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圣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視文化傳承發展、賡續中華文脈等重大議題,創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設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概念和標識性概念。
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重大論斷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其科學定位、主體內容、當代價值、內在邏輯和方法論意義等,集中體現了其原創性貢獻和標識性意義。
科學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這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明晰的科學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互為支撐、缺一不可。科學定位與內在結構的明確,解決了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問題。
主體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當代價值。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資源。
內在邏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蘊含的理論邏輯非常深邃。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方法論意義。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揭示出我國文化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和鮮明發展特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解決文化發展中的統一與多樣的關系,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提供方法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