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秋》是青年作曲家李博禪以南宋詞人辛棄疾《五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為靈感創作的一部現代琵琶協奏曲。作品通過細膩的音色對比與主題動機的巧妙發展,營造出蕭瑟凄涼的晚秋意境,展現了傳統與現代音樂語言的融合。本文以該作品為例,聚焦主題動機在音樂創作中的核心作用,結合曲式結構與具體譜例,分析動機如何通過模進、裁截、節奏變化等手法貫穿全曲,推動情感表達。研究旨在揭示動機發展對音樂敘事的影響,同時探討琵琶與鋼琴協作中東西方音樂元素的創新結合,為當代民族器樂創作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啟示。
一、關于《晚秋》
《晚秋》樂曲創作于2014年,是一部為琵琶與鋼琴而作的琵琶協奏曲。同年,在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張雅迪的獨奏音樂會上,《晚秋》迎來首演。該作品演出后,收獲了觀眾的熱烈反響,也備受各專業院校演奏者的青睞,成為他們十分喜愛演奏的曲目[]。該曲最初的演奏形式是琵琶獨奏,后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協奏曲版本,因其旋律線條優美、演奏技法豐富,堪稱近年來極為出色的協奏曲之一。樂曲在傾訴創作者內心深沉情感的過程中,巧妙融合了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的多種元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當下民族器樂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時代風貌。
“晚秋”二字來源于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這首詩詞是辛棄疾被彈劾「而失去當時職位,閑居于上饒帶湖地區時所作的。詩詞上篇主要講述了作者少年時期未涉世事,對當時人們所說的“愁”缺乏真實的體驗;下篇講述了作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愁”字有了深刻的體驗。通過上篇“少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感受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壓抑的心情,整首詞突出一個“愁”字,與本首樂曲《晚秋》的作曲家所表達的意境相同,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二、音樂本體分析
(一)結構分析
《晚秋》全曲由302小節構成,屬于帶有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整首樂曲旋律流暢,節奏復雜且多變。
1.引子
樂曲的引子部分為1一32小節,節奏既包含富有民族特色的散拍子,又包含富有西方拍韻味的、比較規整的4/4拍。引子由一些碎片化的音調構成,其中旋律可分為兩個部分:1一13小節為鋼琴的獨奏部分,緊接著第14小節琵琶便以相似的主題進入,與前面鋼琴獨奏的部分相呼應,而琵琶所特有的音色與鋼琴形成了音響方面的對比。值得一提的是,樂曲的開頭使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散板節奏,讓每個演奏中在演奏樂曲引子時都有不同的演奏方式,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聽覺效果。
2.首部
第一部分為單二部曲式(33—135小節):其中A樂段中的a樂句(33—40小節)以兩小節為一個單位,不斷地對最開始的兩小節進行裁截再發展,旋律不斷地向上推動,最后在“E”音上結束;隨后的樂句 a1 是在樂句a的基礎上移高了一個八度的同頭變尾的再現。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樂句a和樂句 a1 的旋律起伏模式與引子類似,并與引子的音調相呼應;在節奏模式方面,樂句a和樂句 a1 都是以兩小節為單位不斷裁截模進發展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樂句 a1 變尾處節奏的變化新增了一個新的節奏型——三連音。最后的連接部分(49—59小節)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連接,也可以說是前面a樂句的延續發展。因為在這短短的十小節旋律中,采用了引子中散拍子的節奏模式,旋律音調又是對前面樂句的碎片化的持續發展,而51小節之后的旋律沿用了樂句a中的單音持續的發展手法。由此可見,a、 a1 和最后的連接均由同一動機發展而來,旋律線低開高走,極富有線條感,巧妙描繪了秋天的意境[3]。
