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新課標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能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落實教育改革要求,推動學生綜合、全面地提升、發展。但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看,課堂教學存在一定不足,核心素養培養效果難以達到理想標準。這就要求教師以新課標為立足點,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在探究先進、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科優勢,構建合作、探究、自主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推動學生形成信息意識、信息社會責任感,強化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實現綜合發展。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原則
學科核心素養并非籠統的教學理念,而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可以被詳細地劃分為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方面。因此,核心素養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的落實,不能機械、教條、盲目,而是應遵循以下原則,在重視核心素養四要素聯系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真實性原則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從學科性質視角來看,信息科技是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社會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對全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初中信息技術是信息科技的組成部分,是發揮信息科技社會性價值的基礎。所以,初中信息科技教學活動不能局限于教材,還要適當融入生活中行業領域、科學領域的內容。從教育改革視角來看,《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倡導真實性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方式,以真實問題或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經歷原理運用過程、計算思維過程和數字化工具應用過程,構建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可見,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設計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構建探究性、實踐性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自主性原則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信息意識、計算思維的培養,還是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的發展,都需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親身參與探究活動、實踐活動、學習活動,在感知、思考、探究等系列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活動中理解、掌握、運用學科知識,而不是在教師的講解下接受、背誦學科知識。因此,教師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落實核心素養時,要遵循自主性原則,構建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促使學生在思考、探究、分析等系列學習中發展核心素養。
(三)整體性原則
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方面,且四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從教育實踐視角來看,學生對初中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是綜合、系統的過程,不僅涉及信息的搜集、判斷、應用,還需要學生利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數字化工具解決實際問題,并從社會視角分析學科知識內涵。從社會實踐視角看,信息科技的應用范圍廣泛,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需要搜集相關信息,并對信息加以判斷、提煉,從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要注意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注意保護科技成果。可見,真正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素養相互配合,共同解決問題,如果缺少某一方面的配合,解決問題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漏洞。所以,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設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時,不能過度割裂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而應遵循整體性原則,推動學生綜合發展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路徑分析
(一)構建良好環境,強化信息感知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信息意識,教師需要思考提升學生信息感知能力的方法。只有具備較強的信息感知力,學生才能立足所學內容對信息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而信息感知力的強化是長期性、漸進性的過程,出于長遠考慮,教師要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利用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持續性的影響功能,提升學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基于此,教師要立足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利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將符合學段的、常見的信息技術工具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為學生頻繁接觸、操作各類信息工具提供機會和平臺,使學生在接觸、操作過程中,切身體會信息的實用性、多元性、豐富性,對信息形成一定感知力,并熟悉信息及其呈現與傳遞方式,初步形成、發展信息意識。
以泰山版五四制初中信息科技八年級第6冊教材為例。在開展“App組件的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常見搜索引擎、數據庫系統搜集與App編程平臺、App組件設計相關的信息,并通過篩選、排版、比較等過程梳理、整合信息,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率處理信息和運用豐富、多元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探究任務,如針對App登錄頁面的設計,讓學生全網搜索設計App登錄頁面所需技能、注意事項和多種登錄頁面,并為學生利用信息構思App登錄頁面的設計框架提供充足時間,在簡單匯報后,由學生自主設計App登錄頁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信息的作用、價值,從而提升信息感知能力,形成信息意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二)利用實例指導,掌握信息挖掘方法
實際案例是學生在課堂中獲得認知經驗、學習經驗、實踐經驗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學習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將實際案例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對信息形成正確的認識,并由內而外地正視信息的作用,明確信息意識在信息化社會中的價值,形成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取、篩選、辨別信息的能力。
