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以培養幼兒健康飲食習慣為目標的教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通過科學教育,培養幼兒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行為習慣;讓幼兒了解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學習對食物進行鑒別、選擇與制作,學習科學膳食知識和技能;讓幼兒親近自然,了解食品生產加工過程,學習愛惜糧食、節約用水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在幼兒園食育課程中,應以“全健康”為指導思想,以幸福為最終目標,在“自然、文化、生態”為根基的食育理念引導下,推進幸福食育課程,普及“食知”、感受“食趣”、體驗“食操”、實踐“食禮”,幫助幼兒在體驗、感知和操作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食出健康,育出幸福。
一、“全健康”視域下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概述
“全健康”視域是一種關注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生態環境健康相互關聯性的理念。它強調從“人類—動物—環境”健康的整體視角出發,通過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跨地域的協同合作,共同應對復雜健康問題,以實現系統性的健康結果。在“全健康”視域下,教育作為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承擔著培養兒童健康意識、習慣和能力的重要責任。
幸福食育課程正是在這一理念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它不僅關注兒童對食物營養的認知和選擇能力的培養,還強調通過食育活動,讓兒童在體驗、感知和操作中,感受到食物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健康的追求。幸福食育課程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讓兒童在快樂中學習食物知識,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同時深化他們對自然和文化的認知,促進其全面發展。
在幼兒園階段,幸福食育課程的實踐尤為重要。幼兒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食育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還能促進他們的動手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發展。同時,幸福食育課程還能加深幼兒對食物來源、制作過程以及食物文化的了解,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幼兒園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設計多樣化的食育活動。例如,通過種植園活動,讓兒童親手種植蔬菜,了解食物的生長過程;通過烹飪活動,讓兒童親手制作美食,體驗烹飪的樂趣;通過食育主題活動,如“二十四節氣美食制作”,讓兒童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習食物與季節、氣候的關系等。通過這些活動,兒童不僅能學到實用的食物知識,還能在快樂中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二、開發和實施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深遠意義
首先,幸福食育課程致力于培養幼兒科學飲食和健康生活的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質。食育不僅讓兒童認識、了解食物,還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其專注力、創造力、觀察力及實踐動手能力。通過愉快的飲食教育和活動體驗,幼兒能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對他們的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0—7歲是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接受正確的引導,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為兒童的“全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幸福食育課程豐富了幼兒園生活課程內容。教師運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合理利用周邊資源,在保障基礎課程實施的同時,將食育活動融入其中。這些貼近幼兒日常生活的課程內容,讓課程充滿了人間煙火味,體現了當今課程建設的方向。幸福食育課程的開發,為實施傳統生活課程找到了新的突破點,為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最后,幸福食育課程致力于解決幼兒園開展飲食活動中出現的真問題。“吃得好,促成長”一度成為幼兒園“食育”所追求的目標。“吃得好,促成長”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如何在活動中,讓幼兒更好、更充分地參與體驗?怎么樣讓生活與課程相融?如何推動幼兒“學習的可能”在“食育”課程中悄然發生?這些均是有待教師反思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帶著這些真問題走近幼兒,并且通過課程實踐研究進行解決。
三、“全健康”視域下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必要性
(一)食育是綜合性教育
食育絕非簡單的飲食知識傳授,它是一門綜合性教育。從知識維度來看,幼兒得以認識各類食材,了解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奇妙旅程,知曉四季果蔬的更迭,豐富認知儲備。從技能層面來看,幼兒學會自主進食、餐桌禮儀,小手能嘗試簡單食物制作,如搓湯圓、包水餃,鍛煉手部精細動作與生活自理能力,為未來獨立生活奠定基礎。
(二)食育與健康相連接
如今,生活水平提升,幼兒卻面臨零食誘惑、挑食偏食等飲食困境。食育課便是破解之匙,通過系統引導,幫助幼兒重建與食物的健康連接。培養幼兒對天然食物的熱愛,懂得珍惜糧食,在趣味課程中逐步摒棄不良飲食習慣,這是對幼兒當下成長負責,更是為其一生健康體魄筑牢根基。
四、幼兒園食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食育課程條理性差
在食育課程實施中,由于諸多原因,在實踐中存在著“重復運用”的現象。食品教育課程是從生活中產生的,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好的學科。在教學中,食育要與學科的主題、季節的關系緊密地結合起來,適時地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操作方法,從而使《食品有機課》的教學內容更充實,并取得良好的運行效果。
(二)活動評價方式單一
在幼兒園食育課程的教學中,教學評估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并記錄孩子的行為,并針對孩子的成績給予適時、恰當地評估,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程度,從而更好地完成對孩子的飲食教育。然而,在現實的《飲食教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地讓孩子去做一些有關的事情,并且他們還僅僅是使用了一種集體的教育評估,并沒有采取具體的行動評估手段,評估方法比較簡單,這會對飲食教育的實施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缺乏針對性的觀察和指導
在食育課程的實施中,不少教師對食育的引導力度不夠,主要是以群體引導為主,忽視了幼兒的個性化需要。與此同時,在教學中,要想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引導,教師就必須在保持幼兒自主操作、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前提下,觀察幼兒的各項活動,并給予相應的引導。
五、“全健康”視域下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主要內容
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內容設計得豐富多彩,其核心目的是通過一系列多樣化、趣味化的活動形式,全面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這門課程不僅涵蓋了食物認知、食物加工、飲食習慣和健康行為培養等基礎方面,還特別注重將食育理念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在快樂學習中成長。
