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產業。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聚焦產業鏈建設,從產業鏈的各個節點尋找增值空間,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一舉進入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縣,2024年實現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802元。產業蓬勃發展,生態和諧宜居,鄉風淳樸文明,一幅“幸福家園”的美麗畫卷正緩緩鋪展。
三夏時節齊魯大地鍍上溫暖的金色。在菏澤市成武縣南魯集鎮,聯合收割機的轟鳴聲劃破清晨薄霧,飽滿的麥粒如金色溪流傾瀉入倉。“地還是那些地,但種植方式已煥然一新!”史莊村種糧大戶袁明泉擦去額頭的汗水,臉上滿是笑容,“托管給農場后,技術和農機都跟上了節奏,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他身后,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高標準農田賞心悅目。
成武的華麗轉身,源自對土地經營模式的改變。往昔,這里雖坐擁萬畝良田,卻受限于分散經營,效率低下之困。破局之道何在?成武縣通過實施“土地托管+規模經營”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并促進了農民增收。
前李樓村返鄉人才李進通便是這條路上的先鋒。他創辦的“前李樓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托管土地368畝,規模化種植小麥、大蒜等農作物。從播種到收割全程機械化作業,優質麥種、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一應俱全。“一粒麥子,能做成面包,麥稈還能變成工藝品。”李進通指著農場新建的面粉加工車間和秸稈綜合利用車間說。他的小麥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從田間直通餐桌,附加值顯著提升。去年,農場帶動周邊40余農戶,戶均增收7600余元。
這并非孤例。在九女集鎮,智能溫室大棚林立,反季節果蔬四季飄香;在大田集鎮,禽類養殖深加工鏈條完善,冷鏈物流暢通無阻……依托“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成武縣已形成優質糧食、特色蔬菜、生態畜牧三大優勢產業集群,2024年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42億元。
清晨,雞啼聲刺破黎明的天空,一只雞的綠色循環旅程迎來新的一天。
南魯集鎮賈莊村養殖戶鮑國鳳已忙碌于雞舍間。一只只羽色鮮亮、體態健碩的‘小優雞’正昂首闊步,在晨光中振翅欲飛。“現在養小優雞,有渠道、有銷路,年收入翻了幾番!”鮑國鳳簡練的話語道出了產業變革的力量。作為成武縣重點培育的特色產業,“小優雞”養殖已從零星散戶發展成規模化的“致富引擎”。
走進成武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思瑪特公司,全封閉智能化雞舍內,溫度、濕度由系統精準調控,無抗養殖標準貫穿全程。作為國內肉雞產業鏈龍頭企業,該公司建成2個年出欄2300萬只雞的智能化養殖場區,通過自主研發飼料配方和嚴格檢疫流程,打造“斯瑪特寶樂”安全雞肉品牌。屠宰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每一只雞經標準化分割、包裝后,化作雞胸肉、雞翅等深加工產品,通過冷鏈發往全國各地。今年,企業還與香港公司達成合作,預計2025年供港雞肉將達700噸。如今,“小優雞”品牌年產值5.7億元,成為成武鄉村全面振興的“金字招牌”。


一只雞的價值,在產業鏈協同中被深度挖掘。思瑪特的雞爪每日供應給園區浩林食品公司,經過“機械+人工”精細脫骨加工,帶動周邊1000余名村民靈活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至5000元。而思瑪特產品的外包裝,則由南魯集鎮恒德包裝公司定制提供,環保耐用的設計有效降低運輸損耗。
“過去企業單打獨斗,如今政府搭臺促成‘內部采購圈’。”南魯集鎮黨委書記王之鋒介紹,通過供需對接平臺,30余家企業實現無縫協作,年節約物流成本超千萬元。
產業鏈末端,曾被視作污染源的雞糞迎來華麗蛻變。在國潤生物質能源公司操控室,技術員李偉輕點屏幕,畜禽糞便與秸稈經發酵轉化為清潔能源——公司年處理廢棄物36萬噸,年產天然氣2580萬立方米、有機肥3萬噸,年碳匯資產達30萬噸。
“一只雞串起了生態鏈!”李偉感慨。南魯集鎮依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將“污染包袱”轉為“綠色財富”,開辟出循環農業新賽道。
