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5.06.011
文章編號:1002-204X(2025)06-0059-04
ABriefAnalysisonPromotingIntegratedDevelopment ofNingxiaLycium barbarum Industry
Wang Jinsong', Sun Yurong2,Wang Xiaojing3, Zhao Zidan3,Shi Xin3,Ji Lixiang3,Zhang Lei4 (1.Instituteof Horticulture,Ningxia Academyof AgricultureandForestry Sciences,Yinchuan,Ningxia750002; 2.Ningxia Agricultural Surveyand Design Institute,Yinchuan,Ningxia 75ooO2;3.Ningxia Institute of Quality
StandardsandTestingTechnologyfor AgriculturalProducts,inchuan,Ningxia75ooO2; 4.Ningxia Water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ota and Quality Safety Center,Yinchuan,Ningxia 750001)
Abstrac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s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igh-qualityindustrial development.Lycium barbarum industry is the most beautifulanddistinctive industry in Ningxia.Thecurrntsituationandopportunities facedby the developmentof the Ningxia Lycium barbarum industryare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 theNingxia Lyciumbarbarumindustryareputforwardfromseveralaspects such as developing newqualityproductive forces,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of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culture and tourism,and strengthening 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Ningxia Lycium barbarum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視察寧夏時指出,要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寧夏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202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發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灘羊、冷涼蔬菜“六特\"產業,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2。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之一,是夯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之舉。枸杞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寧夏最有特色、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紅色名片\"和\"地域符號\"4,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產業優勢不夠強、產業鏈條短、產業融合化發展不足等問題,離高質高效、綠色化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在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寧夏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大背景下,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背景下,探究寧夏枸杞產業如何抓住現階段歷史機遇,立足資源稟賦,突破產業發展進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和瓶頸,探討解決枸杞產業融合發展不足問題的路徑,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對推動寧夏枸杞產業融合發展,突破一二三產業間的隔閡與壁壘,創新商業模式和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枸杞產業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1寧夏枸杞產業發展現狀
1.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枸杞產業一直是寧夏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優勢的戰略性主導產業,近年來,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2.67萬 hm2 左右,鮮果產量在30萬t左右,干果產量穩定在8萬t以上,2022年實現全產業鏈產值270億元。枸杞產業鏈企業達到398家,國家級、自治區級龍頭企業61家。基地標準化率 80% ,良種使用率達到 95% 以上,統防統治率達到 85%[5]。
1.2 科研實力雄厚
寧夏已建成國家和自治區級枸杞研發平臺30余個,并組建了超過20個專業研發創新團隊;建有世界唯一的枸杞種質資源圃和種質庫。寧夏培育的寧杞系列新品種已覆蓋全國所有產區,占全國枸杞主栽品種的 95% 以上;枸杞良種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基本建成;完成了枸杞全基因組測序和12條染色體的物理圖譜組裝。近年枸杞類登記成果66項以上。
1.3 枸杞加工位居前列
寧夏枸杞加工企業已達到273家,規模以上企業27家,枸杞原漿、鎖鮮、特膳食品、酒類、糖肽、中藥飲片等各類產品、制品達到10大類100余種,市場銷售實現全國一、二、三線城市 100% 全覆蓋。
1.4 品牌影響逐漸增強
近年來,寧夏積極推動“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建設。2022年,“寧夏枸杞\"在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市場競爭力品牌榜上榮登榜首,“中寧枸杞”品牌價值達191.88億元,品牌強度達903[8] 。百瑞源枸杞入選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唔國宴用品,璽贊生態枸杞成為天津達沃斯論壇首次入選的枸杞產品。“沃福百瑞\"\"百瑞源\"\"早康\"\"璽贊\"等企業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得到了認可和發展,表現出較強的市場影響力。“區域公用品牌 + 企業品牌”的枸杞品牌集群效應逐步開始顯現。目前寧夏枸杞擁有5個國家馳名商標、13個寧夏著名商標[1]。
