,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強化培訓指導、建立評估機制等具體措施的實施,促進中學家校社共育模式的持續優化和發展,為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廈門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