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延安是人民氣象事業的發源地。
延河之畔的清涼山深處,延安國家天氣雷達站坐落在此。這座搭載著先進氣象設備的雷達站,正日夜守護著革命圣地的陰晴冷暖。
雷達站后山,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下走,一排簡陋的窯洞深深扎進黃土溝壑。80年前,正是在清涼山的窯洞里,新中國第一批氣象工作者學習、成長。
1945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清涼山創建了首個氣象訓練隊。人民氣象事業的種子生根發芽。
“為期3個月的培訓中,學員們在清涼山的窯洞里,用膝蓋當桌、石木當凳;以鍋灰制墨,兌水來寫筆記。就是在這樣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掌握了通信與觀測知識。”氣象訓練隊舊址前,人民氣象事業發源地講解員袁夢介紹道。當年,學員們晨起出操、上課、學習、討論,夜晚點名熄燈,節奏緊張、生活艱苦、任務繁重。但這些反而磨煉了學員們的革命意志,培育出艱苦樸素的作風。
課間休息時,學員們揮起鋤頭耕地種菜。窯洞旁那片菜地,不僅是補充營養的來源,更見證了他們“一邊識云朵、一邊揮鋤頭”的奮斗歲月。斑駁的土墻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標語雖已褪色,卻依然訴說著那段上課學觀測、課余做勞動的日子。
正是在這樣的堅守中,新中國第一批氣象工作者將“觀天測地、服務人民”的信念根植于人民氣象事業的起點,不僅為解放區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氣象保障,更讓紅色種子牢牢扎根黃土高原的溝壑間。?
80年光陰流轉,革命熱土上,氣象事業不斷更新向前。
觀測場舊址,數字化天氣雷達拔地而起,氣象數據監測已實現自動化;窯洞旁的菜田依舊充滿生機,胖乎乎的黃瓜掛滿架,紫紅的茄子個個油亮飽滿。
而當年的那份堅守,已成為護航延安氣象高質量發展和延安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批又一批氣象工作者循著先輩的足跡,正延續著“一邊識云朵、一邊揮鋤頭”的精神,繼續書寫“觀天測地、服務人民”的故事。
陜北高原的夏天,豐收的希望在蘋果樹枝頭悄然生長。
走進志丹縣保安街道張溝門村,處于膨大生長期的蘋果幼果套著黃色保護袋,掛滿枝頭。
蘋果在延安大面積“安家”的歷史已有80余年。1940年,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院引入西洋蘋果苗木,到延安光華農場試栽。
現如今,蘋果產業已成為延安市覆蓋面最廣、從業人數最多、持續效益最好、對農民增收致富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全市224.8萬人口中,近一半的人從事蘋果產業相關工作,80萬農民從中獲益,蘋果產業收入占農民經營凈收入的61%。
然而,延安蘋果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農業生產“靠天吃飯”,春夏之交的花期凍害是延安蘋果豐收要面臨的第一道坎。
“黃土高原坡高溝深,天氣變化大。春夏之交正值蘋果花期,一旦遇上凍害,就可能對蘋果花造成致命損害,會導致蘋果大面積減產。”延安市氣象局局長王維剛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當前全市果園霜凍高風險區占全省40%,氣象災害已成為當地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
這塊“絆腳石”,確實曾給果農帶來沉重打擊。
“一場霜凍,就可能讓果農的所有努力歸零。”志丹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張宏感慨道。
蘋果花期低溫凍害的防御關鍵在于果園溫度的觀測與預報。但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全市各地的氣溫差異顯著,甚至同一果園內的溫度也不盡相同。過去,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果農只能被動應對,把溫度計掛在果樹上監測溫度。甚至在半夜,一家人輪流打著手電筒到果園查看,不僅遭罪,還常因信息滯后錯過最佳應對時機。有的果園曾因連續遭遇花期凍害,果樹大面積凍傷,幾乎絕收。
