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4X(2025)06-0008-04
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5.06.002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New High-Oil and High-Yield Soybean Variety Ningdou No.9
Cheng Hao1, Ji Yuemei',Lian Jinpanl*,Luo Ruiping',Wang Gan 1 , Zhao Zhigang1,Li Peigui2, Zhao Xuezhi3 (1.Crops Institute,NingxiaAcadem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ciences,Yinchuan,Ningxia75oo2;2.NingxiaSeed Workstation, Yinchuan,Ningxia 75OO2; 3.Litong District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Wuzhong, Ningxia 751100)
Abstract NingdouNo.9isanew high-oiland high-yield soybean varietydeveloped bytheCrops Instituteof Ningxia Academy 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Sciences.Itwas bredbythe methodof using the malenuclearsterilematerial of soybean msl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over 7O domestic superior soybean germplasm such as Zhonghuang 3O and Zhongpin 661as themixed male parent.Thebreeding process,characteristic features,and yield performance in production trialsand demonstrations of Ningdou No.9aresystematicall introduced.Based on breeding practice,the key points of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and breeding experience of Ningdou No.9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New soybean varieties; Ningdou No.9; Cyclic population selection
大豆起源于中國,是由野生大豆馴化而來,是植物油脂及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在糧、油、飼、蔬生產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2。大豆油脂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甾醇等營養物質[3-4],是我國主要的食用油之一。從1996年開始,進口大豆在我國大豆消費結構中的份額逐漸提高,特別是2015年以來,我國大豆持續呈現對外依存度極高、進口集中度極高的“雙高”態勢5,2023年對外依賴度更是達到 85.3% ,以滿足我國壓榨用油和飼用豆粕的需求,這對我國大豆安全供給帶來嚴重挑戰。202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2023年啟動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培育攻關任務,2024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鞏固大豆擴種成果,高油高產大豆將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大豆新品種培育的重點發展方向為適應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需求,迫切需要培育高油分、高產量的大豆新品種,這是逐步提高我國大豆單產水平和油分含量的關鍵措施,也是確保我國大豆安全供給的有效途徑之一。寧豆9號是以大豆ms1雄性核不育輪回群體選擇育種(圖1)選育而成的高產大豆新品種,2023年由回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審定編號為寧審豆20230002。本文對該品種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和栽培技術要點等進行系統介紹,以期為高產優質大豆品種的選育提供參考。
1選育過程
借助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平臺,從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引進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材料,以ms1為母本,以包括中黃30、中品661等品種在內的70多個國內優良大豆種質作為混合父本,通過自然蟲媒、風媒完成授粉,構建適宜生態區的雜交群。摘取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材料的可育豆莢,經海南加代后種植形成重組群,從重組群挑選優異單株按照系譜法進行選擇形成穩定群(圖2),進一步篩選出符合目標性狀的優良品種(系)。
圖1大豆ms1雄性核不育輪回群體選育路線圖[16]

利用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材料(圖3)與混合父本按照1:5進行混合種植,摘取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材料的可育豆莢,種植F1~F4 代,并從其全生育期、抗病性、抗倒性和產量等性狀進行連續多代篩選。2016品系名為寧黃LD89,2016—2017年進入產量鑒定試驗,2018—2019年參加品種比較試驗,2020—2021年參加灌區組大豆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3年由回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寧豆9號,審定編號為寧審豆20230002。
圖2寧豆9號選育系譜圖

2 特征特性
2.1 主要農藝性狀
寧豆9號白花,卵圓葉,棕色茸毛,無限結莢習性。株高為 133.0cm ,底莢高為 17.2cm ,主莖節數為20.2節,有效分枝數為2.8個,單株有效莢數為60.3個,單株粒數為134.8粒,單株粒重為 29.2g ,百粒重為23.3g (圖4)。籽粒橢圓形,黃色種皮,種臍褐色,強光(圖5)。全生育期為141.5d,較對照承豆6號晚熟1d,為引/揚黃灌區晚熟品種(表1)。
圖3大豆ms1雄性核不育株

