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DOl:10.19881/j.cnki.1006-3676.2025.07.05
摘要:[研究目的]新質生產力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支撐,對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低空經濟作為當代經濟發展的全新領域,與新質生產力存在互為表里的緊密聯系。探討低空經濟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剖析制約二者協同發展的關鍵瓶頸,提出針對性突破路徑,以期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研究方法]圍繞“低空經濟驅動新質生產力”核心命題,構建“技術一要素—產業”分析框架,結合政策文本解讀與產業案例分析,系統闡釋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理,并梳理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研究結論]低空經濟通過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產業深度轉型三維路徑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但存在政策協同不足、核心技術受制、市場培育滯后等現實困境;應通過構建新型政策協同體系、突破核心技術瓶頸、釋放市場潛力動能等舉措,實現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協同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明確指出,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源自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的更替,而非單純的思想認知進步[1。生產力作為歷史演進的基礎邏輯,至今仍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新質生產力”理論正是這一原理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性發展。該理論以技術突破為動力、以要素創新配置為路徑、以產業深度轉型為目標,構建了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先進形態。當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匯疊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突破傳統增長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任務。
而低空經濟作為一種依托低空空域資源、以航空器飛行活動為牽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2,其技術創新(如航空材料、智能算法、通信導航技術)、要素配置(整合土地資源、資本、人才)及產業轉型(推動制造業、物流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端化)三大特征,與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要求高度契合。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要求低空經濟持續培育與完善。然而,管理機制不健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應用場景尚待挖掘等問題,制約了低空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鑒于此,本文不僅意在深入探析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聯系及驅動機理,更致力于探索如何通過制度體系優化及政策指引,在充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能的同時,切實解決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問題,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加速推進提供強勁動力。
一、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機理
在低空經濟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與產業深度轉型形成逐層遞進、相互支撐的動態關系。其中,技術革命性突破驅動生產力躍升是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催生新生產力形態;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重構經濟關系是關鍵,借助優化傳統要素搭配構筑新產業體系;產業深度轉型推動生態重構是目標,憑借調整產業布局形成適應新經濟模式的生態系統。這三者以協同演進的方式,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穩固且有力的支撐。
(一)技術革命性突破驅動生產力躍升
低空經濟領域的技術突破正推動發展格局升級,加速新質生產力核心能力的提升。航空技術引領的體系在飛行器、空域管理、能源和通信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優化了資源調配效率,為三維空間活動延伸提供了技術基礎。這些創新變革正在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首先,在飛行器研發領域,目前的發展模式發生了較大改變:以前主要關注機械結構的改進,現在則更多地把先進材料科學、智能控制等前沿技術融入其中。比如,同濟大學跟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新型飛行器,在制造期間將復合材料與3D打印技術進行整合運用,不僅大幅增強了飛行器的結構強度與耐用程度,還順利達成了輕量化的目的。與此同時,同濟大學把智能算法運用到飛行器外形設計上,讓飛行性能得到極大優化。這些技術方面的進展,使得飛行器的整體性能有了明顯提升,還推動了研發方式的改變,建立起以數字模型為基礎的智能化研發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在空域管理范疇,依靠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智能空管系統成功突破了傳統人工管制局限,能夠對大量飛行數據進行實時剖析,精確預判空域狀況,并靈活調整航線設置。這樣一來,不但讓低空飛行變得更加安全高效,還釋放出了更多空域資源,為新質生產力朝著三維空間擴展創造良好條件。再次,新能源技術在低空經濟發展中的表現也很亮眼。儲能技術、綠色環保技術與智能管理技術的協同使用,有效解決了傳統能源在續航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方面的難題。新型動力系統的廣泛推廣,顯著降低了航空器的運營成本,還減少了碳排放,符合綠色發展的理念。這些技術的進步拓寬了飛行器的應用范圍,為新質生產力增添綠色動力,成為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低空通信網絡的升級優化,為低空經濟帶來新的推動力量。借助5G網絡和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構建起飛行器與地面指揮中心之間、飛行器之間高速且穩定的數據傳輸渠道。這種高效的數據共享方式讓飛行器能夠更為精確地感知周邊環境,進而增強低空飛行的安全性[3]。此外,經升級后的通信網絡能夠為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興業務的發展奠定基礎,增添了低空經濟的應用可能性和發展機遇,有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較快地提升。