1.5 標準體系建設引領全國
截至2022年,已發布枸杞國家、行業及地區、團體標準共131項,其中,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9項,地方標準76項。寧夏主導制定的枸杞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占全國枸杞標準總數的 48%[11] 。
2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2.1產業規模有限,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與周邊省區相比,寧夏的土地資源是最少的,隨著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區大力發展枸杞產業,在種植規模、產量和品質上都對寧夏枸杞形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尤其是青海和甘肅兩省,枸杞產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快、勢頭猛,種植規模已超過或接近寧夏。目前,青海種植面積達3.6萬 hm2 ,僅青海海西州就有3.44萬 hm2 ,甘肅種植面積達2.58萬 hm2 。而且青海、甘肅產區每 667m2 綜合生產成本較寧夏產區低2000元左右。周邊省區枸杞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給寧夏發展現代枸杞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2.2種植成本逐年增高,比較效益下降
近年來,農業勞動力變得越來越緊缺且老齡化,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枸杞,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許多生產環節仍依靠人工或半機械化來完成,尤其是缺乏鮮果采摘機、枝條修剪機、施肥機、無塵低噪音分級機等機械。加之人工和機械費用、農資價格不斷上漲,枸杞種植成本逐年增高,而銷售價格受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較大,致使枸杞種植比較效益下降。
2.3產業發展不協調,深加工發展滯后
存在加工企業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弱和技術水平不夠先進、深加工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枸杞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加工大多停留在十果、原漿、枸杞茶、果糕等初級加工層面,功能性食品、養生保健品、中藥類衍生品等高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轉化率僅為15% ;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種類、生產方式、產品包裝款式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附加值較低,難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如枸杞原漿,隨著市場占有率的增加,各企業紛紛推出枸杞液態產品,產品的質量不一、價格混亂,惡性競爭,對產業高質量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枸杞加工過程中綜合利用率較低。另外,產業鏈專業細分度不高,一些企業同時開展種植、加工、流通、營銷等業務,成本高且負擔重,經濟效益低下,不利于融合發展。缺乏以枸杞為主要原材料的中成藥生產企業。
2.4市場監管和網絡營銷發展不到位,品牌疊加效 益有待提升
雖然寧夏各類食品、藥品的檢測機構已達到34家,僅農產品的檢測機構就多達31家,但枸杞質量檢驗檢測依然存在耗時長、費用高、檢驗檢測覆蓋率低等問題。枸杞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健全、檢測隊伍散而小、安全風險監測與預警能力滯后、執法不嚴等問題依然存在。盜用品牌銷售,以次充好和以假亂真銷售的現象時有發生。雖然寧夏的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均已納人全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系統,多個部門均有追溯系統,但數據良莠不齊,系統未進行有效整合營銷網絡還不完善,企業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網絡還不完善,“寧夏枸杞\"“中寧枸杞\"兩個地理標志與企業商標的使用管理不到位,沒有完全形成合力。企業尚缺乏打造全國及世界知名品牌的開闊思路。
2.5專業技術力量依然薄弱,人才支撐力不足
缺乏現代營銷、產品研發等高端專業人才,尤其是企業缺乏高學歷、高素質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及產品質量控制和檢測人員等;基層推廣人員少,實用技能人才流失嚴重,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尚未有效解決;仍沒有枸杞專業人才培訓機構;大量鄉土專家流失到周邊省區。現有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體系不完善,如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倉儲物流、包裝設計等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發展程度較低,不能滿足枸杞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3 對策及建議
3.1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動力,持續強化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2]。 ① 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依托國家枸杞種質資源圃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建設枸杞種質資源數據庫;繼續實施好自治區枸杞育種專項,開展核心種源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對枸杞資源的分子鑒定、表型鑒定;創新育種方法,研創新種質,突破枸杞育種瓶頸;加快開展藥用、鮮食、葉用、加工等功能性枸杞優新品種選育,實現枸杞品種多元化;筑牢在全國枸杞研發領域的核心地位,為產業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② 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智能信息技術應用研究。