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開幕式最近在北京舉行。此次年會有來自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余名嘉賓參會,年會取得了豐碩成果,并首次發布了亞投行合作伙伴關系報告。
亞投行由中國倡議發起,是一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發達國家廣泛參與的新型多邊開發機構。習近平主席在亞投行組建之初提出將亞投行打造成專業、高效、廉潔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2015年12月成立,2016年1月開業運營,今年是亞投行成立10周年。
“朋友圈”從57個創始成員擴展到110個,覆蓋世界81%的人口和全球65%的GDP;已批準322個項目,融資總額超過600億美元,帶動超2000億美元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始終保持穆迪、標普、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最高AAA級信用評級……10年來,亞投行堅持國際性、規范性、高標準運營,走出一條開局高起點、發展高質量、合作高水平之路,為全球金融治理拓展了新模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多邊力量。
過去10年亞投行持續取得發展成效,至少給我們三點啟示。
一是充分踐行多邊主義,是亞投行公信力、吸引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原因。
亞投行將多邊主義落到實處,成為促合作、謀發展的多邊平臺。在亞投行,發展中國家的股份占比為七成,發達國家占比為三成,發展中成員與發達成員、大股東和小股東都能協力共事,以共識為導向開展合作。亞投行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在亞投行投資的300多個項目中,131個與其他多邊開發銀行聯合融資。
亞投行以其成功的多邊實踐,生動詮釋了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能夠超越分歧、尋求最大公約數,實現美美與共、共同發展,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寶貴范例。
為此,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這樣評價:“亞投行在治理、透明度、國際標準和合作等方面樹立了典范。”
二是以“融資”結合“融智”,亞投行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埃及,亞歷山大阿布吉爾地鐵項目緩解城市擁堵、減少碳排放,惠及數十萬人出行;在印度尼西亞,2.16億美元貸款助力改造貧民窟,約970萬居民受益;在中國云南,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助力鮮花、蘑菇更好更快走向國際市場……亞投行不僅提供資金,更注重知識分享和能力建設,以項目為載體、以發展為導向,將先進的發展理念、技術標準和管理經驗融入項目,幫助成員提升自主發展能力,體現了“授人以漁”的共贏智慧,促進了不同發展模式間的交流互鑒,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全球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正如亞投行理事、印尼財政部部長英卓華所說,“過去10年,亞投行已積累了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它不只是一家新興銀行,還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力量”。
三是堅持綠色、可持續與包容性發展,亞投行引領未來基礎設施投資方向。
亞投行高度重視項目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項目篩選、評估和實施全過程。項目普遍注重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促進社會包容性,如支持清潔能源、可持續交通、韌性城市建設等。始終保持AAA級信用評級,不僅反映了其穩健的財務狀況和治理水平,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其堅持高標準、推動可持續發展承諾的高度認可。亞投行通過投資綠色基礎設施,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樹立了標桿,展現了多邊開發機構在促進全球公平、包容、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作為亞投行的倡建國、重要股東、總部東道國和發展伙伴,中國始終積極支持亞投行發展壯大。中方倡導亞投行更大力度支持成員提升發展能力,更大范圍增進國際對話交流協作,更好發揮自身新型多邊平臺功能。中方將繼續堅定支持亞投行,同各方攜手努力,共同將亞投行打造成國際多邊合作新的典范,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和共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面向未來,亞投行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在全球發展面臨融資缺口增大、氣候變化挑戰加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的背景下,亞投行作為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合作共贏的成功實踐,其作用將更加凸顯。
我們期待并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亞投行能夠繼續秉持初心,深化伙伴關系,創新融資模式,聚焦可持續發展優先領域,為促進全球互聯互通、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縮小發展鴻溝注入更強勁動力。
亞投行所倡導的多邊合作和開放、共贏、包容的精神,在世界面臨更多不確定性的當下尤顯可貴。當前,世界經濟和國際經貿合作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增長、市場持續擴容提質、創新持續突破躍升,成為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推進全球合作的重要力量,將持續為全球發展不斷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