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培浩
主持人語:
本期,我們聚焦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就是我們時代的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學,也承擔著某種程度的文學啟蒙功能。事實上,有大量讀者正是通過閱讀通俗文學、大眾文學和網絡文學作品,才開始喜歡上文學的。這一現象,中外皆然。金庸的武俠小說曾在無數讀者心中刻下一個俠客夢,《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也以其傳奇性、通俗性而在全球范圍擁有廣泛的讀者。這些讀者中,由此而對更廣泛、高雅的文學類型產生興趣的,不在少數。中國網絡文學產生以來,如《鬼吹燈》《盜墓筆記》《明朝那些事兒》《瑯琊榜》《慶余年》《大江大河》等作品,也通過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量讀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這些作品既有娛樂性,還蘊含著情誼、文化和世道人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通俗文學中自有精品,網絡文學不應被貶低,而應重視其文學傳播和啟蒙的作用。
事實上,網絡文學是多元的。在網絡文學中,既有類型化的作品,也有相對精英化的文學精品。例如,金宇澄的《繁花》和陳春成的《夜晚的潛水艇》等作品,都是首先從網絡社區轉向紙質出版的。這些作品不僅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關注,還在傳統文學界贏得了高度評價,成為網絡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在早期的發展形態中,網絡文學包含了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其中不乏實驗性、精英性和先鋒性的作品。事實上,中國大陸的網絡文學因為商業上的成功,更傾向于通俗性和類型化。而在中國臺灣以及歐美,網絡文學更多呈現為一種實驗化和精英化的特征。因此,網絡文學并不等同于類型文學,或者說,通俗化并非網絡文學的必然特征。
網絡文學同樣需要理論化、歷史化和經典化的過程。網絡文學作品數量龐大,良莠不齊,如何篩選出精品,提供給那些既關心網絡文學,又沒有太多時間深入了解、面對海量作品舉目茫然的讀者,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如何對林林總總的網絡文學現象進行有效研究,凸顯其新質,辨識其價值,也十分重要。
本期,我們邀請知名作家,也是網絡文學研究專家房偉教授共同聚焦網絡文學的選本及經典化議題。來自北京大學的青年評論者徐睿思帶來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討論。村上的小說在亞洲乃至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也是兼具通俗性和文學性的典型,與網絡文學的經典化議題相對照,也不乏啟示。
責任編輯 楊易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