加大枸杞專用機械設備研發,尤其是采摘機、枝條修剪機、施肥機、無塵低噪音分級機等機械的研發,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智能信息技術應用研究等。推進物聯網技術與枸杞生產管理、產品質量追溯、質量安全監測等生產管理環節深度融合。加快農業遙感、北斗衛星導航、智能化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快突破枸杞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瓶頸,推動生產管理全程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建設枸杞智慧示范園區和全區統一的枸杞資源數據庫,推進寧夏枸杞云平臺建設,提升枸杞生產數字化水平。建立完善“互聯網 + 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提升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水平。堅持和完善農技服務體系、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開展“三百三千\"科技服務行動,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和實用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規范化、標準化種加銷水平。 ③ 強化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發揮好區內外科研院校作用,加強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健康食品開發的聯合攻關;開展功效物質提取工藝及活性保持研究,加強功能性、保健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等高端產品研發。統籌推進枸杞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推進枸杞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大力引進和培育加工龍頭企業,產學研聯合,制定原料收購、產品生產等系列標準,開發即食性、功能性等精深加工產品,提升枸杞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推動形成以枸杞綠色加工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④ 大力推進枸杞標準化生產體系構建。按照“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的推廣應用。加快制定和完善枸杞質量安全標準,創建一批綠色優質標準化原料基地、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以及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加強標準化生產培訓,構建枸杞品質核心和評價指標體系,把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成為綠色優質產品的第一車間。
3.2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可持續發展
按照前延后伸、橫向融合、全產業鏈發展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枸杞加工業提升行動,強基礎、補短板、強弱項,增品種、提品質,統籌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鼓勵加工企業進行裝備技術升級,發展智能化、精細化綠色加工體系,走精品高端路線。延長和夯實產業鏈,加快推進以枸杞綠色加工為引領的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加快構建多載體、多層次、多渠道營銷網絡,支持企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促進加工企業與國內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建立第三方物流倉儲中心,構建多載體、多層次、多渠道枸杞營銷網絡體系,拓展營銷渠道。強化線上線下全方位營銷策劃、布局和廣告宣傳。加強營銷人才培養和營銷隊伍建設。完善枸杞冷鏈倉儲、物流保鮮、電商平臺、電子交易、信息發布等服務設施和平臺設施建設。利用展會和推介會,加強宣傳推介力度。抓好媒體媒介宣傳推介,傳遞文化價值。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好中阿經貿論壇、中國(寧夏)枸杞產業博覽會等平臺,加深世界各國對寧夏枸杞產品的認知和了解。
3.3進一步強化農文旅融合,打造高端綠色精品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模式,是推動特色產業、旅游與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13-1σ。寧夏有600多年的枸杞栽培歷史,枸杞農耕文化深厚,還有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賦予的科技和文化內涵,這些都可以成為游客體驗和研學的重要內容。要大力挖掘枸杞產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大力弘揚枸杞文化,講好品牌故事,找準找足文化和旅游最佳結合點,逐步向休閑、健康、生態保護、旅游、文化、教育等領域擴展,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形成新的共生體;推進枸杞文化與中醫藥、康養、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資源互補、優勢疊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枸杞康養旅游示范村和枸杞生態旅游示范村鎮等;開發以康體養生、休閑農業、體驗度假、研學訓練為代表的精品游研學線路產品,滿足旅游者對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感的需求,培育“枸杞體驗游”新品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好各種節慶、重要展會活動,深人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多角度宣傳推廣枸杞生態旅游產業,以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枸杞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
3.4強化部門協調和指導管理
