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8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4X(2025)06-0028-06
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5.06.006
Preliminary Report on Investigation of Grassland Rodents in Ningxia
Yan Xiu, Mu Gaofeng,Wang Shunxia, Huang Wenguang (Ningxia Grassland Workstation,Yinchuan,Ningxia 750002)
Abstract From June to December 2O23,a surveywas conducted on the occurrence and harm of rodents in the grasslands of Ningxiausingthe methodof lineinspectionand standard siteinvestigation.Accordingtothediferences in grassland types and the areaof diferentcounties in Ningxia,3OO inspection points weresetupin11 counties,and 259 sampling pointsof 36 routes were inspected.Among them,167 inspection points did notfind mouse holes,and the densityof mouse holeopenings in 92 inspection points was5-730 perhectare,with anaverage of 128 per hectare.Due to thelush vegetation on the surface and indistinct soil mounds,the number of moles inthe mountain meadows of the four counties in southern Ningxia was notcounted.Among the 44 standard plots,there were 33 above ground mouse standard plots,of which 7 plots hadacapture rate of O,and theremaining 26 plots hadacapture rate between 0.5% and 4% and 71 individuals from 5 species of rodents were trapped,including the Meriones meridianus Palls, Spermophilusalaschanicus,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Dipussagitta,and Cricetulus migratorius,with an overall trapping rate of 1.2%.11 underground mouse sample plots were established, with 2 plots having acapture rate of 0 and the remaining 8 plots having a capture rate of 3.33% 20% and 23 individuals from 2 species were trapped,including the Parascaptor leucurus and Eospalax cansus ,with an overall capture rate of 7% . This survey obtained the types, distribution,anddegreeof harmof harmfulrodentsintheNingxiagrassland,systematicallyevaluatedthecurrent situationandfuture trendsofrodent harmin theNingxia grassland,andprovidedbasicdataandscientific management suggestions for rodent management in the Ningxia grassland. Key Words Ningxia grassland; rodents; inspection;standard site investigation; scientific preventionand control
