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留意過, 自己在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會有一些小動作?可能你會拽一下頭發、摳摳臉,兩條腿輪流蹺起來,用筆寫字的時候還會轉下筆。甚至有人會給自己準備一些專門用來把玩的小玩具,比如捏捏、手串,以及各種解壓玩具。
為什么我們會在工作或學習時有很多小動作?一種解釋是,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之前有科學家觀察到,當鳥類不確定該攻擊還是該逃離對手時,它可能會啄食草葉;同樣,當人類面臨兩難的選擇時,可能會撓撓頭。這種降低壓力的行為被稱為“轉位行為”或“替代行為”。
仔細想想,你的小動作是不是也在感到壓力的時候出現呢?每個人的“解壓小動作”可能都不太一樣,最近流行的就是盤串。其實,盤的是什么不重要,只要手里有點東西就行(皮筋都行),因為它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手指活動,而手部的精細運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對大腦有一定的好處。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覺,有時候鍵盤敲久了,或者手機刷久了,就想干一些“體力活”,比如說做手工、做家務這類需要動手的工作。
在一項對動物的研究中,研究者把小鼠分為兩組,一組不用挖掘就能獲得食物,一組則需要自己挖掘出食物。結果發現,自己動手的老鼠表現出的壓力水平更小,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更好。而一些行為學的研究則表明,各種動手活動,比如編織、涂色等,也對我們的認知和情感方面有好處。
另一項研究則調查了36名大學生,看看打字和手寫對他們的神經系統有什么影響。結果發現,手寫與大腦活動的關聯性比用鍵盤的關聯性高得多。因為手寫是一個需要控制熟知的復雜動作,是對大腦的高效鍛煉和刺激,手寫能提升我們學習時的注意力和專注力。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任務可能點點手機就能完成,而盤串、編織這類需要活動手指的復雜運動,反而能幫我們重新找回與真實世界的互動感,讓我們減輕壓力,也許能讓大腦更加靈活。
那么有人要問了,同時做兩件事,難道不會分散注意力嗎?
雖然傳統觀點認為做小動作會讓人分心,但是一些理論認為不能簡單地將所有類型的小動作一概而論。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擺弄回形針之類的小東西,或者無意識地折疊紙張,這類小動作在一些時候可以提供適當的刺激,讓人們的任務表現更好。
類似的發現可以用來幫助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的人。對于ADHD患者來說,集中注意力很難。但是一些研究發現,也許多任務處理才是ADHD患者的強項。一些不用分心去思考的小動作可以幫助他們把大腦注意力集中于主要任務上。
孟德爾//摘自把科學帶回家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