(二)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重構經濟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4低空經濟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依托,借由對傳統生產要素組合模式進行創新性重塑,把低空空域納入新型生產要素的范疇之內,促使土地進行立體式開發利用、勞動力技能實現提升以及資本與技術達成深度融合,大幅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
首先,在低空經濟里,資本堪稱極為重要的“助推力量”。像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等此類資本形式,紛紛涌進低空經濟領域,為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技術研發等給予了強有力支撐。這種情形使得傳統制造業主要依賴固定投資的模式得到改變,且使其更為注重技術創新以及知識產權保護。伴隨低空經濟的迅速發展,相關專利的數量顯著增多,資本促進技術轉化的作用愈發凸顯。資本、技術與數據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步形成“平臺 + 場景 + 生態”的新型商業模式,重塑了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格局,并助推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5]。
其次,空間要素的立體開發機制出現變化。低空經濟以全新方式調整土地利用模式,使開發利用層面從原本的平面狀態拓展到三維立體空間范疇(主要指距離地面1000米以下的天空范圍),進而塑造出一種分層次、多方式的開發利用模式[。其具體的呈現形式為:針對城市上空、城郊區域,以及農村空域,實施有差別的開發利用,由此催生出諸如低空游覽、無人機物流等新型經濟業態(甘肅張掖七彩丹霞景區的“通航 + 旅游”模式便是代表);同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與經濟活動多元化情況的同步出現,也使得空間資源分配呈現出“流動性”特征,使得要素配置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低空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基礎性崗位的需求呈現出減少態勢,然而,諸如無人機駕駛員、空域管理員、低空數據分析師等新興崗位的需求,則呈現出激增態勢。企業對于員工數字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愈發注重,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在收入分配中的權重也隨之顯著提升。這種變革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勞動組織形式,更使得勞動力結構更加契合新興產業所需,進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給予了有力支撐。
(三)產業深度轉型推動生態重構
產業的深度轉型,是推動低空經濟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領頭羊的關鍵步驟。在這個過程里,對傳統產業的結構布局做出調整,重新明確產業功能,重構產業鏈體系,逐漸形成一個能適應新經濟模式的生態系統,最終讓生產力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產業轉型的重要體現。在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新產業模式和高端產業環節不斷涌現,這就促使傳統產業朝著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方向邁進。例如,航空制造業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自我升級,把傳感器、人工智能和先進材料結合起來,成功打造出適合在低空飛行的智能飛行器。航空服務業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業務,而是拓展出了無人機物流、低空旅游等新的服務項目。更重要的是,這種轉型還加強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構建起了一個從研發、生產到運營、應用的完整產業鏈體系。以低空數據產業為例,它的發展促使數據采集、分析等服務的專業化分工更加明確,還催生出了專業的地理信息服務機構和數據分析公司,使整個行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產業功能的拓展則是產業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以前,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產品制造和提供基礎服務上,而現在正逐步向平臺化、網絡化和生態化嬗變。還是以無人機產業為例,傳統制造商正朝著提供全服務流程的平臺方向轉變,把飛行器設計、生產、運營和維護等各個環節整合起來并且通過數據接口與合作伙伴構建起一個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7。同時,產業的目標也不再僅僅是追求經濟利益,而是開始兼顧社會和生態效益。低空經濟于智慧城市管理、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充分彰顯了其在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價值,與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與高質量特質達成高度契合。
價值網絡的構建是產業轉型的核心目標。傳統產業鏈條大多呈直線型,而低空經濟讓它朝著更加立體、協同的方向發展。企業間的合作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轉變為深層次的戰略合作,數據成為創造價值的關鍵因素[8]。以智能物流體系為具體實例,憑借著共享數據以及共同協作,無人機制造商、軟件開發者、物流公司與空管機構,彼此之間形成了跨組織的價值創造網絡,顯著地提高了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最終實現了新質生產力的高效能目標。
