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對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法治觀念進行教育的課程。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于此,本文將從生活化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入手,簡要分析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提出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學方式正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方式強調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而使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有助于改善教學局面。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教師能利用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講解,使課程內容變得更生動有趣,使課堂不再枯燥乏味。生活化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并且為學生引入趣味的生活案例、生動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二)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
新課程體現出具有先進性的教育理念。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工作不能受到傳統方式的束縛,要深入學生群體,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標改革背景中的一個全新理念,是教學中的一個關鍵點。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是指教學內容不再是孤立的理論知識,而是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意味著,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深入理解初中課堂內容。教師可以運用與本節課所學知識相關、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實例來導入內容,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三)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教育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其重要功效之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在幫助他人、服務社區的過程中,體會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真諦,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此外,生活化教學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模擬法庭、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維和表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將課堂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能更好地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認識不到位,理論與實踐脫節
在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就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另外,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加強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優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課堂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程度較低,教師的主導地位過于突出。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采用問答的方式來提問學生,但是在具體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選擇更簡單明了的方式,對一些問題進行回答。而學生的回答也只是按照教師所提供的模板進行回答。這就會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教師應不斷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和理念,積極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欠佳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教師對教材的內容較為熟悉,所以往往會出現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的現象,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和限制,導致學生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使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嚴重影響學習效果。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最終使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一)借助生活化素材,導入新課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以最佳的學習狀態迎接新知識的探索。如果教師在教學開始時未能成功激發學生的興趣,未能使他們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那么學生可能會對后續的教學活動產生厭倦感,更不用說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這樣的教學質量自然難以保證。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將課堂導入工作做到位。導入環節應既吸引人又富有啟發性,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導入所學新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與本節課所學知識相關的、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實例來導入內容。這樣的實例既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又能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7課“尊重自由平等”時,教師可以以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交場景為切入點,如同學之間的相互尊重、學校對學生的平等對待等,通過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學生對“尊重”和“平等”的概念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接著,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概念在更廣泛社會環境中的意義,如何在工作、法律等方面體現自由、平等的原則。通過這樣的生活化導入,教學理念的生活化可以逐步延伸到教學全過程的生活化,讓學生始終保持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參與感。他們能更快地融入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從而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利用生活化資源,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師需要重新規劃課堂教學活動,以適應新的教育環境。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引入,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和資源,讓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生活化教學的核心在于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生活資源去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實際運用課本知識,了解課本知識與生活現象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7課“中華一家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如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合作等,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生活案例,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義,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接著,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在講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說民族團結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障?”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民族團結的本質和重要性,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通過生活化教學,學生不僅能提升學科學習能力,還能豐富生活智慧。他們能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生活化教學也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關注生活熱點,擴大學習范圍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然而,教材中的知識只是呈現了其中的一部分,冰山一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識內容,而應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拓展教學。關注生活熱點是教師進行教學延伸的有效手段之一。將當前社會中的熱點事件作為教學素材,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激發初中生對社會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拓展初中生的知識學習范圍,提高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3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中的實際案例,如公共場所的秩序維護、交通規則的遵守等,來引導學生理解規則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社會生活需要秩序,而秩序需要規則來維護。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還能幫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規則的重要性,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
(四)拓展生活實踐,提升學科素養
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個人意識、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意識的重要學科,其核心目的在于將抽象的意識形態與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往往采用板書文字的方式進行教導,這種方式雖然能傳授知識,但缺乏實際應用,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教師可以嘗試采用拓展生活實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鍛煉自身的知識應用技巧,豐富社會實踐經驗,同時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9課“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法院、公安局等國家機構,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治理法律工作的實際過程,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學生不僅能更直觀地理解法律知識,還能深刻體會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在幫助他人、服務社區的過程中,體驗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真諦,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將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涵,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
(五)課后作業生活化,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會忽視課后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不注重課后作業的設計和布置。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鞏固和運用。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課后作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后作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課后作業的重要性,并注重課后作業的生活化,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在集體中成長”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如讓學生觀察并記錄自己在學校集體生活中的點滴,或探討如何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集體的和諧發展。這樣的作業既能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又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布置“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你在集體中成長的體會和收獲”這樣的作業。這個作業既要求學生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又讓他們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反思課堂所學內容。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集體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進而增強自己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陣地,其教學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實施,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知識的內化,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生活化教學的內容、情境、實踐活動以及創新教學方法的緊密結合。基于此,教師應重視教學內容生活化,將課堂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