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戰旗名稱:模范黨支部
授旗時間:1941年11月
授旗時戰斗序列: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
授旗領導機關: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戰斗序列沿革:紅3連前身源于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組建的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8年1月,隨鄂東軍在木蘭山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7軍;1928年7月,改編為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1大隊;1930年4月,改編為紅軍第1軍1師1團1營3連;1931年11月7日,改編為紅四方面軍10師28團1營3連;1937年9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后改為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769團1營3連;1945年10月,為晉冀魯豫軍區第3縱隊7旅19團1營3連;1948年5月,為中原軍區第3縱隊7旅19團1營3連;1949年2月,為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11軍31師91團1營3連;1951年1月,為第12軍31師91團1營3連;1969年,為南京軍區12軍步兵36師106團3連;2003年,為第12集團軍36旅1營3連;2013年12月,為第12集團軍特種作戰旅特戰1營3連;2015年4月,為第12集團軍特種作戰71旅特戰1營3連;現為東部戰區陸軍第71集團軍某特戰旅特戰1營3連。
烽火戰旗紅,獵獵迎風揚。擎旗者,上至師旅,下到班排,多為建制單位。但其中有一面戰旗與眾不同,謂之“模范黨支部”。
“模范黨支部”戰旗,屬于歷史悠久、英勇善戰、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突出的紅3連。經過長期血與火的戰斗洗禮,紅3連黨支部鑄就了“組織無處不在、規矩無時不嚴、黨員無人不硬”的鮮明特色,最終形成了“戰士問題不出班排、黨員問題不出小組、干部問題不出支部”的組織領導水平,將我軍“支部建在連上”這一獨具特色的政治優勢,創造性地發揮到了新的高度。
在抗日戰爭中,紅3連在歷屆黨支部帶領下,政治堅定,戰功卓著,凝聚力強,被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授予“模范黨支部”榮譽稱號。
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后,紅3連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踏上了抗日救亡的新征程。
穿上國民黨軍裝,與惡戰10年的仇敵攜手打日寇,紅3連一些老紅軍戰士轉不過彎來。黨支部就從民族大義著手,把統一戰線、獨立自主、求同存異的道理講給大家聽,統一了黨員和全連官兵的思想。
在10月18日的夜襲陽明堡機場戰斗中,紅3連和全營一起,首次在滹沱河邊與增援的日軍交了手,令敵人眼睜睜看著飛機殘骸燃燒的熊熊大火、聽著劇烈的爆炸聲而束手無策。這一仗769團打得干凈漂亮,讓紅3連堅定了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
1940年4月下旬,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準備赴洛陽,與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進行合作談判。路途遙遠,危機四伏,129師決定派一個可靠的連隊全程護送。經反復斟酌,這個特殊任務交給了軍事過硬、政治堅定的紅3連。
這時的紅3連,已被譽為八路軍“太行山的拳頭”、769團的“尖刀連”。全連12個班180余人,每班配兩挺日式歪把子機槍,其余全是日式三八步槍,上級說“好鋼用在刀刃上”。
從太行山八路軍總部出發到洛陽,不僅要途經國民黨統治區,還要穿越日寇封鎖線,安全風險極大。
支委會上,紅3連黨支部書記王永前指導員嚴肅地對大家說:“總司令是我們的革命領袖呀!要是發生了什么意外,就是我們都犧牲了也彌補不了這損失的萬一。”
支部委員、3排排長李長林接話立即表態:“如果發生情況,戰斗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口氣,也要堅持到電臺叫來援兵,決不能讓總司令受半點損傷。”
最后紅3連黨支部決定,在護送過程中黨員骨干要做“政治工作的模范、英勇作戰的模范、執行命令遵守紀律的模范”。
一路上,朱德總司令每到宿營地,總要親自問紅3連同志們生活好不好,有沒有洗腳,要求大家提高警惕、注意情況。態度和藹親切,讓人倍感溫暖。