為了進一步豐富食育的教學形式,幼兒園特別注重食育的課程化實施。這意味著教師將食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幼兒園的日常教學體系,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專業的知識儲備以及自然、社會、科學等多維度的環境創設,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積累生活經驗。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結合一年四季的時令美食和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獨特習俗,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食育主題活動。例如,在春分時節,教師組織幼兒親手制作春餅,感受春天的氣息;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教幼兒包粽子,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中秋節,帶領幼兒一起制作月餅,體驗節日的歡樂氛圍;在冬至,則和幼兒一起包餃子,共享冬日的溫暖。
此外,教師還非常注重將食育理念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在早餐、午餐等日常飲食環節,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食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征,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同時,教師還鼓勵幼兒分享自己家的飲食習慣和美食故事,讓他們在交流中增進對食物的了解和認識,培養他們對食物的熱愛和尊重。這樣的方式能讓食育成為幼兒生活的一部分,讓幼兒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收獲健康和快樂。
六、“全健康”視域下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實施策略
(一)食育游戲化,激發幼兒興趣
在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身邊的材料,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活動環境,如燒烤攤、茶藝坊、拉面館、甜品屋等區角,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又如,在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時,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讓他們分組合作完成食品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幼兒需要思考如何合理搭配食材,如何掌握烹飪的火候,還要學會與其他小朋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二)食育生活化,引導幼兒探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將食育生活化,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常見食材,激發幼兒探索欲望。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持續開展了“美食宣講員”“美食播報員”“美食探班”等系列活動。例如,冬天的“第一杯奶茶”、冰糖雪梨水、繽紛夏日“水果撈”等親子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將廚房搬到室外,邀請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一起挑選食材,學習制作食物;利用假期和幼兒一起走進菜市場或超市,觀察和了解各類食材的特點。讓幼兒通過自己的雙手感受到食材從采摘到制作的過程,了解食物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食物。
(三)食育課程化,豐富食育形式
食育課程化,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專業的知識,讓幼兒在自然、社會、科學的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獲得發展經驗。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食物認知、食物加工、飲食習慣和健康行為培養。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可以分為:主題活動和一日生活兩個方面。主題活動是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結合一年四季的美食和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代表習俗,開展豐富多彩的食育活動來達到教育目標。例如,春分卷春餅、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餅、冬至包餃子等。而一日生活,則是將日常生活中與食品相關的知識內容貫穿一日生活,引導幼兒學會主動觀察、探索和學習。
(四)食育主題化,落實課程目標
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在“全健康”理念的指導下,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制定符合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教育目標。將教育目標分解為不同領域,每個領域都可以根據幼兒發展需要和興趣選擇不同的主題開展幸福食育課程,并進行主題實施。例如,在“食育”主題實施中,教師根據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和能力發展目標,設置了不同的活動主題,如小班:做餅干、做蛋糕;中班:我愛吃的水果;大班:我愛吃的蔬菜。活動主題也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需求設置的。在一系列主題實施中,教師更好地把握了幸福食育課程目標,讓幼兒在“知食”“趣食”和“慧生活”中感受幸福生活。
(五)食育差異化,培養良好習慣
幸福食育課程的操作必須緊密貼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能力水平,并以此為基石,充分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來設計教學內容。要以孩子“喜歡,跳一跳,夠得著”為前提,精準把握課程難度與趣味性。與幼兒生活相結合:課程緊密圍繞幼兒日常飲食場景,從熟悉的早餐牛奶面包、幼兒園午餐等方面選取素材。例如,開展“我的一周早餐”活動,幼兒分享自家早餐,繪制喜愛食譜,在生活點滴中發現食之趣。
解決幼兒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挑食是不少幼兒存在的問題,而食育課能巧妙化解。以中班“美味蔬菜餅”制作活動為例,班級中的許多孩子對青菜、胡蘿卜敬而遠之。在活動中,教師帶領孩子們親手將青菜洗凈、切碎,把胡蘿卜刨成細絲,和入面粉、雞蛋,攪拌成面糊,再用平底鍋煎成香氣四溢的蔬菜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親眼看到原本“不喜歡”的蔬菜,變成了美味佳肴,好奇心與參與感被充分激發。在制作完成后,大家開心地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不少之前挑食的孩子因為這份參與感和成就感,開始愿意嘗試吃蔬菜餅,進而慢慢接受青菜和胡蘿卜原本的樣子,逐漸改變挑食的習慣。通過幸福食育課程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師應以身作則,展現優雅用餐儀態;設置“食物小偵探”環節,辨別健康與不健康食物,引導幼兒自主選擇營養美食,從被動進食轉為主動追求健康飲食。此外,不同年齡段有不同實踐內容。小班“水果串串樂”,讓幼兒認識水果的同時鍛煉手部抓握;大班“簡易壽司卷”,體驗復雜流程,增強自信心。給予幼兒動手實踐機會,讓他們在食育課中成長。
七、結語
綜上所述,“食育”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們吃得好,而是幫助他們建立對食物的興趣、情感和態度,并讓他們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可見,幸福食育課程不僅是一種回歸生活的教育,還能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聽、嗅、味、觸覺體驗,幫助幼兒初步了解食物和生活息息相關,更進一步體會到了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食育是一種飲食教育,更是一種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全健康’視域下幼兒園幸福食育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QG1452-2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