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每個月都有幾天「煩惱日」,有規律、無疼痛地過還算好,職場女性常常碰到不按規律“遲到”或“早到”。月經失調成因五花八門,注冊中醫師楊明霞說可依癥狀飲用含益母草、當歸等茶飲及按壓穴位幫助調理。
失調主因:脾虛、肝郁、腎虧 → 影響氣血生成
預警信號:經血發黑/過量/持續痛經
A1:本身有這問題,寒涼食物不要碰,容易痛經,而且吃寒涼食物會令血液運行得不順暢。最好是經期前七天開始不沾,直至完后才可進食。(可否進補?)女性子宮內膜會不斷增厚,一個月左右就會剝落,來月經之前我們要有足夠氣血去生成子宮內膜,所以經期前要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及養氣血,在來經時應以活血為主,子宮內膜需要完全剝落,如果不剝落容易形成子宮肌瘤,子宮囊腫,子宮內膜移位等問題。來完之后,就以補血為主。活血是根據病人的情況,加一些活血中藥,令月經順暢一點,如果本身月經流量多,不加活血,反而會加止血,例如血如余炭等,不過,都會視乎具體狀況,大趨勢是經前養脾胃,疏肝,來經時活血,止瘀,來完就補氣血。
A2:其實月經問題,可以歸納同脾、肝、腎都有關。腎是先天之本,即系爸爸、媽媽所遺傳的因子是否好。脾是后天因素,后天之本,如果我們后天調養不宜,天天飲寒涼食物, 經常熬夜,都會影響到脾臟。脾在中醫角度是負責統血及負責輸送身體的養分到不同地方,與西醫學所說的內分泌系統及消化系統一樣,如果脾胃弱,沒有足夠養分去生成氣血,就會有“遲到”的問題出現。統血代表血正常運行,不統血,月經流量就會超多,都是癥狀一種。至于肝,在中醫角度主藏血,肝血不足,亦都有月經少等情況。
A3:如果是偶爾一兩次不規律,那就無須緊張,如果日常生活,起居再注意一點,我們身體會有自動調整功能。但是,如果月經失調持續下去, 那就最好檢查一下是出了什么問題。至于少女初潮不準,基本上調整時間大約半年至一年,而痛經就要正視。
體質""" 經前調理" """ 經后補血
熱底 丹參+百合+麥冬 "" 益母草+西洋參+田七
(易上火)""" → 寧神養血 → 祛瘀補血
寒底 郁金+香附+當歸 "" 益母草+當歸+紅棗
(怕冷)" → 暖宮行氣"" → 溫補安神
歸來穴(臍下4寸旁開2指)→ 促經期規律
血海穴(膝內上2寸)→ 緩解血虛
熱底:養血寧神茶 丹參三錢、百合四錢、麥冬三錢
寒底:調經行氣茶 郁金三錢、香附三錢、當歸身兩錢
制作方法:所有材料放杯或壺內,加入熱水煲四十五分鐘。
何為熱底:易長暗瘡、口瘡、心煩、大便干結、小便黃。
何為寒底:怕冷、四肢冰涼、容易疲倦無力、大便稀爛,甚至腹瀉。
建議調經穴位: 歸來(臍中下四寸,距前正中線兩寸)及中極(下腹部,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下四寸), 以中指及無名指的指腹,以旋轉的方式,由輕手法到重手法,按五分鐘。
經后補血(在經后三日開始飲用,每日一杯,飲三日。)
熱底 補血祛瘀茶 益母草五錢、西洋參兩錢、田七兩錢
寒底 補血安神茶 益母草四錢、當歸身三錢、紅棗兩枚(去核)
建議調經穴位: 血海(膝蓋內側上兩寸) ,以中指及無名指的指腹,以旋轉的方式,由輕手法到重手法,按五分鐘。
經內治理(經期間飲用,直至減少為止。)
熱底 調血補益茶 槐花三錢、大小薊各三錢、側柏葉四錢
寒底 補血調經茶 血余炭三錢、艾葉兩錢、阿膠兩錢
建議調經方法: 建議多臥床休息,勿操勞,勿進食動血的中藥,如當歸、田七、丹參等。
注冊中醫師表示,一般的茶療及食療只適合月經失調初期人士,如果經期持續不調,應早日就醫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