5月7日,紅3連安然無恙地護送朱德總司令到達了洛陽。黨支部又及時召開支委會,分析研究形勢,制定保衛方案,事無巨細。之后,紅3連連長李忠泰一一抓落實,不但沒有掉以輕心,反而進入更高的警戒狀態。
面對國民黨軍方的高官厚祿和女色誘惑,紅3連官兵毫不動心。對對方制造的種種障礙,紅3連也都有理有利有節從容應對。連隊每天堅持操課,軍容整齊,步調一致,使得國民黨軍和地方群眾對八路軍官兵一致的優良作風稱贊不已。談判結束后,朱總司令來到紅3連駐地,表揚了全體官兵,給予很高評價。
奉命返回太行山根據地途中,沿途國民黨軍撕下偽裝,拒不接待紅3連,百般刁難,肆意阻攔,不但拒絕供應糧食,還命令沿途老百姓不賣糧給紅3連。
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紅3連黨支部引導全連指戰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了一股繩。他們主動聯系群眾,由支部書記王永前、副書記李忠泰帶領黨員骨干分頭到老鄉家里摸情況,講抗日道理,宣傳八路軍的抗戰決心,爭取民眾支持。
經過河南澠池、山西垣曲等地時,紅3連還將困在國統區兵站的我方人員收編為1個連;經過中條山區時,又將這里的抗日游擊隊整編為1個連。就這樣,紅3連一路上不僅沒被國民黨軍困死,反而越來越壯大,由一個連變成了一個營。
在紅3連黨支部堅強領導下,全連指戰員憑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沖破了國統區的層層封鎖,克服艱難險阻,勝利回到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受到了彭德懷副總司令和129師劉鄧首長的高度贊揚。
1941年7月,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前線》雜志以《介紹一個模范黨支部》為題,系統總結推廣了紅3連黨支部的經驗。11月,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鑒于紅3連歷屆黨支部的鮮明特色和工作成績,授予該連“模范黨支部”榮譽稱號。
紅3連黨支部戰斗堡壘功能強,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好,風清氣正,因此紅3連能打仗、會打仗,是769團最具戰斗力的連隊,總是被用在刀刃上。

1942年5月,侵華日軍對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大“掃蕩”,八路軍129師機智靈活,避敵鋒芒,內外周旋,與日軍展開游擊戰,進行反“掃蕩”斗爭。
5月24日,日軍實行“鐵壁合圍”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向八路軍總部機關步步緊逼過來。此時,我主力部隊已轉出外線,僅紅3連所在的769團1營,以及團直屬隊警衛排、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在總部機關這邊。
根據總部的敵情通報,東、南、西三個方向都有敵人,只有北面通往后莊、黃樟的路暫時沒有發現敵情。從這條路轉移,要通過十字嶺和山梁西北的一個山埡口,這也是總部機關數千人轉移的唯一通道。因此,必須堅守住十字嶺和山埡口,決不能讓敵人攻占。
敵情嚴重,戰況危急。769團團長鄭國仲、政委漆遠渥奉命率1營及團直警衛排,經安窯底向小全方向急行軍前進,趕至南艾浦,直接受八路軍左權副參謀長指揮,與總部特務團一起,堅守南艾浦地區和十字嶺,掩護總部、北方局機關安全轉移。
5月25日,日寇發現我軍從十字嶺方向突圍的意圖后,立即加快收攏包圍圈,仗恃優勢火力和兵力,不停攻擊十字嶺兩側紅3連和團警衛排堅守的十字嶺陣地,妄圖封堵我軍突圍道路,一口吃掉八路軍總部。
紅3連黨支部明確告訴全連指戰員,身后就是總部首長,是數千總部機關戰友唯一的生命通道,決不能后退半步。他們顧不上回頭看一眼正源源不斷撤退的人流,奮不顧身地向瘋狂沖上來的日寇射擊、投彈,直至用刺刀、槍托、石塊、拳頭、牙齒與敵人肉搏……一直堅守到黃昏,先后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使日寇包圍圈遲遲不能合攏。
在這場戰斗中,堅持殿后指揮突圍的八路軍左權副參謀長,遭日軍炮彈襲擊,壯烈犧牲在十字嶺關口。北方局黨校幾名突圍的學員目睹了這個過程,震驚悲憤,迅速將遺體抬到山坳叢林處掩藏。5天后,769團衛生隊長張仁斌和衛生員李和旺冒險潛入戰地仔細搜尋,才將左權遺體接回。左權的犧牲,成為八路軍抗日戰爭中最大的痛。此后,遼縣便更名為左權縣。
戰斗一直持續到夜晚,等總部大隊人馬全部通過了十字嶺,紅3連才邊打邊撤。
負責斷后掩護的3排撤到半山腰時,忽見山坳里還有100多名我軍后勤人員,因奔跑太急,都已經跑不動了。而山腰左側的一股日軍卻快速沖來,離他們只有100多米。
危急時刻,3排排長李長林急喊:“你們快走,我們上。”說完迅速帶領全排搶占了山坳旁邊的小山包,立即開火阻擊。
日寇發了瘋,前面的被擊倒,后面的又涌了上來。“快投手榴彈!”李長林一聲令下,手榴彈在敵群里接連爆炸。