二、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困境
在低空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技術進步、生產要素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依舊存在不少阻礙。當前,我國亟須解決低空管理體制不完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產業整體發展相對不足等問題,這些都給新質生產力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巨大挑戰。
(一)低空經濟管理模式:政策協同不足與權責分教困局
自2010年我國啟動空域管理體制改革以來,低空空域管理經歷了空域分類、精細管控、協同管理三個階段,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現有管理模式仍面臨多重現實問題的制約。
從管理體制機制角度來看,核心問題在于技術革新的快速性與制度調整的周期性之間存在不匹配:研發制造方面由工信部門牽頭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歸交通部門管轄,而應用服務部分則是由發改部門予以統籌。這種依據業務鏈條劃分管理職能的方式,最終形成了傳統的條塊分割格局[9。在技術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制度調整的滯后性進一步顯現為政策層面的銜接斷層。以2023年出臺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為例,由于未能充分預判eVTOL技術的發展路徑,導致現行的管理規范難以完全覆蓋實際應用場景。這種政策斷層又進一步引發了兩方面的衍生問題:一方面,全國統一的行業統計標準與動態監測體系尚未建立,使得行業主管部門難以精準把握產業發展的實際態勢;另一方面,國家級的空間規劃存在缺位,跨區域協調機制也尚未完善,這使得地方政府在缺乏明確產業布局指引的情況下,紛紛選擇在相同領域布局,導致30多個省市級的產業園區陷入了“各自為政”的同質化競爭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鏈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進程[10]。
當前管理體制中的權責分散現象,其重要根源在于中央政策落地執行時與地方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對接不暢問題。雖然民航局具有統籌協調職責,但地方執行層面呈現出多元治理模式:多數地區安排經信部門主管產業布局規劃,交通部門則分管空域準入審批。尤其當涉及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適航審驗這類事項時(法定主體為民航局),同一行政區內仍較常出現權責邊界不清的操作困境。這直接導致不同省份政策執行尺度差異顯著,例如跨省運輸業務許可審批普遍需耗時6個月左右[11]。作為高度依賴規則體系的產業,低空經濟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技術標準、管理規則、運行機制三方面協調推進。但現有體系中,部門間協作意愿不足與技術規范尚未統一的現實,不僅降低了數據共享效率,更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各環節的信息隔閡,最終對規模經濟效益形成限制,也使技術創新難以有效輻射擴散。
(二)低空制造技術創新:核心技術受制與投入機制失衡
當下,我國正處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體制機制的完善水平直接關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進程。低空科技創新仍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短板、研發投入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嚴重束縛著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方面,我國低空制造產業在核心技術層面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就空域管理而言,低空智聯網的構建依賴進口的通信導航芯片,高精度時空同步技術也受到國外專利壁壘的限制;在飛行控制系統方面,復雜環境感知與自主避障算法大多基于美國NASA開源數據集進行訓練,而分布式電推進系統(DEP)的研發進度相較于國際領先企業至少落后1至3年;智能仿真平臺和多機協同調度技術因缺乏高并發、低延遲的算力支持,難以滿足城市空中交通(UAM)規模化拓展的需求。此外,低空新型基礎設施標準的缺失,也導致跨區域運營的兼容性不佳,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的通信協議與四川空域管理系統無法匹配,需要額外定制中轉設備,從而增加了商業化成本。這些技術上的障礙,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政策引導方向與市場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錯位:國家級科研項目大多聚焦于攻克“卡脖子”硬件技術,而低空經濟迫切需要的軟硬件協同技術(如空域數字孿生系統),由于投入周期長且短期收益有限,主要由企業零散推進[12]。2022 年,在企業主導的低空技術研發項目中,僅有 12% 的項目涉及空域管理算法的優化,這切實反映出我國低空經濟領域存在“技術錯配”的風險。
另一方面,作為阻礙低空制造技術創新的重要根源,研發資源投入不足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就許多航空制造企業和專業研究單位而言,在關鍵技術開發方面資金投入不夠的情況普遍存在。而這種經費短缺會直接對企業開發新技術和改進現有產品產生影響。更麻煩的是,不同研究機構、不同項目之間的資金分配也并不合理,如此一來,整個行業的創新活力便受到了限制。這不單單拖慢了低空制造行業技術進步的步伐,更對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造成了切實阻礙。
(三)低空應用場景拓展:市場培育滯后與配套服務短板
低空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經濟形態,其應用場景的拓展是推動產業發展以及釋放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然而,當下在我國低空應用場景中,市場培育以及配套服務兩個方面仍存在諸多短板,嚴重制約了低空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及價值挖掘。
