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一座野豬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請注意, 這不是一句罵人的話,而是當地人看到野豬時的日常感嘆——不管是在公園、校園、小區,還是高速公路, 甚至江里,你都有可能與野豬偶遇。

作為一座山水城林相融的旅游城市,無數人來南京打卡,在玄武湖漫游,在紫金山徒步——也在這些地方毫不意外地偶遇野豬一家。第一次在野外遇到,游客還會盡量說服自己:“大自然本來就是野豬生活的地方,大概是我冒犯了。”
但一次次眼看著野豬在美齡宮景區的石板路上閑庭漫步,從明孝陵的綠化帶里突然躥出,直到第N次相遇,很多人才接受一個事實——“原來這個城市的不速之客,是自己。”
網友們也發現,近幾年來南京野豬的存在感,顯然是越來越強了。不久前,一頭野豬沖進江蘇電視臺,東門跑進東南角跑出,幾分鐘內上演一場“閃電游擊戰”——“本臺消息,一頭野豬穿過本臺。”盡管沖進電視臺的野豬已被抓捕,并第一時間送往南京紅山動物園。
但你以為到這一步,南京的野豬就消停了?即使在紅山動物園里,走到熊館、虎館、狼館,你還是無法擺脫野豬的身影——憑借一身翻土的好本領,野豬通常會成為動物園里的特聘“打工豬”——在不同地點上班,專職改善各場館的土壤環境。
放眼全國,恐怕沒有哪個城市像南京一樣因為野豬接二連三上熱搜。而南京本地人,已記不清自己是什么時候開始習慣了野豬的存在。在自家院子遇到野豬,和看到野貓的反應區別不大;早晨無論是跑步的還是出來跳廣場舞的,更是會和野豬頻頻相遇;紫金山的野豬勇闖大學校園,從南師大一路流竄到南大……
南京市2024年統計數據顯示,南京全域野豬數量已超過5000頭,主要分布在紫金山、老山、牛首山等區域。因為數量龐大,常能看到野豬以各種方式介入人類生活。最常見的,就是動物侵擾和交通事故。
那些發生在城區里的“野豬逛街”事件,聽著有意思,實際給豬和人帶來的煩惱不計其數。根據南京官方發布數據顯示,近5年來,南京市12345熱線共接到市民群眾反映的野豬侵擾相關訴求超過1400件。僅2024年一年,就有近300件。

通過近兩年南京對野豬種群的監測,初步統計:江寧全區50多萬畝的林地里有約700頭野豬,密度在2.47~2.72頭/平方公里,最高區域在6頭/平方公里以上,達到國家規定的3倍以上。
至于鐘靈毓秀的南京,為啥野豬這么多?謎底就在謎面上——南京地形多樣,植被豐富,坐擁鐘山風景區、老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條件本就適合野生動物生存。隨著近年城市化發展,虎、豹、熊和狼等野生動物逐漸消失。而繁殖力超強的野豬頑強生存下來,在食物鏈中天敵甚少。
一頭雌性野豬6~7月齡開始便可以配種,孕期只有4個月,一年2胎、每胎生育4~10頭幼崽稀松平常。這意味著,新的豬仔剛剛誕生,上一批野豬也即將步入交配期。2000年,野豬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經過“瘋狂”繁育期后野豬開始致害,因此2023年7月,野豬從“三有”動物中被除名。
值得一提的是,從和人類偶遇時間上來看,“野豬進城”也和繁殖習性脫不了關系。野豬侵擾相關訴求中,每年6至7月和10至11月是訴求量較為集中的月份——6至7月,順利度過繁殖期和妊娠期的母豬,開始帶著幼豬擴大活動范圍,探索世界;而10至11月,隨著山林中的果實減少,野豬被迫下山進入農田、城市邊緣尋找食物。這直接導致人類和野豬的狹路相逢甚至正面沖突,逐漸成為日常。
當然,野豬總往城里跑,與城市擴張也不無關系。南京市林業主管部門推出的《偶遇野豬指南》顯示,野豬盤踞的紫金山離南京主城中心直線距離僅不足5公里,老山及牛首山也僅有13公里左右。當鬧市區與自然景區的距離過近,人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碰面便在所難免。
南京警方披露的信息中提到,近三年,涉及野豬的警情累計接報近2000起。也就是說,南京警方幾乎以一天兩起的頻率接起關于野豬的報警電話。抓捕野豬,成了南京警察的日常工作。
此外,招募“賞金獵人”獵捕野豬也成為主要手段。以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的捕獵賞金為例,60斤以下的1900元/頭,60斤至120斤的2400元/頭,120斤以上2950元/頭。要求獵人獵捕時不可以使用獵槍,主要通過投食誘捕、圍網、籠捕、獵犬獵捕等方法。
看完感覺很心動,也想要加入其中?但獵捕野豬并非一件易事——野豬非常兇猛,大的野豬體重能達到數百斤;大公豬尤其皮糙肉厚,長有獠牙,敢和猛獸搏斗。尋常3個成年人徒手,也根本不是野豬對手。
除了肉眼可見的野豬數量激增之外,看不見的潛在威脅也不容忽視——野豬作為多種重要病毒的宿主,可能攜帶多種有害病菌、寄生蟲及蜱蟲等。不當接觸,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如果一旦發現視線里出現野豬,一定要牢記:
1.保持冷靜,避免大聲喊叫和用石子、木棍攻擊野豬,容易將其激怒,進而導致襲擊行為。
2.迅速尋找可遮擋身體的地方,即障礙物、樹木等,以免被野豬攻擊。
3.設法離開現場,但切記不要拔腿就跑,容易激怒野豬。
4.盡量不要背對野豬,避免被其襲擊,可以盡量保持與其對視,并慢慢地后退,保持足夠距離。
比拿起手機拍照更重要的,永遠是“珍愛生命健康,遠離野豬”。
大橘//摘自槽值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ls/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