為了縮短纏斗的時間,跟著爆炸的硝煙,李長林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槍躍出掩體,帶領戰士們與沖上來的敵人展開肉搏,直殺得血肉橫飛。
終于擊退了這股日軍,見我軍后勤人員已全部安全脫險,李長林和幸存的戰士才帶著傷員交替掩護著撤出戰斗,追趕連隊。
經十字嶺一場惡戰,紅3連損失過半,銳減至80多人,剩余人員在團長鄭國仲、1營教導員王亞樸帶領下,于5月26日轉移到遼縣拐兒鎮后板峪一帶隱蔽起來,尋找為左權將軍和犧牲戰友復仇的機會。
經偵察發現,從遼縣到黃漳的公路是敵人的補給運輸線,連日來頻繁為“掃蕩”的敵人運送軍用物資。
紅3連請來鄉、村干部,了解周邊敵人的活動規律,共商伏擊敵人的作戰計劃。鄉親們說:“芹泉鎮至遼縣的那一道川,是敵人的交通線,敵人來往活動不少。”
紅3連立即召開支委會,教導員王亞樸要求眾人出點子。副連長李基中指著地圖說:“蘇亭北山地形很好,且距敵人據點遼縣很近,敵人容易麻痹。在這里可以設伏搞鬼子一下。”
大家一致同意李基中的建議,最后確定由王亞樸、李基中率領連主力到蘇亭鎮東寺垴山地伏擊敵人,遼縣七區幾個村70多名民兵給予配合。
5月27日晚,紅3連經過一夜行軍,于次日清早到達東寺垴。東寺垴是一個有十來戶人家的山村,高高坐落在清漳河河灘北面,臨河灘是一片陡坡,坡下靠近北山的公路呈“乙”字形。蘇亭鎮在河對岸,靠近南山。這段河灘相當開闊,呈葫蘆狀,兩頭出口很窄。
王亞樸教導員對幾個村干部說:“血債要用血來還!讓我們軍民緊密結合,在這里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大家拍手叫好,并趁著夜色埋設了地雷。
5月30日中午,柏官寺北高地觀察哨民兵報告:日軍300余人押著民夫200余人、牲口200余匹正沿公路北上,其主力已通過柏官寺。紅3連立即與各路民兵迅速、隱蔽地進入預設陣地。
下午1時,日軍在蘇亭附近觸發地雷,被迫停頓。此時,敵人尚未全部進入我伏擊圈。副連長李基中命令各排繼續保持隱蔽,不要暴露,隨時準備戰斗。
隔了一會兒,敵人繼續搜索前進,先頭部隊剛剛到蘇亭鎮正北轉彎道上,又踏響了連環地雷,死傷20余人,頓時大亂,紛紛奔向崖下躲避,并派人向前偵察。
見敵人全部進入我伏擊圈,殲敵時機已到,紅3連立即發出戰斗信號。沐池民兵推下滾石,把敵人砸得人仰馬翻。日寇又奔向河灘,正好落入我輕機槍、擲彈筒及步槍構成的火力網內,遂倉皇逃命,自相踐踏,在混亂中又踏響兩顆地雷。
整個戰斗持續了20余分鐘,遭到重創的日寇狼狽向沐池村方向逃竄。紅3連又以火力尾追敵人,沐池村東山堤民兵亦趁機以步槍側射殺傷敵人。
下午3時左右,敵糾集殘部,在輕重機槍、擲彈筒的火力掩護下,開始向我伏擊區反擊。而此時,紅3連和各村民兵早已隱蔽轉移。
蘇亭伏擊戰中紅3連以犧牲1人、傷1人的極小代價,斃傷敵140余人,包括擊斃日軍一名中佐、繳獲騾馬80余匹,受到129師通令嘉獎。
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評價:“這是我軍在太行夏季反‘掃蕩’中,主力適時分遣轉到外線打擊日軍‘掃蕩’補給線的成功戰例之一,也是一個軍民結合以極少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一次模范戰斗。”
8月,劉伯承在《太行軍區1942年夏季反“掃蕩”軍事總結》中再一次高度贊揚蘇亭伏擊戰,稱之為“基干部隊善與地方民兵結合行動”,要求繼續發揚。
此后,紅3連始終是769團一把永不卷刃的尖刀,拼殺在抗戰最前沿。即使在1944年與日寇洪犢炮臺血戰中,全連130余人打得僅剩下10多人的情況下,也能鳳凰涅槃,迅速重組,再造輝煌。
抗日戰爭勝利后,紅3連槍不離手、馬不卸鞍,立刻投入到轟轟烈烈解放戰爭中。這期間,紅3連黨支部組織連隊開展“訴苦”和“三查”運動,支部做堡壘,黨員當表率,激發了全連的殺敵決心,先后參加了上黨、邯鄲、定陶、巨野、鄭州等戰役和千里挺進大別山、淮海大戰、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等戰役戰斗。在黨支部堅強領導下,紅3連始終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爛的堅強隊伍。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紅3連繼承模范支部基因,發揚戰斗堡壘傳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抓黨支部建設與抓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持續深入抓好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連隊面貌煥然一新。
在紅3連官兵心中,“打得贏,不變色”,是人民軍隊的政治要求和宗旨體現,“支部建在連上”,是毛主席留給人民軍隊的寶貴遺產,只要敵人一天還在逞狂,“模范黨支部”戰旗就將永遠高揚。
(執筆人為葉征、許貴青、歐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