圖4寧豆9號植株

圖5 寧豆9號籽粒

表1灌區區域試驗中寧豆9號主要農藝性狀表現

2.2 品質分析結果
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寧豆9號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為37.76% ,粗脂肪(干基)含量為 22.27% 。
2.3 抗病性
經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種鑒定,寧豆9號SC3病情指數為 0% ,SC3抗性結論為高抗;SC7病情指數為 2% ,SC7抗性結論為抗病(表2)。
表2寧豆9號接種鑒定結果

注:SC3、SC7分別表示大豆花葉病的兩個不同株系。
3產量表現
寧豆9號2020—2021年參加大豆灌區區域試驗,其中2020年區域試驗5點(賀蘭縣、平羅縣、永寧縣、青銅峽市和中寧縣)平均產量為 4 341.0kg?hm-2 ,較對照承豆6號增產 3.8% ,增產點比例為 80%;2021 年區域試驗5點(賀蘭縣、平羅縣、永寧縣、青銅峽市和中寧縣)平均產量為 4724.7kg?hm-2 ,較對照承豆6號增產 3.7% ,增產點比例為 80%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 4 533.2kg?hm-2 ,較對照承豆6號增產3.8% (表3)。
寧豆9號2022年參加灌區大豆生產試驗,生產試驗6點(賀蘭縣、平羅縣、永寧縣、青銅峽市、中寧縣和同心縣)平均產量為 4174.8kg?hm-2 ,較對照承豆6號增產 6.3% ,增產點比例為 83.3% (表4)。
4 示范應用情況
2022年在銀川市永寧縣望洪鎮開展寧豆9號示范展示,種植田土壤為黃河灌淤土,肥力中上等。4月25日機械條播,行距 50cm ,株距 10cm ,保苗20萬株·
月29日成熟,由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林科學院和農業勘察設計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田間鑒評測產專家組進行實地測產,寧豆9號實收產量為 4 657.5kg?hm-2 。
表3灌區區域試驗寧豆9號產量