寧夏回族自治區面積約 66400km2 ,其北部被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包圍,南部屬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區。地形涵蓋山地、黃土丘陵、灌溉平原、沙漠(地)等多種地貌。寧夏草原分布廣、類型多,由南向北分有山地草甸類、溫性草甸草原類、溫性草原類、溫性荒漠草原類、溫性草原化荒漠類、溫性荒漠類6大類、41個草原組和145個草原型。其中天然草原198.99萬 hm2 以溫性荒漠草原為主,其主要建群植物有短花針茅、糙隱子草、刺旋花、貓頭刺、川青錦雞兒、冷蒿、漠蒿、耆狀亞菊、珍珠豬毛菜、紅砂、木本豬毛菜、老瓜頭、駱駝蒿、多根蔥、細葉鳶尾、牛枝子、披針葉黃華、甘草、苦豆子、檸條錦雞兒、狹葉錦雞兒、中亞白草、賴草、芨芨草、卵穗苔、黑沙蒿等1-2]。寧夏境內嚙齒動物38種,隸屬8科25屬,其中阿拉善黃鼠、小家鼠、褐家鼠、黑線倉鼠、長爪沙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和蒙古兔等9個種在大部分地帶均有分布。大倉鼠、小毛足鼠、灰倉鼠、長尾倉鼠、短尾倉鼠、甘肅齡鼠、達烏爾鼠兔等在部分地區是主要分布鼠種。根據2011一2023年各縣監測數據,寧夏草原鼠害發生面積共240.56萬 hm2 ,年均發生面積約20萬 hm2 ,其中:甘肅酚鼠的為害面積最為突出,2011—2023年的為害面積達到101.19萬 hm2 ,年均發生面積約為8萬 hm2 。長爪沙鼠的分布發生面積中等,其是傳統的鼠疫疫源動物。
1 研究區概況和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天然草原總體分為溫性草甸草原類、溫性草原類、溫性荒漠草原類、溫性草原化荒漠類、溫性荒漠類、低地鹽化草甸類和溫性山地草甸類等7種類型,其北部草原以溫性荒漠草原類為主,面積占全區草原面積的 90% ;南部草原以溫性草甸類為主。在寧夏靈武市、平羅縣、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沙坡頭區、海原縣等11市、縣(區)害鼠易發草原區的36條調查線路上,共設立300個調查點,剔除無法抵達的樣點外,實際共調查259個樣點。調查完成后,根據調查結果及各市、縣(區)草地管理部門歷年的鼠情監測結果,完成了44個標準地調查(圖1)。
圖1寧夏回族自治區草原嚙齒動物普查調查點及標準地位置

全區調查樣地植被優勢種主要為針茅(StipacapillataL.)檸條(CaraganakorshinskiiKom.)駱駝蓬(Peganum harmalaL.)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芨芨草(Neotrinia splendens)錦雞兒(Caraganasinica)貓頭刺(OxytropisaciphyllaL.)、苜蓿(MedicagosativaL.)等。其中:北部溫性荒漠草原的優勢種主要以針茅、冰草、堿蓬(SuaedaglaucaB.)、黃蒿(Artemisiascoparia)豬毛菜(Kalicollinum)等為主,南部山區溫性草原的優勢種主要以艾蒿(ArtemisiaargyiH.)、風毛菊(Saussureajaponica)、針茅、莎草(CyperusrotundusL.)、苜蓿、披針野決明(ThermopsislanceolataR.Br.)等為主。
1.2 樣地調查
1.2.1 樣地調查準備
調查前,查閱當地草原管理部門歷史調查資料及已發表相關文獻,訪問咨詢當地農牧民或草原工作者,了解本地草原嚙齒動物的種類、分布、發生歷史及發生強度,為調查路線設計作好準備。
1.2.2 路線規劃
以市、縣(區)為單位,根據當地草原資源分布狀況、地形地貌及草地類型等環境特征規劃調查路線。重點考慮人為干擾嚴重、退化嚴重、生態環境不良或歷史上鼠害頻發的草地。規劃的調查路線涵蓋當地所有草地類型,調查點盡量分布于草原上現有道路能夠抵達的地區。同一調查路線上的不同類型草地,每種類型的草地至少設置一個調查點,相鄰兩個調查點之間距離不大于 10km 。
1.2.3 調查時間
寧夏草原害鼠發生的盛期為每年4一9月。2023年度的調查時間為7一8月。
1.2.4 調查內容
觀察調查線路兩側各 100m 范圍內生態因子的變化,根據調查地草原嚙齒動物洞口特征判斷其種類和分布情況。
在調查點現場,記錄調查點或樣地編碼信息及GPS坐標,利用草原有害生物普查信息管理系統APP采集并上傳生境照片、為害植物照片、害鼠洞口狀態照片、草原類型等信息。同時使用高清數碼相機拍攝一份生境照片、為害植物照片、害鼠洞口狀態照片。
在每個調查點,兩名調查人員手持 20m 測繩兩端,并排直線行走 100m ,每人計數測繩 10m 范圍內的鼠洞,統計各調查點的害鼠洞口密度。
1.2.5標準樣地調查與數據處理
將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嚙齒動物洞口密度較高的調查點設置為標準地。通過詳細調查,進一步確定寧夏主要類型草地中嚙齒動物的種類、優勢種并估計可能的發生區域等。同一草地類型至少設置3個標準地。本次調查共設置了44個標準地。
1.2.5.1地面活動鼠調查與計算方法
采用夾捕法調查一晝夜時間內捕獲鼠的種類和數量。在選定的樣地,用中號鼠夾或捕鼠籠,放置花生米誘餌,按夾(籠)距 5m ,沿直線布放100鼠夾(籠),夾捕面積 0.25hm2 ,連續布放2d,布夾后1d至少檢查1次。檢查發現捕獲鼠及時收集并重新布設好夾(籠)具。將捕獲的鼠及時記錄并保存。統計并記錄每個標準地內有效夾數、捕鼠總數、嚙齒動物種類及數量、夾捕率、草地類型,采集現場影像照片。以100夾·日作為統計單位,即100個夾子一晝夜所捕獲的鼠數(夾捕率)或者 1hm2 樣地內捕獲鼠數作為鼠類種群密度指標。按下式計算夾捕率:

式中: P 為夾捕率, n 為捕鼠數, N 為鼠夾數, D 為捕鼠晝夜數。
1.2.5.2地下活動鼠調查與計算方法