于市場培育而言,低空應用場景的市場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激發。其一,大眾對低空經濟的認知與認同程度較低,致使消費市場蘊藏的潛力難以真正發揮。以低空旅游來講,我國具備發展低空旅游的良好條件,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可由于宣傳推廣力度欠缺、民眾對安全擔憂等原因,眾多消費者對低空旅游項目了解有限,參與意愿也并不強。2022年,我國低空旅游市場規模約242.4億元,僅占旅游業總收入(2.04億元)的 1.19%[13] 。其二,企業用戶對低空經濟的應用價值認識不夠透徹,缺乏主動探索與應用的積極性。在物流配送領域,低空物流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優勢,但企業因顧慮成本高、技術不成熟以及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問題,對低空物流的應用仍持觀望態度。目前我國低空物流市場規模比較小,在物流行業整體市場份額中占比不到 1% 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配套服務的短板同樣限制了低空應用場景的拓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低空經濟所需的起降場地、通信導航、氣象監測等設施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我國通用航空機場的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及大城市周邊,而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覆蓋率極低。據統計,我國每一萬平方公里的通用航空機場數量不足0.5個,遠低于美國的5.98個。此外,通信導航和氣象監測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相對滯后,無法滿足低空飛行的安全保障需求。這主要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與政策資源分配的不匹配。東部沿海及大城市經濟活躍、財政投入能力強,因此更易獲得機場建設的資源;而中西部地區則受地方財政收入和人口密度的限制,機場建設的需求優先級較低。另外,飛行服務保障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飛行服務站網絡和空域管理信息系統匱乏。飛行服務站在計劃申報、氣象服務、飛行情報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目前我國的飛行服務站數量有限、服務能力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低空飛行需求。同時,空域管理信息系統的智能化水平較低、信息共享不順暢,導致空域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增加了飛行活動的協調難度和成本。
三、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優化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演進,本質上要求低空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完善。因此,我們務必要施行一連串切實可行且具有成效的舉措,構建低空經濟政策的協同體系、突破技術瓶頸與壁壘、釋放低空市場的潛力與動能,從而打造出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新型低空治理體系。
(一)構建政策協同體系,激活新質生產力發展引擎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加強統籌協作。要從全國層面,依據諸如《“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文件的要求,構建一個層次分明的城市空中交通政策體系。其中,要明晰低空經濟的空間布局以及產業重點方向,消除各地之間現存的行政阻隔,讓城市空中交通產業從基礎設施建設和具體應用等各個環節都能實現全面統籌規劃。與此同時,應當加快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速度,特別要在城市空中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以及服務規范等方面,率先制定出全國統一的標準規范,進而形成涵蓋全流程(包含準入與建設標準、運行控制標準、服務與維護標準這三大方面)的標準體系,令各項工作具備可依循的依據。另外,須按照《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5年)》,打造一個能夠覆蓋全國的統計數據收集和動態監測系統。通過對城市空中交通領域的關鍵技術指標進行實時采集與動態跟蹤,為科學制定政策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撐。
二是調整管理機制,保障高效運作。為有效解決當前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經濟核心領域)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建議按照《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文件中“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的要求,依托國家民航局統籌建立全國統一的低空交通管理協調中心。該機制通過整合民航、公安、工信等多部門涉空管理職能,以及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航空資源,將有效破解當前因權責分散導致的重復審批、標準不一等問題。在制度建設方面,應重點借鑒民航局《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中的審批優化思路,建立覆蓋無人機物流、城市載客飛行等多場景的標準化準入體系[14]。針對跨省項目審批周期長的痛點,需建立由國家空管委牽頭的聯合審查機制,針對機場建設、航線審批等重點事項設置“并聯審批 + 限期辦結”機制。同時構建“中央主導、地方協同”的新型監管架構,既賦予地方政府適度空域管理自主權,又在全國層面統一技術參數、安全標準等核心要素,最終實現“一盤棋”規劃、“一張網”運營、“一套標準”監管的新型低空管理體系。
三是創新管理技術,提高合作效率。政府有關部門可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服務低空經濟的數據協同平臺。這么做,能夠消除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障礙,讓管理效率與透明度一同得到優化。這個平臺要著重完善適航認證、運行監測、空域協調等關鍵功能,切實解決跨地區、跨部門信息流通不順暢的問題。在依據我國實際情況推進技術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參考美國的經驗做出適應性改進。在航空器認證這個領域,可以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無人機電子標識體系,該體系的設計思路借鑒了區塊鏈數字身份認證方案,這將推動認證周期不斷優化。針對運行監測的需求,提議構建一種基于北斗衛星導航、5G通信以及氣象數據的立體監控網絡,此系統架構汲取了多元數據融合的理念。在空域管理方面,需要研發適合我國空域特點的智能調配機制,其核心技術框架是對動態分配模型要點的轉化運用。最終建成的治理體系,能夠為解決中國低空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開辟自主路徑。