注:對照品種(CK)為承豆6號。下表同。
表4灌區生產試驗寧豆9號產量

2024年在吳忠市利通區實施百畝寧豆9號單產提升技術示范,由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田間鑒評測產專家組進行實地測產,寧豆9號實收最高產量為 5034.3kg?hm-2 ,刷新大豆高產紀錄。
5 栽培技術要點
5.1 適時播種
當引(揚)黃灌區土壤表層 (5~10cm) 地溫穩定在 10°C 以上時播種,播種期為4月15日~5月5日,播種量為 52.5~60.0kg?hm-2 。播種前采用大豆根瘤菌拌種,播種后覆土一致并及時鎮壓。大豆第二片復葉展開時及時間苗、定苗,保苗18.0萬株 ?hm-2 ~22.5萬株·hm-2
5.2 水肥管理
播種前基施磷酸二銨顆粒肥 150~225kg?hm-2 大豆花莢期和鼓粒期各噴施葉面肥1次。大豆初花期、結莢鼓粒期分別灌水1次。
5.3 化控防倒
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始花后7d左右),用 25% 多效唑,或 10% 烯效唑,或 98% 甲哌鎓 20g 兌水 20kg 等噴霧。
5.4病蟲草害防控
播種前每 667m2 選用 960g?L-1 精異丙甲草胺乳油 80~120g+75% 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劑 2g,50% 乙草胺乳油 80~120g+80% 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劑 5g 封閉除草;初花期一結莢期(6—8月)每 667m2 用108g?L-1 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 35ml+480g?L-1 滅草松可溶液劑 180mL+21.4% 三氟羧草醚 100mL 水劑,或 24% 烯草酮乳油 30mL480g?L-1 滅草松可溶液劑200mL+21.4% 三氟羧草醚 100mL 水劑進行莖葉噴霧。
5.5 適時收獲
9月下旬,當大豆莖稈呈棕黃色,有 90% 以上葉片完全脫落、莢中籽粒與莢壁脫離、搖動有響聲時及時收獲。
5.6 適種區域
寧豆9號適宜在引(揚)黃灌區春播種植。
6 育種思考
利用自花授粉作物中的雄性核不育基因開展的輪回選擇育種,豐富了遺傳基礎,經過反復異交和選擇,提高了基因重組體水平,逐步解決了自交作物雜交較為繁瑣的問題。輪回選擇育種廣泛應用于小麥[10-11]、棉花[12]、高梁[13]等作物新品種培育,宋啟建等[14]構建了我國第一個大豆雄性不育輪回群體,趙雙進等[15利用輪回群體育種第一次培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冀豆20,姬月梅等1構建了適合生態類型的大豆ms1雄性核不育輪回選擇基礎群體(雜交群、重組群和穩定群),培育了包括寧豆9號在內的一批大豆新品種(系)。
自2008年開展大豆ms1雄性核不育輪回選擇育種以來,團隊積累總結的育種經驗: ① 混合親本群體需要不斷更新,除保留核心親本外,4~5年更換一次來源于不同生態區的優異種質作為新的親本,使輪回選擇的遺傳基礎不斷豐富; ② 不同親本的突出目標性狀越一致越容易篩選出與育種設計性狀相關的后代材料;雜交群和重組群均可摘取不育株的可育豆莢,優異單株只能在重組群中選取;正確識別ms1不育株特征,不育株一般較為繁茂,絕大多數豆莢敗育呈簇狀,不育株的可育豆莢以1粒莢為主,每株不育株的可育莢數量不超過10個; ③ 盡可能多地摘取不育株的可育豆莢來進一步加大重組群中挑選優異單株的數量,優異單株應選取完全無簇狀敗育莢和無類似不育株上的1粒可育豆莢的單株; ④ 嚴格控制自標性狀篩選的指標,單株和株行的淘汰率以 80% 以上為宜;后代品系需經過3~4代的穩定性鑒定,以性狀不分離、沒有不育株的出現作為穩定性指標。
參考文獻:
[1]石慧,王思明.大豆在中國的歷史變遷及其動因探究[].農業考古,2019(3):32-39.
[2]張振宇,郭泰,王志新,等.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合農74的選育[].大豆科學,2020,39(4):641-642,644.
[3]昝光敏,張玲,張延瑞,等.大豆籽粒脂肪酸組分氣相色譜檢測方法的建立[].中國農學通報,2021,37(9):118-124.
[4]倪江楓.成熟與未成熟大豆的油脂成分分析及其低溫結晶特性的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23
[5]張姝,王曉君,呂開宇,等.菽玉真的不可兼得嗎:帶狀復合種植對玉米大豆生產的影響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模擬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22(9):4-19.
[6]湯松,陳常兵,張哲,等.2023年全國大豆油料技術推廣成效及2024年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24,40(2):26-29.
[7]王濤,王旭,周敬霄,等.高油高產抗病大豆新品種邯豆17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黑龍江農業科學,2024(9):120-124.
[8]郭勇,姜思琦,于莉莉,等.基于國內外大豆品種比較的中國大豆品種改良路徑探索].大豆科學,2024,43(4):395-401.
[9]謝福來,史忠良,楊三維,等.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中親本配合力改良的育種技術[].山西農業科學,2016,44(1):100-105.
[10]鄧景揚,高忠麗.小麥顯性雄性不育基因的發現與利用—太谷不育小麥鑒定總結[].作物學報,1980,6(2):85-98.
[11]孫蘇陽,王永軍,李海軍,等.小麥冬春輪回選擇育種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6):15-20.
[12]藍家樣,詹先進,張興中.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培育與利用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6(12):152-156.
[13]BARRETT B A,KIDWELL K K.AFLP based geneticdiversity assessment among wheat ceultivars from the PacificNorthwest[J].Crop Seienee,1998,38(5):1261-1271.
[14]宋啟建,吳天峽,蓋鈞鎰.熟期選擇對大豆輪回群體質量、數量性狀及不育率的影響[].中國農業科學,1996,29(3):49-54.
[15]趙雙進,張孟臣,楊春燕,等.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冀豆20的選育及栽培要點[].農業科技通訊,2010(1):145-146.
[16]姬月梅,羅瑞萍,連金番,等.利用大豆雄性核不育基因ms1創制春大豆新種質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大豆科技,2022(1):9-13.
責任編輯:李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