選定 0.2hm2 樣地,每隔 10m 挖開鼠洞道,安置捕鼠地箭(弓形夾),合計布放30個,連續布放2d,1d至少檢查1次。檢查時將所捕獲的鼠及時收集并重新放置捕鼠器。統計并記錄草地類型、捕鼠總數、嚙齒動物種類及數量、捕獲率,采集現場影像。用地箭捕獲率或者 1hm2 樣地內捕獲鼠數表示調查樣地的鼠密度。地箭捕獲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P 為地箭捕獲率, n 為地箭捕獲鼠數, N 為放置的地箭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結果
調查的259個樣點中,167個樣點沒有發現鼠洞,92個樣點鼠洞洞口密度為5~730個 ?hm-2 ,平均為128個 ?hm-2 。其中靈武市樣點洞口密度最大,達730個 hm-2 。寧夏南部4縣(區)山地草甸的主要害鼠為地下活動鼴形鼠科動物,由于地表植被茂盛,土丘不明顯,沒有計數土丘數(圖2)。
圖2寧夏回族自治區92個草原嚙齒動物調查點地上活動鼠洞口密度

2.2 標準樣調查結果
在11個市、縣(區)設定了44個標準樣地(圖1)。其中地上鼠標準樣地33個,分布于7個市、縣(區),調查累計置夾6364夾·日,捕獲子午沙鼠、阿拉善黃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灰倉鼠等5個鼠種63只個體,整體夾捕率為 0.9% 。其中:7個樣地捕獲數為0,其余26個樣地夾捕率在 0.5%~4% 之間。地下鼠標準樣地11個,分布于4個市、縣(區),累計放置地箭330支,捕獲麝鼴、甘肅酚鼠等2個種23只個體,總體地箭捕獲率為 5.8% 。其中:2個樣地捕獲數為0,其余9個樣地地箭捕獲率在 3.33%~20% 之間。按 1hm2 樣地捕獲鼠數計,35個捕獲鼠樣地的鼠密度為4~30只 ?hm-2 。捕獲鼠數總體如下:平羅縣和鹽池縣嚙齒動物種類主要為三趾跳鼠(2只)和五趾跳鼠(8只),其他市、縣(區)的嚙齒動物主要為子午沙鼠(9只)和阿拉善黃鼠(43只);在平羅縣捕獲灰倉鼠1只;南部山區的固原市原州區、涇源縣、彭陽縣和西吉縣四個縣(區)捕獲的嚙齒動物主要為甘肅豁鼠22只,其中:涇源縣捕獲1只麝鼴。
寧夏草原的嚙齒動物屬于2目7科23個種,本次普查捕獲了其中的2目5科7個種,外加捕獲了在寧夏發現并鑒定的勞亞食蟲自鼴科動物麝鼴。中國獸類手冊記錄麝鼴在寧夏有分布,但近十年無捕獲報道記錄[1-2]。捕獲鼠群落的優勢種有子午沙鼠、阿拉善黃鼠、五趾跳鼠和甘肅酚鼠(表1)。
3寧夏草原嚙齒動物發生特點、未來趨勢及防控策略
本次普查捕獲嚙齒動物6種,分別為阿拉善黃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灰倉鼠和甘肅豁鼠,食蟲目鼴科動物1種,鑒定為麝鼴。
從鼠害的角度看,寧夏全區草原每年鼠害的發生面積約20萬 hm2 ,其中:甘肅酚鼠的為害面積和程度最為突出,每年的為害面積約為8萬 hm2 ,其發生的面積大,密度較高,需重點監測。當地鼠傳疾病問題也突出,鹽池、同心、靈武、海原、西吉、平羅都曾發生過鼠疫疫情,阿拉善黃鼠、達烏爾黃鼠、長爪沙鼠、子午沙鼠是當地主要的鼠疫疫源地動物,歷史涉疫面積曾超過50萬hm2[4-7]。
從草原害鼠的防治情況看,2011—2023年寧夏每年的防治面積約為8萬 hm2 ,防治力度薄弱。從防治手段看,其主要采用馴化狐貍控鼠及采用生物毒素滅鼠,化學殺鼠劑的使用已經降低至不足 4% 。但酚鼠的防治仍然以地箭滅殺為主[8-9]。

3.1寧夏草原嚙齒動物監測和防治存在的問題
鼠害的科學防控方法包括監測和防治兩部分[0-1]。目前我國草原鼠害的主要監測方式是以人工洞口計數法監測鼠密度,以夾捕法調查當地鼠群落結構。這兩種調查方式的抽樣數量有限,監測效率低下,很難精確反映當地整體鼠害發生情況[12-15]。發展大尺度高效調查手段,提高調查精確性迫在眉睫。草原害鼠分布面積大,局部為害嚴重。但對于草原鼠害的監測和防治存在重視程度低、投資不夠、科研力量薄弱、科技研發投入少等問題[6-17]。這種情況也存在于寧夏草原,導致對于當地草原嚙齒動物的了解存在一系列問題:① 寧夏草地生態系統中嚙齒動物的種類、分布區域差異較大[18-20],本底不清; ② 設立的測報站點少,監測盲點多,測報手段落后,監測數據的連續性、代表性、時效性和準確率不高; ③ 受其發生區域限制,草原嚙齒動物調查僅在相關市、縣(區)開展,普查范圍不夠。
3.2寧夏草原嚙齒動物監測和防治對策
寧夏草原鼠害面積相對較大,危害重,對畜牧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及生物安全與人民健康都會造成威脅和危害。長期以來,鼠害防控的投人不足,缺乏專業化的防治隊伍,鼠害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決。
3.2.1提升本地區草地嚙齒動物監測預警能力,強化科學防治理念
啟動草原鼠害監測預報網絡建設項目,構建天空地一體化、點線面相結合的草原鼠害監測預報網絡。根據草原環境特點、鼠害發生特點及社會發展目標,樹立草原鼠害分類治理理念并付諸實踐。針對不同生態環境設置不同的治理目標,如在牧草主產區鼠害嚴重地,重點治理;在生態保護區的一些鼠種數量有限,需要降低種群數量,一些鼠種甚至需要保護。要采取多樣化治理手段以達到分類治理的目的[21-23]。
3.2.2 增加科技投入
確定當前和未來本地草原鼠害監測和治理目標,增加科技投入,建立持續支持科學研究、解決目標問題的科技立項和評價機制。厘清本區域草原嚙齒動物種類,重點監測鼠種的空間分布范圍,研發推廣生態治理技術。
3.2.3 擴大調查范圍
為確定為害面積和具體為害程度,需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進行補充調查,全面掌握寧夏草原嚙齒動物動態。
參考文獻:
[1]馬珂昕,王瑞涇,唐榮,等.寧夏天然草地的空間分布與類型特征[J].草業科學,2023,40(4):837-847.