B樂段之前(60—91節)有31小節的連接,其連接的主要作用是將B主題引入。
連接部最突出的特點是節奏型的變化,開始先是連續下行的十六分音符與A樂段平穩的節奏形成對比;其次是前半部分鋼琴聲部旋律的靜止,只有琵琶聲部在快速跑動;緊接著鋼琴聲部加入進來,琵琶聲部全音符的長音保持配合鋼琴聲部分解和弦式的織體;再次是后半部分節拍從4/4變成了6/8與2/4交替,并運用了附點節奏。最后“琵琶聲部采用泛音的演奏方式,演奏波浪形的旋律線條,鋼琴聲部則以八度音程演奏低聲部,高聲部偶爾有些輔助旋律”[4],直到92小節B主題的進入,整個連接部分結束。
B 樂段(92—100節),可分為三個樂句—— -b+ b1+b2 ,其中 b1 是 b 樂句上五度基礎上的移位發展, b2 樂句是對 b1 的模進再發展。可以看出,作曲家主要運用了裁截、模進在發展等創作手法展開B樂段。
3.中部(136—212小節)
中部為插部性中部,是整首作品中結構最大的部分,也是律動感最強的部分。這個部分是裁截了呈式部中A主題與B主題的碎片化的材料發展而成的,其中A主題中抒情的旋律色彩被保留下來,B主題中琵琶快速演奏的技法也被保留,再一次強調了呈式部的材料,也和呈式部形成了呼應。
4.再現部(213—302小節)
再現部為減縮再現,總結全曲。在材料上,第212小節再現了主部的主題一,并在此形成了再現部的一個小高潮,表達了焦慮不安以及晚秋帶給人的凄楚之情,與首部表達的情感相呼應;第231-233小節運用了與再現部開始三小節(引子部分)完全相同的材料,形成首尾呼應。
(二)音樂主題分析
音樂的動機經常在一個片段中以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表現形式出現。動機具備音程與節奏相互融合的特性,二者緊密相連,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形態或輪廓,且常常隱含著內在的和聲走向。在音樂片段里,幾乎所有元素都和動機存在關聯。基礎動機一般被視作主體的萌芽,由此可見,動機與主題是緊密相依、不可分割的兩個關鍵部分[5]。
1.主題一
A樂段中的琵琶主題動機I由三小節構成——休止符 + 四分音符 + 二分音符。旋律的律動方向是先向上推動后又下行回到旋律開始的音區,整體呈現出拱形的結構,而節奏采用同音持續來表達作者憂愁的情緒。
首部中a樂句是對開始兩小節的主題動機進行模進再發展衍生出的后面6個小節。值得一提的是,模進時節奏模式的改變,第35一36小節中增加了附點音符來改變、增強琵琶的聽覺效果,這也正符合作者所表達的蕭瑟凄涼的氛圍;第37—38小節是對前兩小節的嚴格模進,又一次重復了主題動機;第39—40小節則截取了前兩小節中“四分音符 + 附點”的節奏模式,同時也保留主題動機中的同音持續的節奏特點,再一次對主題進行了重復。
之后的 a1 樂句是對a樂句的高八度重復,但 a1 樂句在節奏模式、織體、音符的時值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加花與裝飾,比如鋼琴伴奏的變化、增加音符的時值、擴充音符、加厚旋律織體、三連音的加入等,使整個旋律在保留主題動機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旋律和音響效果,在豐富旋律織體的同時也給人們的聽覺帶來一次新的體驗。
在對a樂句中的主題動機進行不斷強調、重復和發展后,第49一59小節則是一個短小的過渡段落。我們可以看出第49—59小節是截取了主題動機中的碎片化織體進行不斷的發展,如長音持續、節奏模式等。A樂段中不僅要注意主題動機的貫穿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琵琶的演奏技法上,從先前的單音彈撥變成了輪指,演奏技法的豐富也構成了音樂情緒的高潮段落。
2.主題二
B樂段中的琵琶主題動機Ⅱ由兩小節構成一二八音符節奏 + 四十六分音符節奏。運用了小二度核心音程,通過臨時變化音一變化半音來營造音樂的緊張度,節奏節拍的頻繁變化更加劇了這種緊張的氛圍。
該樂段的琵琶主題動機出現后并沒有結束,后又分成兩個部分對其進行了裁截再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樂句b1 (101—123小節)的前兩小節是將主題動機進行了上五度的移位發展,節奏模式在保持主題動機相同模式的基礎上對織體進行了加厚的裝飾;樂句 b2 (124—135小節)的前兩小節是與樂句 b1 同頭的旋律模式和織體形式。由此可見,作曲家將主題動機Ⅱ進行兩次的裁截再發展,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強調他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作曲家以一個主題動機貫穿發展整個樂段,首尾呼應但音響效果又出奇地動聽。而短短兩小節的動機卻可以發展出四十小節甚至更長的樂段,表明主題動機在寫作中乃至整個作品中的重要性。