① 構建“多方協同、齊抓共推”的工作格局。建立“區級抓總、市級協調、縣抓落實\"的三級政府推動工作格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行政推動,各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枸杞產業融合發展。 ② 加強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方式,加強對食品加工、現代營銷等高端專業人才,以及懂管理、有文化、懂技藝、懂營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利用旅游專業院校重點培養和儲備鄉村旅游人才,為枸杞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③ 培育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鼓勵行業組織、產業公共服務機構搭建產業資訊服務平臺,為企業、農戶、消費者等提供產供銷對接信息服務。建立健全枸杞綠色種植、生產、加工以及品牌文創等覆蓋全產業鏈需求的服務體系,規范服務標準化建設、服務價格指導、服務合同監管,開展定制式服務,創新服務新業態。
4結語
推動枸杞產業融合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產業融合不是產業鏈的簡單延伸,而是要轉變傳統生產模式,實現價值端的整合。農文旅融合也不是將枸杞產業與旅游業進行簡單地嫁接,而是要發揮好第二產業上連一產、下接三產的關鍵作用,合理融合,各司其職,形成產業之間積極、良性的互動,實現價值端整合,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17-21]。要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系統謀劃、統籌考慮,立足當下、積極推進。要把提高枸杞品質和附加值作為生產的主攻方向,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強化組織領導協調、政策引導、人才培養,強弱項、補短板,著力打造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文旅、一二三產業多元融合,從而進一步提高枸杞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品牌溢價力,促進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在寧夏考察[EB/OL].(2020-06-10) [2024-08-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10/
content_551846/.ntm.
[2] 梁言順.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節選)[.寧夏農林科技,2022,63(7):1-2.
[3] 李國祥.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N].上海證券報,2017-11-28(12).
[4]鳳凰網.一顆枸杞的使命[EB/OL]. (2023-03-07)[2024-08-10]. https://i.ifeng.com/c/8Nxe3yHZ7Hk.
[5]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展研究中心.2022中國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M].銀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2022.
[6]祝宇.守正創新\"十看\"寧夏枸杞[N].中國改革報,2020-11-11(08).
[7]張唯.寧夏現代枸杞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力[EB/OL].(2023-06-25)[2024-08-10]. https://www.nxnews.net/cj/cjtj/202306/t20230625_8143066. html? spm 1=1 zm5078-001.0.0.1.rfCr3J.
[8]張文,宋佳佳.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中寧枸杞\"位列區域品牌第12位[EB/OL]. (2022-09-06)[2024-08-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1743216449098213883amp;wfr ?= spideramp;for=pc.
[9]胡冬梅.亞運會上寧夏的那抹紅[EB/OL].(2023-09-28)[2024-08-10].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309/28/WS6514fa1ba310936092f2423e.html.
[10]王曉靜,王勁松,李月祥,等.推進寧夏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思考].寧夏農林科技,2023,64(4):70-73.
[11]王勁松,李月祥.寧夏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產區構建路徑研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23.
[12]萬勁波,王雪.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N].中國經濟周刊,2024-03-15(03).
[13]楊劍波,畢曉紅,張帥,等.農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路徑研究:以云南省蒙自市鳴鶯鎮為例.山西農經,2024(3):165-170.
[14]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O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1).
[15]周鵬飛,沈洋,李愛民.農旅融合能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嗎:基于省域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宏觀經濟研究,2021(10):117-130.
[16]楊詩倚,賈斯茹,鄭雯靜,等.鄉村振興戰略下三產融合型創新模式研究——基于農業、旅游經濟學的雙視角.山東農機化,2024(1):36-37.
[17]張莞.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農旅融合提升發展研究].農業經濟,2019(4):45-47.
[18] 肖衛東,杜志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內涵要解、發展現狀與未來思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120-129.
[19]胡高強.農旅項目為何失敗:基層規劃內卷化——基于某農旅項目發展過程的考察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101-109.
[20]李眉潔,王興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其路徑優化——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反思.貴州社會科學,2022,387(3):153-159.
[21]方江濤,白佳飛.農業多功能性開發對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2023(12):25-28.
責任編輯: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