這兩年,情況有了新變化。
“多虧有了‘氣象小哨兵’,現在手機上就能隨時查看果園的氣溫!”張宏口中的“氣象小哨兵”,是延安市氣象局專為蘋果產業量身打造的兩要素果園氣象站。這些藏在果樹間的“小哨兵”個頭不大,功能卻不小。不僅實時監測著不同地勢果園的溫度濕度,還能通過物聯網將信息實時傳至果農手機,果農打開“蘋安天氣”小程序,足不出戶就能清晰掌握自家果園的氣溫實況信息,從容應對天氣變化。
“去年4月,一次低溫凍害天氣來臨前,我提前3天就收到氣象部門的預警,及時熏煙維持了果園局部溫度,成功保住了400畝花期蘋果。”志丹縣城關村果農安光榮說,“要是花凍壞了,一年啥收成都沒了。”
“近年來,圍繞蘋果產業,我們在全市果園中建設了475套小型智能氣象站、1670套兩要素果園氣象站,讓延安蘋果氣象監測站的平均間距從原來的23公里縮至4公里,低溫監測誤差由5℃縮小至0.5℃,大幅提升了花期低溫凍害果園實況監測能力。”王維剛說,除了完善硬件設施,各區縣氣象部門還針對蘋果產業推出精準化氣象服務。通過短信、微信群等便捷渠道,將最新氣象預報信息及時發送給果農,為蘋果種植提供科學依據。“守住蘋果花就是守住收成,守住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定要把預報做細、做準了。”
微風拂過,果樹間的“氣象小哨兵”悄然探頭,將精準的氣象數據化作一顆顆穩步成長的“致富果”。
春天“護花”,夏秋“護果”。延安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極易發生極端強對流天氣。6月至9月,冰雹往往突然來襲,而此時正是蘋果生長關鍵期。
“原來能賣3塊錢一斤的蘋果,要是被冰雹砸了,殘果最多就能賣5毛錢一斤,還不好賣。”吳起縣吳起街道侯岔村果農劉岳說,冰雹一直是當地果農的“心頭大患”。
吳起縣地處延安西北部,是延安冰雹的主要源頭之一。為此,近年來,延安市氣象部門針對性實施冰雹源頭防御工程,穩步推進吳起縣開展冰雹源頭防御試點,從源頭上防范化解冰雹災害風險。
“今年全縣已經作業30多次,有效遏制了冰雹災害發生、減輕了災害損失。”吳起縣氣象局技術人員楊光說。
除了源頭防御試點,全市層面的災害應對能力也在持續提升。“目前,延安已基本形成‘協同觀測、智能識別、聯合防御、科學作業’的智慧人影體系,面對冰雹災害能做到‘打早、打小、打足’,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王維剛表示。
除了主動防災,氣象智慧與蘋果產業的深度相融,還催生出獨具特色的風險保障路徑。比如今年蘋果花期凍害天氣指數保險的推出,就給果農再吃下一顆“定心丸”。
當前,延安市在洛川縣、吳起縣開展蘋果花期凍害天氣指數保險試點。今年,兩縣共承保蘋果園2.07萬畝,保費規模達135.54萬元,為果農提供了2696.36萬元的風險保障,讓果農在面對氣象災害時更有底氣。
吳起縣吳起街道劉河灣村村民張軍今年第一次承包果園,還沒等到收獲,今年5月就先遭遇了凍害。“當晚果園里的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1.8℃,大概20多畝地受了災。”正在為減產發愁的他,沒想到出險第二天,保險公司就趕到果園定損,確定賠償額度。“經過核驗,我很快就拿到了1萬多元的保險理賠款。”
“這要在以前,得等蘋果成熟后才能賠。”中國人保財險吳起支公司保險查勘定損員張海航說,蘋果花期凍害天氣指數保險以氣象數據為觸發依據,進行精準賠付。這種方式有效解決了查勘定損的難題,還提高了理賠效率,將賠付時間縮短了4至5個月。
從清涼山窯洞中播下第一顆氣象的種子,到如今悉心守護每一顆延安蘋果,人民氣象事業已走過80年光輝歷程。
今天,一顆延安蘋果蘊含“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的初心,藏著智慧農業的密碼,映照出氣象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它承載著果農豐收的期盼,更孕育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未來。
在這片充滿生機活力的黃土地上,氣象服務與蘋果產業相融相生,正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