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是世界聾人日,我們有必要關注一個嚴峻的事實。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10億多12~35歲的年輕人,正面臨不可逆的聽力損失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功能本就會自然衰退,加上年輕人熱衷的現代生活方式中有很多習慣,會對聽力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很多年輕人可能認為這是危言聳聽。“我這么年輕,離耳聾還遠著呢!”但其實,只要條件成熟,耳聾不挑年齡。想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從了解內耳毛細胞開始。
內耳里有一種特殊的細胞叫毛細胞,它就像聽力的信號轉換器,可以識別聲音信號,然后傳遞給神經細胞,再傳到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聽清各種聲音。普通人約有1.5萬個內耳毛細胞,出生后細胞會逐漸自然凋亡,且細胞一旦凋亡就無法再生。通常情況下,這些毛細胞能工作到老年,但如果遇到意外,它們就會加速死亡,導致聽力下降、損傷甚至失聰。年齡增長、細菌和病毒感染、外傷、腫瘤等因素都可能損傷聽力,但對年輕人來說,不正確的行為和習慣會帶來額外的噪聲和疾病,加速毛細胞死亡,主要包括下面這四種行為。
在聽力專科門診,每天都會有因耳鳴、耳悶來就診的患者。他們幾乎都有長時間戴耳機、耳機音量過大的使用習慣,其中最小的患者才十來歲。
內耳毛細胞是全年無休的“勞模”—它們24小時都在工作。不信你試試,是不是睡著時也能被呼嚕聲、電話鈴聲、雨聲吵醒?噪聲會讓它們“強行加班”,很容易導致“過勞死”,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有人認為,耳機里放的都是音樂,不算噪聲。其實,只要音量夠大,任何聲音都是損傷聽力的噪聲。尤其在地鐵、飛機等嘈雜環境中戴耳機,外界噪聲"+耳機音量就是雙重傷害。耳機的最大音量通常在85~100分貝,如果開到100分貝,不到15分鐘,就可能有毛細胞“罷工”。
還有人認為,降噪耳機和骨傳導耳機不會損傷聽力。這兩類耳機確實有優勢,降噪耳機能隔離環境音,不用開太大音量;骨傳導耳機不用塞進耳道,能減少真菌感染風險。但只要聲音傳到耳朵里,毛細胞就會振動,如果時間長、音量大,一樣會損傷聽力。
小貼士 戴耳機的安全準則
1.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環境音最好低于60分貝。
2.每天耳機的總使用時長不超過4小時。
3.戴耳機時耳道潮濕,容易滋生細菌,不清潔可能引發炎癥,所以,要定期清潔耳機。
掏耳屎這事,幾乎人人都做過。很多人不是為了清潔耳道,而是掏出耳屎時覺得爽。在此提醒大家,不管是用棉簽、挖耳勺還是手指,掏耳屎都可能給聽力健康帶來麻煩。
頻繁掏耳屎的壞處有很多,可能會破壞外耳道微環境,引發耳道感染、發炎;有戳破鼓膜的風險,直接影響聽力。臨床上,因掏耳朵導致外耳道損傷、鼓膜穿孔、慢性中耳炎的案例真不少見。
有人覺得,耳屎是廢物,清理干凈才聽得清楚。但其實,耳屎能抵抗細菌和病毒、阻擋灰塵等異物、保護鼓膜。當耳屎積累到一定量時,外耳道的自潔功能會配合說話、吃飯、運動的動作,使其自然排出。一定要掏耳屎,也別自己掏或到街頭攤點處理,而要去醫院耳鼻喉科處理。
小貼士 遇到這些情況才需要處理耳屎
1.耳屎結成硬塊堵滿耳道,出現耳悶、聽力下降。
2.油耳堵塞耳道,影響聽力。
3.外耳道狹窄等發育畸形的孩子,耳屎難以自行排出。
4.有外耳道炎、濕疹、膽脂瘤等耳部慢性疾病。
?
沒錯,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動作雙手同時捏住兩側鼻子,用力擤鼻涕,可能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失聰。
耳朵和鼻子之間有個通道叫作咽鼓管。雙手捏鼻用力擤鼻涕時,鼻腔壓力會急劇升高,無法從鼻孔釋放的壓力,就會順著咽鼓管沖進中耳腔。如果鼻涕里有細菌、病毒,還可能引發中耳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擤鼻涕太用力時,會出現耳悶、耳鳴癥狀。這就是壓力傳到中耳的信號。過度用力還可能壓破鼓膜,既傷聽力,又可能引發嚴重感染。
兒童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短、寬、直,且抵抗力較弱,加上咽部淋巴組織豐富,容易藏匿細菌和病毒。如果孩子經常這樣擤鼻涕,更可能引發急性中耳炎。
小貼士 正確擤鼻涕的方法
1.不要同時捏兩側鼻孔,要先捏一側,輕輕擤出鼻涕,擦干凈后再換另一側。
2.控制力度,判太用力。
3.擤完后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及時洗手,避免感染。
每屆國際足聯世界杯比賽期間,耳鼻喉科都會收治一批熬夜看球引發突聾的患者。是的,長時間熬夜可能導致突聾。
因為熬夜會導致內耳血管痙攣,影響耳蝸中負責聽覺的毛細胞、神經細胞和纖維。耳蝸受損,聽力就會突然下降。此外,熬夜還會降低免疫力,此時,細菌和病毒更容易入侵耳蝸,誘發突聾。另外,心理壓力大,緊張、焦慮等情緒,可能讓內耳血管過度收縮痙攣,也會引發突聾。
小貼士 治療突聾要搶“黃金時間”
得了突聾,少數人可自行恢復,但千萬別賭概率。突聾治療的黃金期是發病后3~5天,越早開始治療,恢復概率越高,越往后效果越差,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耳聾。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引發突聾,患者都要立刻就醫。
你的聽力有沒有“亮紅燈”
以下情況可能提示聽力下降風險:聽不清門鈴聲、電話鈴聲,或女性、小孩的說話聲;在餐廳、商場等嘈雜場所,交談時感到困難;總覺得別人說話“含糊不清”;常說“你再說一遍”,或頻繁答非所問;看電視、玩手機時,音量調得特別大;打電話時,難以聽清對方講話;經常聽不到別人在背后叫自己;開會討論時,跟不上他人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