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排水溝沒有防護,路又窄,彎又急,晚上路過這里提心吊膽。現在排水溝上蓋了板,路也寬了,胡同口還安了反光鏡和標識牌,再也不用擔心了。”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姜家村村民張信起說。
近年來,青島市嶗山區持續優化路網,提升交通服務保障能力,推動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交通服務民生、民生促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6月23日,隨著最后一段瀝青路面攤鋪壓實完成,港東橋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通車。工程拆除了原有漫水橋,在原址新建了一座長63米、寬12.5米的現澆連續框架橋。施工過程中,完成了燃氣、給水、電力等各類管線的遷移改造,穩固砌筑了護岸擋土墻,精細鋪砌了河底護底,橋面鋪設了人行道。
港東村村民王洪愛說,以前村南頭的橋是個漫水橋,入夏遇到雨天,河水一漲就把橋面淹了,出門要往北繞好幾里路。前一陣子,政府修了一座新橋,以后下再大的雨也不用繞路了。
2024年以來,嶗山區在對全區78座橋梁進行全面體檢的基礎上,對5座檢測為四、五類的橋梁進行重建,對董家埠橋等19座橋梁維修加固,消除安全隱患,便利居民出行,一座座橋梁成為農村公路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近年來,嶗山區圍繞“建好、管好、養好、運營好”的工作目標,不斷提升鄉村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為農民出行、農村建設、農業發展打下良好硬件基礎。
嶗山區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農村公路管理機制,制定印發《嶗山區農村通戶道路長效管護機制指導意見》,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路長體系,配套“路長+網格員+養護員”管理聯動,農村公路管護逐漸從粗放式向精細化、智慧化、長效化轉變。
初夏的嶗山區何家村饅頭一條街改造現場,工人們正加緊推進南半幅道路施工。這條連接仰口景區與王哥莊饅頭產業的重要通道,改造后解決了路基、路面破損、管線老化問題,同時增設特色景觀標識,讓游客“一路賞景、一路品味”。
嶗山區交通運輸局高級工程師李培杰表示,這條路因為車流量大、年久失修,路面損壞嚴重,部分路段路基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今年嶗山區將這條路納入農村道路提質增效工程進行整體改造,道路改造完成后將有效緩解周邊交通壓力,也為市民游客進出仰口景區及購買王哥莊大饅頭提供便利。
青島嶗山旅游路南線起始于嶗山風景名勝區的仰口景區,終點在大河東客服中心,全長約19公里,串聯起仰口、華嚴寺、太清宮、八水河等景觀,是我國沿海最美濱海旅游風景道之一。嶗山區大力推進“交通+旅游”深入融合,整治旅游專用路,打造口袋公園式景觀點,以路為媒,串珠成鏈,線上成景。
旅游公路的升級改造,不但改善了沿線村莊近萬名村民的出行環境,還帶動沿線民宿、農家宴、采摘園等發展,促進沿途村莊開發民宿近400家。每到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超過90%。
近幾年,嶗山區堅持公路建設與嶗山文化旅游、特色產業、美麗鄉村融合發展思路,打通斷頭路、暢通聯網路、提升通村路,實現“農村公路通到哪里、風景就延伸到哪里、產業就發展到哪里”,農村公路從通達型向產業型轉變。
針對農村社區多處山區的特點,嶗山區采取公路通行條件優化、科學規劃開通山區通行小公交等措施,解決通村道路達不到公交通行標準的問題。
嶗山王哥莊街道廟石村距離藍谷快線廟石站大約1公里,因為距離車站和濱海公路近,社區內一直沒有公交車通行,村里的老人孩子出行不便。嶗山區組織多部門多次現場勘察,挖潛有限空間建設公交場站,按照公交出行條件對通行道路進行了整治,開通653路公交線路,串聯起藍谷快線廟石地鐵站、王哥莊百年大集和仰口風景區。
廟石村第一書記王國來說,藍谷快線廟石站就在村口,村里老人趕集、孩子上學都需乘坐公交,不但紓解了村民們上學出行不便困境,更打通了鄉村旅游的客流通道。
今年,嶗山區創新引進45輛微型公交車,承擔起支線公交的通行任務。相較于老款車型,新巴士車具有小巧、靈活、快捷的特點,憑借呆萌可愛的外觀和綠色環保的特性,備受城鄉居民歡迎。
嶗山巴士第七分公司黨支部副書記王群說:“微型公交車不但解決了支線、小巷的公交通行難題,更為公司節約了成本。相較于以往10米半的車型,單車每年節約成本在2萬元左右。”
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嶗山區委書記張元升表示,嶗山區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來抓,提升交通保障服務能力,方便農民綠色、便捷出行,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山海特色的嶗山宜居宜業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