作品的中部沒有出現新的主題動機,而是再一次裁截了A樂段與B樂段中的碎片化材料進行發展。將從A樂段與B樂段中截取的材料進行交替發展,旋律走向整體形成了慢一快一慢一快一慢的節奏模式,與呈式部的節奏模式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旋律中有頻繁的節拍變化,從悠長的旋律線條到密集的八分音符和四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音樂情緒從抒情發展到緊張,使音樂在具有流動性的基礎上又給人一種緊張感,最后又以長線條旋律結束全曲,整個中部的音樂抒情、緊湊而又松弛有度。
最后的減縮再現部分(213—302小節),在213小節琵琶聲部的主題動機旋律再度響起,隨后的旋律以主題音樂動機的持續變奏與再現逐步鋪陳開來。自257小節起,樂曲引入了復雜多樣的節奏型組合,這既與呈式部、中部中不斷變化的節奏型相呼應[6],又延續了樂曲緊湊且略帶緊張感的旋律基調。全曲在294一302小節時,再次凸顯主題動機,將全曲推向高潮。最終,以一段連貫流暢的樂段作為尾聲結束全曲,音樂于此驟然收尾。
結束語
在創作《晚秋》這首琵琶與鋼琴協奏曲時,作曲家李博禪巧妙地將個人情感融入其中,并深刻把握了兩種樂器在情感表達上的獨特功能。通過精湛的作曲技藝與對情感的細膩體察,作品實現了藝術與內心的完美統一。從曲式結構來看,該曲采用了經典的三段式布局,起承轉合清晰,情感推進富有韻律,展現了作者對傳統作曲手法的繼承與創新。盡管其篇幅在當代琵琶協奏曲中并不算長,但琵琶與鋼琴的激情交織卻總能直擊人心。在調式設計上,作曲家別出心裁地為傳統琵琶選用了小調作為基調,這一大膽嘗試成功營造了《晚秋》的哀婉氛圍[7]。
樂曲的節奏型非常多變,通過不同的節奏型組合表達不同的情感內涵,從而推動音樂的發展。在主要的兩個快慢主題中,慢主題運用二分音符與八分音符,以及連音線形成長線條的旋律律動和拱形結構,使音響效果更具旋律性。快主題不僅加入了十六分音符等急促的節奏,并且通過節拍的變化如3/8、6/8、2/4、4/4等,使音樂具有緊張的氛圍感[8]。
本文通過對作品《晚秋》中主題動機的運用與展開進行了分析與歸納總結,筆者也通過對主題動機以及作品的結構分析淺顯地了解到主題動機在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在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也就是19世紀之前的音樂創作中[9],主題動機是樂曲發展的主要創作手法,往往是由較短的2~3小節構成。在《晚秋》的創作中,作曲家延續了這一傳統的創作手法,并與現代創作手法相結合,給我們呈現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也讓我們在之后的分析和創作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主題動機這一元素。除此之外,作品不僅將傳統樂器琵琶與西方樂器鋼琴結合在一起,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琵琶所獨有的韻味;同時創造出符合當代人們的音樂審美標準的作品,作品中可見西方的作曲技法一—對位,曲調卻采用了東方的五聲調式,既有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也有中國傳統音樂元素,二者相輔相成,對于我們當代學習作曲技術理論的學者來說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劉心宇.琵琶協奏曲《晚秋》的音樂形象與演奏詮釋[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21.
[2]任婧.論李博禪《晚秋-為琵琶與鋼琴而作》的情感內涵及塑造手法[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0.
[3]張珂瑤.析琵琶協奏曲《晚秋》[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21.
[4」谷澄.琵琶協奏曲《晚秋》的創作特征與演奏分析[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22
[5]冶鴻德.開啟現代音樂之門的密碼:評姚恒璐新作《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J」.人民音樂,2006(2):87-89.
[6]金婷婷.琵琶協奏曲《晚秋》的音樂分析及演奏技巧探究[J].黃河之聲,2023(2):80-83.
[7]崔穎.琵琶協奏曲《晚秋》音樂特點解析[J].藝術評鑒,2020(20):22-24.
[8]李子林.心懷家國,守正傳音:李博禪和他音樂中的抒情性[J].音樂生活,2022(7):4-10.
[9]李玥函.琵琶協奏曲《晚秋》演奏中二度創作若干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