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時代,每天接觸的信息量相當于15世紀一個人一生接收的信息總和。學習和思維都必須用腦,而只有科學用腦,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那么,該如何科學用腦呢?
適時用腦
一個人在最佳時間用腦,效率會大大提升,否則事倍功半。所謂最佳用腦時間,是指人精力充沛,腦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的時間。
就一天而言,記憶的最佳時間曲線有幾個高點。第一個高點是清晨6一7時。此時,大腦已在睡眠中完成了前一天輸入信息的整理編碼工作,記憶印象清晰、條理性強。第二個高點是上午8一10時。經過幾小時的活動,腦的興奮度大大提高,精力上升到旺盛期,人思維敏捷,工作效率高。第三個高點是晚上8一10時,此時腦思維活動的縱深性增加。
每個人的生物鐘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人們的最佳用腦時間也不完全相同。我們應根據自己的生物鐘節律適時用腦,以便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勞逸結合
勞逸結合不僅是一種時間管理技巧,對于維持身心健康、提升效率也非常重要。現代科學證實,人的注意力資源有限,大腦需要工作與休息交替,才能更好地運作。興奮和抑制是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勞逸結合可有效調節流經大腦的血流量,改善腦營養代謝,促進腦能源物質的合成,消除腦疲勞。
美國心理學會的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持續注意力時長為25~50分鐘。超過這個閾值,認知負荷加重會導致錯誤率上升、記憶力下降。如同手機電池需要充電,大腦在專注模式下消耗葡萄糖等能量物質后,必須通過休息來補充。
電子游戲、社交媒體等看似放松的活動,實則在持續消耗注意力資源。針對現代生活方式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應對策略。
●注意力管理,從多任務到深度工作。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并不適合真正的多任務處理。所謂“多任務”,實際上就是快速的任務切換,每次切換都會產生認知損耗。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刷短視頻10分鐘后,重新進入工作狀態需要額外7分鐘。解決方案就是實行單任務處理,進行深度工作。
具體操作1設定25分鐘的專注時間段,這段時間只做一件事;2.設置“數字齋戒”時間,比如每天晚飯后的2小時,完全不接觸電子設備;3."使用物理提醒物,比如在辦公桌上放置專注提示物,幫助大腦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溫馨提示"提高專注力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期的訓練。通過設定專注時間段,并逐步延長專注時間,以有效增強大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同時,合理的信息過濾也能幫助我們減輕負擔。定期清理無關的信息和任務,集中精力處理重要的事項,有助于保持大腦的清晰與高效。
●記憶力優化,將碎片信息系統化。
在處理大量碎片信息時,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無法專注于某一信息,從而影響記憶效果。對抗記憶混亂的關鍵,是將碎片信息系統化。
具體操作 1.采用精細化加工策略,將新的信息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2.實踐“間隔重復”的記憶方法,按照遺忘曲線的臨界點進行復習,即對于熟悉的內容,將復習間隔延長,而對于不熟悉的內容,進行頻繁復習;3.建立信息篩選機制,區分“需要記憶”的核心信息和“只需了解”的非核心信息。
●調節好情緒,建立數字信息邊界。
為了保護情緒健康,我們需要設置社交媒體使用時限,培養線下興趣愛好,練習正念冥想。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不僅有助于減少焦慮和壓力,還能有效改善情緒狀態。在每天的學習與工作中,年輕人也要適當安排冥想時間,幫助自己暫時清空大腦中的雜亂信息,穩定情緒。
健康生活方式對于增強大腦功能、促進科學用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優質睡眠、適當運動及健康飲食,都是大腦高效運行的保障。
優質睡眠 深度睡眠時,大腦會啟動其特有的、依賴膠質細胞尤其是星形膠質細胞和血管網絡運作的類淋巴系統來清除代謝廢物,這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而深睡眠主要發生在前半夜,因此,大家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創造黑暗、安靜的睡眠環境。
運動處方 有氧運動能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這是大腦的關鍵營養素。建議每周進行1~3次中等強度運動,如跑步、舞蹈、打太極拳、練八段錦及球類運動等,并將運動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中。
營養支持 大腦對營養的需求非常高,富含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劑和維生素B的食物,可以有效增強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而高糖、高脂肪飲食則可能損害大腦健康,導致認知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