(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夯實新質生產力基礎支撐
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協同攻關體系。針對通信導航芯片、高精度時空同步技術等關鍵硬件領域現存的瓶頸問題,可考慮構建起“需求清單 + 攻關目錄”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機制。具體而言,由國家部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將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具有較強實力的龍頭企業,與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深厚科研積淀的“雙一流”高校的科研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組建跨學科的聯合實驗室[15]。通過這種方式,集中各方優勢力量,對制約低空經濟發展的底層技術難題展開協同攻關,力求在關鍵硬件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突破。與此同時,國家要進一步完善“揭榜掛帥”項目組織方式,針對軟硬件協同技術(例如空域數字孿生系統)開辟專項攻關通道。在政策層面,提供不少于5年的財政和人力支持,以此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積極開展深度合作與聯合研發。這樣,便能集中力量重點攻克復雜環境感知算法、分布式電推進系統等領域存在的“卡脖子”問題,逐步提升我國在低空制造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是優化國家級與地方科研資源配置結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加強對低空經濟領域的支持,適當提高國家級航空科研項目經費占比,將更多資源投向高算力芯片設計等基礎性、前沿性、長周期的技術研發。同時,要建立地方與企業科研項目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強對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的管控,提升單體項目的研發規模與質量。此外,應引導地方政府優化科研經費投向,支持軟硬件協同技術研發領域,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開展長周期、高價值的技術研發活動,進而有效填補市場投入的不足。
三是完善技術標準與成果轉化支撐體系。政府要逐步加快低空智聯網通信協議、分布式電推進系統安全標準等關鍵標準的制定工作,推動不同區域間技術標準的相互認可與互聯互通,有效減少跨區域運營時因技術標準差異產生的障礙。同時,政府需著力構建涵蓋“概念驗證一中試熟化一產業化”的全流程成果轉化通道,在低空經濟示范區合理布局智能仿真平臺測試場與多機協同調度實驗環境,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促進其更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此外,需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與收益分配機制,通過合理的激勵措施,鼓勵科研人員以技術入股等方式深度參與成果轉化,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進而縮短從技術攻關到商業應用的時間周期。
(三)釋放市場潛力動能,拓展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
一是培育市場需求,激活低空經濟消費潛力。為化解低空經濟市場需求不足的難題,政府與企業應當協同合作,共同致力于市場培育工作。其一,針對公眾認知方面存在的短板,可通過開展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方式,來提高社會對低空經濟的接受程度。比如,在旅游景點、城市地標等地方舉辦低空飛行體驗活動,并憑借短視頻平臺以及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從而吸引潛在的消費者。與此同時,也可以推出諸如優惠體驗套餐、旅游套餐等,以此來降低消費者首次參與的門檻。其二,針對企業用戶方面,強化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價值示范以及案例推廣是極為必要的,特別是在物流配送領域。政府要與物流企業聯合開展試點項目,借由諸如政策補貼、稅費減免等手段,降低企業初期投入成本,進而鼓勵企業探索無人配送、緊急物資運輸等新應用。另外,還需組織行業研討會、技術交流會,向企業展示低空物流的技術優勢與應用成果,進而逐步增強市場信心。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低空經濟硬件支撐。良好的基礎設施是低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有關部門需制定相關計劃,重點加快通用航空機場的建設工作,這一舉措對促進不同地區均衡發展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要優先考慮通用機場的規劃與建設,爭取盡早形成覆蓋面更廣的低空飛行網絡。在機場建設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政府可通過提供一定資金支持、引入合作建設等方式,減輕建設資金壓力。同時,還要推動相關配套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比如利用衛星通信和新一代移動網絡技術,提升低空飛行時通信信號的穩定性;建設更加精準的氣象觀測設施,及時提供氣象信息,為低空飛行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優化服務體系,推動完善低空經濟生態。對于低空經濟來講,其配套服務體系的完善極為關鍵,對產業的健康發展頗具重要意義。政府部門可先行打造一個全國性的飛行服務站點系統,這樣,當企業和個人在開展申請飛行計劃、獲取飛行信息等業務時,就不必多地奔波,得以實現“一件事一次辦”。一旦這樣的服務網絡建成,企業便可節省諸多運營開支[16]。除了政府所給予的服務,成立相關的行業協會或企業聯盟也很重要。借助這種形式,眾人能夠相互交流經驗、共享資源,并且在遭遇問題時,能夠更高效地協調解決。在制度方面,我們應當加快制定諸如《無人機配送安全操作指引》《低空飛機基本準則》等法律規范,為低空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給予制度層面的保障,使行業具備更為明晰的行動指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7.
[2]陳城.創新機制推動低空經濟發展[N].光明日報,2023-12-25(16).
[3]戴翔.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邏輯及路徑[J].閱江學刊,2024,16(6):110-119,180-181.