[2]劉萬弟,師斌,閆秀,等.寧夏天然草原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量對環境梯度響應研究.中國草地學報,2022,44(10):10-19,115.
[3]張濤,寧文艷,吳建華,等.寧夏嚙齒動物DNA條形碼分析[].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4,30(12):1234-1238.
[4]宮占威,劉增加,石勝剛,等.寧夏嚙齒動物種類與地理分布[].醫學動物防制,2009,25(9):654-655.
[5]秦長育,李克昌.寧夏嚙齒動物與防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72-78.
[6]田濤,張濤,盧世堂,等.寧夏黃土高原2005—2014年動物鼠疫監測結果分析D]:中國熱帶醫學,2016,16(7):730-732.
[7]姜亞運,魯亮,宋秀平,等.寧夏不同棲息環境嚙齒動物巴爾通體感染狀況調查D].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6,27(3):235-240.
[8]盧世堂,李麗,趙建華.2005—2013年寧夏原州區嚙齒動物種群數量及風險分析.寧夏醫學雜志,2014,36(8):743-744.
[9] 秦長育,萬力生,武新,等.寧夏嚙齒動物及其危害調查研究[].草業科學,1990,7(1):19-25.
[10]楊文秀,康云.草原鼠害綜合防治措施].畜牧獸醫雜志,2010,29(1):71.
[11] 張濤,盧世堂,李麗.寧夏東部荒漠草原嚙齒動物種群的多樣性研究.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3,29(12):1229-1230.
[12]楊清娥,韓崇選,呂復揚,等.我國西北地區嚙齒動物的發生現狀與趨勢研究[].陜西林業科技,2004(1):50-55.
[13]黃文廣,于釗,黃波.寧夏草原鼠蟲害防治現狀及措施J].寧夏農林科技,2009(4):79,78.
[14]程瑾瑞,肖治術,張知彬.包衣、埋藏的栓皮櫟和枸櫟種子在鼠類捕食下的存留,生態學雜志,2007,26(5):668-672.
[15]陳秀霞.遼寧省半農半牧區草地鼠蟲害綜合防治技術U].中國草地,1998(3):75-76.
[16]敏占海,加曼草.不同放牧強度對甘南草原植被和鼠類種群的影響[].甘肅畜牧獸醫,2024,54(3):137-140.
[17] 楊鼎,金嬌,李景浩,等.基于熵權TOPSIS模型的全國草原鼠害防控質量評價J]:草業學報,2024,33(4):221-230.
[18] 周措.草原鼠害防控技術探索.中國畜禽種業,2018,14(5):6.
[19]羅曉玲,王蕾,于釗.寧夏天然草原鼠害發生及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7):151-152.
[20]盧世堂,李麗,趙建華.2005一2013年寧夏原州區嚙齒動物種群數量及風險分析D].寧夏醫學雜志,2014,36(8):743-744.
[21]郄建勇,賀小亮.荒漠林地鼠害發生與防治]:寧夏農林科技,2014,55(3):37,72.
[22]王勇,劉曉輝,王登,等.我國鼠害學科發展現狀與展望J].植物保護,2023,49(5):325-334.
[23]李碩楓,孫甜,冶紅燕,等. 10% 硅酸鹽蠟塊餌劑防治鼠害效果試驗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23,64(4):35-38.
責任編輯: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