以泰山版五四制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第5冊教材為例。教師在開展“體驗網絡學習新時空”教學活動時,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對應的學習資料、信息。在學生熟悉網絡課堂后,指導學生運用網絡課堂搜索引擎,快速搜集具有實用性特點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掌握網絡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演示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搜索信息的過程,并解釋關鍵詞提取技巧,使學生掌握獲取精準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師通過實際案例呈現不同關鍵詞搜索到的信息的異同。立足具體學習內容和想法,分兩次提取不同的關鍵詞。例如,關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本的網絡學習,教師可以在第一次提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視頻”三個關鍵詞,并加以檢索,并順勢指導學生判斷信息價值的方法,如搜索到的資料對自身學習的幫助程度、是否權威、來源是否可靠等,展示學習資料的存儲過程和方法;第二次提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析”“文字”三個關鍵詞,并重復第一次的判斷、儲存學習資料的過程,使學生快速掌握簡單的信息處理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兩次提取的關鍵詞和搜集到的信息對應,并列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觀察、分析兩次搜索結果的差異,明確搜索引擎輸入的關鍵詞直接影響信息內容和信息價值,使學生掌握挖掘信息的方法。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主搜集信息,并判斷搜集到的信息的價值,推動學生將獲取、篩選、儲存、判斷信息的方法應用于實際,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三)設計驅動問題,提升邏輯思維水平
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素養的基礎,缺少思維能力的支持,會對其他三方面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教師在設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時,要重視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問題教學不僅能推動學生自主學習,還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將問題教學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判斷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等發展具有較強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提升邏輯思維水平,形成計算思維,發展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可以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設計驅動性問題,發揮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育人作用。
以泰山版五四制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第5冊教材為例。在開展“探究網絡支付的奧秘”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簡單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網絡支付途徑,如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銀聯支付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支付。而后,教師可以創設“我的觀影日”問題情境,先提出引導性問題:“如果你約好友去看電影,要怎樣做呢?”在生活經驗、習慣的影響下,學生的第一想法是在美團、貓眼等平臺與好友確定影院,挑選影片、時間和座位,在確認無誤后,選擇支付寶、微信或網銀等方式支付。可見,學生在信息化生活的影響、熏陶下,已經初步形成計算思維,但學生并未深層次探究網絡支付背后的信息技術知識,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計算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再次提出引導性問題:“如果沒有網絡支付,你想與好友去看電影要怎樣做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兩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比較。之后,教師可以融入線上購物、線上繳費等素材,設計探究性問題:“網絡支付為生活帶來了怎樣的便利?”在問題的導向下,學生比較同一活動的兩種支付方式,明確網絡支付的便捷性,增強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情境中,立足網絡支付安全設計探究性問題:“網絡支付中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應該怎樣解決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網絡支付相關的詐騙、盜刷等安全問題和防護措施,形成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系列問題,能了解到網絡支付的便捷性,掌握利用計算機科技服務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發展判斷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提升邏輯思維水平、計算思維、信息社會責任感等,強化學科核心素養。
(四)開展項目教學,強化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
項目化教學活動能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為學生主動學習與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學生在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中開展學習活動,一方面能以計算思維為基點,以信息意識為載體,學習、探究新知,并將理論、技能與實踐結合,實現知識的靈活性、創新性應用,發展核心素養;另一方面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使其接觸到更深層的內容,形成信息安全意識和思想,實現綜合發展。因此,教師要將項目化教學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以泰山版五四制信息技術八年級第5冊教材為例。在開展“用物理沙盒做探究實驗”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對“微項目”的提示,將教學分為“探究光的傳播規律”“創造我的運動機器”兩部分,并以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為導向,先讓學生利用瀏覽器、在線學習平臺、數字庫資源等信息技術工具,搜集光的傳播規律信息,并利用“物理沙盒”深層次探究、實驗,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創造我的運動機器”主題搜集相關信息,并運用物理沙盒和其他信息技術工具、理論知識開展實踐活動,逐步由理論過渡到模型,再到運動機器的制作,提升學生數字化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妥善保存自己的作品,在借鑒他人結構或內容時做好標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
(五)多種途徑教學,培養信息社會的責任感
信息社會責任素養是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依托。學生具備信息社會素養,就能形成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保護原創內容、個人隱私等,形成正確的三觀,更好地適應社會,并發展自我。因此,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信息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并探究多種途徑,使學生理解信息社會責任素養包含的多方面內容和能力。
以泰山版五四制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第5冊教材為例。在開展“3D創意設計拓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以網絡相關法律法規、道德準則、行為準則等內容為載體探究學科教學路徑。例如,教師可以利用VR技術構建仿真網絡場景,如模擬網絡平臺官方巡查員在線巡查網絡環境、維護網絡安全的過程,對影響健康綠色網絡環境和網絡安全的言論、行為進行處理,并介紹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教師還可以展示網絡平臺內原創作品標識和與原創保護機制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內容,并組織學生開展分析、討論活動,推動學生在討論中自然地接觸和了解法律法規內容,明確網絡并非法外之地,促使學生規范言行、遵守法律。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搜集網絡上的不實信息,并深入挖掘,明確不良、不實信息對他人的影響、傷害,使學生形成負責任地發表言論、共享信息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素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目標,教師需要探究多種教學方法加以落實,推動學生綜合發展。通過構建良好環境、利用實例指導、設計驅動問題、開展項目教學、多種途徑教學五大策略設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能提高學科教學活動的真實性、自主性、效率性,使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究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參與實踐活動,形成并強化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素養,實現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