[4]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N].人民日報,2024-06-01(1).
[5]鄧社民,管濤.耐心資本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制度設計[J/OL].西安財經大學學報:1-15[2025-04-08].https: //doi.org/10.19331/j.cnki. jxufe.20250407.001.
[6]王汝梅,魏曉芳,呂飛.低空經濟趨勢下的未來城市空間規劃應對[J].城市觀察,2025(2):120-130,163.
[7]謝捷,陳柳欽,李雁.科技創新驅動低空經濟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發展:從技術集成到產業轉型[J].企
業科技與發展,2025(1):36-43.
[8]王寶義,張萌萌.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施要點[J].中國流通經濟,2025,39(5):59-72.
[9]朱海華.發展低空經濟的新質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5(1):12-21.
[10]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低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25)[EB/0L].(2025-04-30)[2025-05-28].http://www.lrsd.org.cn/sylb/202505/W020250507331399213678.pdf.
[11]金融界.鵬鷂環保:SAF適航認證通常需要6個月到1年時間[EB/0L].(2024-10-15)[2025-05-28].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I80I8E0519QIKK.html.
[12]張夏恒.低空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阻礙及建議[J].當代經濟管理,2025,47(1):17-23.
[13]邵鵬璐.從高處看世界 低空旅游悄然崛起[EB/0L].(2024-08-21)[2025-05-28].https://ww.ndrc.gov.cn/wsdwhfz/202408/t20240821_1392498.html.
[14]中國政府網.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EB/0L].(2020-08-04)[2025-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7/content_5537807.htm.
[15]林興浩,王龍,王彬,等.國內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模式的借鑒及啟示[J].嶺南學刊,2023(5):113-120.
[16]陳志杰.加強天地融合智聯,助推低空經濟騰飛[J].信息通信技術,2023,17(5):4-7.
Low-altitude Economy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ystem Mechanism, Practical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ways
Zhu Changbing LuChen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rxism, Gansu, Lanzhou, 730050)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As a key support to ful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country’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s a new fieldof contemporar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low-altitude economy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alyzes the key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breakthrough pathways,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method] Focusing on the core proposition of“low-altitude economy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technology-factor industry”,combining policy text interpretationand industrial case analysis, systematically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low-altitude economy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and sorting ou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low-altitud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lowaltitude economy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and promot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pathways of deep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ut there ar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olicy coordination, constrained core technologies, and lagging market cultiv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ow-altitude economy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a new policy coordination system, breaking through core technology bottlenecks, and releasing market potential momentum.
Keywords: low-altitude economy;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coordination; marke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