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能在語文學習中全面發展。
一、“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強化德育的根本任務
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它強化了德育的根本任務。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重任,還肩負著塑造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使命。通過語文教學,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融合使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成為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實現德育的根本任務。
(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課程內容豐富,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在教學中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和道德寓意,讓學生在閱讀、欣賞、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他們的同理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立德樹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立德樹人”正是這一目標的體現。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成長和個性發展。通過語文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優秀人物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實踐能力。這種全面的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推動語文課程的內涵式發展
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是推動初中語文課程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改革更注重課程內容的德育功能和社會價值。立德樹人的融入,使語文課程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更是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這種融合有助于深化語文課程改革,豐富課程內涵,提升語文課程的教育質量。同時,它也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將德育與語文知識教學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從而推動語文課程的內涵式發展。
二、“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與語文知識傳授的融合度不足
在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德育與語文知識傳授的融合度不足。雖然教育理念上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將重心放在知識的傳授上,忽視了德育的滲透。這種分離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難以體會到語文知識與道德教育的內在聯系,使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難以真正實現。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更好地平衡知識傳授與德育,確保兩者能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二)教師德育能力參差不齊
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問題還有教師德育能力的參差不齊。一些教師雖然具備扎實的語文專業知識,但在德育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可能缺乏有效的德育方法和策略,難以將德育內容自然地融入語文課堂。這種能力上的不足限制了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貫徹實施,影響了教育的整體效果。因此,提升教師的德育能力,是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關鍵。
(三)教材對德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不充分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材德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不充分也是一個問題。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未能深入挖掘這些資源,或挖掘不夠系統、全面。這導致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學生的道德教育體驗也因此大打折扣。教師需要加深對教材德育資源的認識,提升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使語文教學成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
(四)評價體系與立德樹人目標脫節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評價體系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存在脫節現象。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側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考試分數,而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這種評價體系既不利于激勵學生在道德修養方面的努力,也不利于教師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構建與立德樹人目標相匹配的評價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新的評價體系應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道德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以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
三、“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道德品質
初中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讀和文學技巧的傳授,更是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塑造。在這個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逐漸形成。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引導者和啟蒙者的角色,可以創設一系列教學情境,將這些抽象的道德品質具象化,引導學生將課堂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其能在具體實踐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偉大的悲劇》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步驟來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道德品質的認識。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了解課文所講述的南極探險家阿蒙森和斯科特之間的競賽以及斯科特一行人的悲劇性命運。這樣的背景介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為他們理解“悲劇”背后的深層含義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模擬探險家的角色,體驗在極端環境下人類意志的堅韌和面對失敗時的勇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在絕境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信念”“斯科特的日記給我們傳達了哪些價值觀”等問題。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和討論,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情感和道德選擇。在分析課文細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斯科特在困境中的道德抉擇,如他對隊友的關懷、對科學的尊重以及對失敗的坦誠。這些細節的解讀能讓學生認識到,即使在絕望的時刻,人的尊嚴和道德光輝仍然可以閃耀。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的主題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對挑戰和失敗,如何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戰以及他們是如何克服的。這樣的分享不僅能讓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還能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創設,初中語文課堂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變成一個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提升生活感悟的平臺。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勇氣、有同情心的人。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
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為主體,將德育內容巧妙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背影》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以實現德育的目標。首先,教師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讓學生分享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故事,以引起學生對親情的共鳴。通過這樣的情感預熱,學生更容易進入《背影》所營造的情感氛圍中。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讓他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中感受父愛的深沉。在分析課文時,教師不僅要講解文章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技巧,還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對父親背影的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為什么作者會對父親的背影印象深刻”“這個背影對作者的成長有什么影響”等,讓學生在思考中感悟親情的偉大。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理解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文章背后的德育元素。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朱自清先生的父親是如何體現父愛的”“從父親的行為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做人的道理”等問題。通過這些討論,學生不僅能理解父愛的無私和偉大,還能從中學習到責任、擔當和奉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如寫一篇關于自己父母的短文,或進行一次家庭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家庭關系中的責任和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語文課堂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變成一個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場所。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設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為傳統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的優勢,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通過信息的整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社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關于中國傳統社戲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直觀地感受社戲的魅力。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可以迅速集中注意力,并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教師可以在屏幕上展示《社戲》的文本,并結合多媒體設備的聲音功能,為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暫停,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的關鍵信息和描寫手法,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體會到作者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洞察。
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與社戲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社會影響等資料,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社戲在當時的農村社會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魯迅筆下的社戲反映了哪些社會現象”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的總結環節,教師可以再次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現代社戲的表演視頻,讓學生對比傳統與現代社戲的異同,并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意義是什么”等,通過這些討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這樣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初中語文課堂變得更生動和豐富,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語文知識,還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渡鐟颉愤@一課的學習,不僅是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還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對價值觀的塑造。
(四)科學評價教學成果,增強學生自信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和進步。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特點,采取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教師應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興趣和特長各不相同。因此,評價不應是單一的、標準化的,而應是綜合的、個性化的。
例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應采取具體的評價策略。對于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對其作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鼓勵他們繼續發揮優勢,挑戰更高的寫作目標。對于寫作能力有所提升的學生,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到他們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從而激發更大的學習動力。而對于寫作水平暫時較低的學生,教師則要展現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在評價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亮點,同時耐心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教師的評價應旨在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而不是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在挫折中找到前進的方向,逐漸提升寫作能力。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師的悉心引導下,學生將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成長,最終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社會新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高尚品質、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其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