成武縣的實踐,是“千萬工程”經驗的生動落地。近年來,當地立足產業基礎,聚焦融合創新,全力建設35萬畝大蒜、8萬畝蕓豆、8萬畝辣椒和小優雞“養孵加”一體化四大種養基地,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
告別南魯集鎮的產業熱土,驅車前往黨集鎮黨集古村。那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老宅古樸典雅,裊裊炊煙升起,讓人仿佛穿越回了遙遠的時光。村口,義務講解員劉啟升正為游客講述古村千年歷史。“黨集是魯西南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我們靠文旅融合,把‘沉睡’的資源變成了‘活’財富。”
黨集古村振興始于2020年。成武縣投入5000萬元,實施“古村活化”工程:修復古建筑40余處,打造民俗博物館、非遺工坊、拖拉機博物館,并引入社會資本恢復古酒工藝、開發民宿集群。“以前年輕人全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現在游客多了,我兒子回來開農家樂和民宿,年賺七八萬!”村民王延東指著自家改建的民宿笑道。數據顯示,古村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萬元,帶動就業300余人。
九女集鎮呂莊的文旅故事同樣動人。這座以“九女孝賢傳說”聞名的鄉鎮,如今依托文化IP打造“九女主題園”。走進呂莊見到,莊內新建了非遺展演廣場、親子農場,游客可體驗剪紙、陶藝等傳統技藝。“我們村以前是貧困村,現在靠文旅脫了貧。”村支書劉宜存說。他的團隊整合呂莊歷史資源,開發了“一日游”線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增長15%。
融合不止于景點。成武縣深挖資源稟賦,打造“文旅+農業”模式,創建一批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持續推動“景點旅游”邁向“全域旅游”。如永昌街道建設“魚菜共生”產業基地,讓游客體驗現代農業新景觀;汶上集鎮依托“洪樓夢”古村旅游品牌,推出“大灶臺”主題餐廳。這種“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發展,使文旅產業成為就業新引擎。文亭街道、大田集鎮被評為省級旅游強鎮,文亭街道劉莊被評為國家級生態宜居村莊、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
夜幕初降,文亭湖水波瀲滟,湖畔燈火璀璨。文亭湖廣場上,歡快的廣場舞音樂響起。結束一天勞作的人們匯聚于此,踏歌起舞。游客或憑欄賞景,或泛舟湖上,歡聲笑語在水面蕩漾。以文亭湖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融合歷史遺存伯樂故里、漢堤遺址等資源,成武精心打造的“水韻新城”已成為魯西南文旅新地標。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量突破1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3億元。
產業興,更要惠民生。在永昌街道郜西村,86歲的陳桂英老人每天中午都步履輕快地走向互助養老驛站。“兩菜一湯熱乎飯,才花一塊錢!吃完飯還能和老姊妹們拉家常、做理療。”老人笑得瞇起了眼,“這日子,比兒女們想得還周到哩!”
郜西村的蝶變始于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曾經的郜西村,面臨不少發展難題:村里空巢增多,部分土地閑置,道路泥濘,基礎設施薄弱。“不能看著家鄉荒廢。”這是村黨支部的心聲,也是所有村民的心聲。村兩委組織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村民,“種地不掙錢,年輕人跑光了,沒盼頭”。村民悲觀的情緒并沒有挫敗村兩委的信念,“咱們一起干,不信成不了”!隨著示范片區建設的推進,為村莊注入了政策、資源與發展思路的活水,讓村民們看到了改變的可能。
治理有效,關鍵在“人”。郜西村推動村民議事會制度,大事小情集體決策。村里要修一條新路,資金缺口大。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我捐500塊!”“我出勞力!”最終,村民自籌15萬元,政府配套30萬元,一條寬闊的柏油路連起城鄉。村民宋成江說:“路通了,心也通了。”近年來,成武縣持續投入資金基礎設施升級讓鄉村煥然一新——全縣硬化道路1000公里,實現“戶戶通”,開通城鄉公交線路20余條;新建改造衛生院9所、公立村衛生室105個,購置先進醫療、康復設備,村民小病不出村,慢性病不出鎮;教育投入翻番,10所鄉村學校獲省級示范稱號。在九女集鎮呂莊,看到新建的養老服務中心,村民侯秀萍笑著說:“醫保報銷多了,日子越過越甜。”
更深遠的變化是精神面貌。郜西村文化廣場上,村文化宣傳隊隊員輪番上場,自編自演身邊人、身邊事,文明新風在群眾熱烈的掌聲中漸入人心。村里還推行“廁所革命”和垃圾分類,大街小巷綠樹成蔭。鄉風建設上,設立“道德銀行”,村民參與志愿服務能積分換獎品。老黨員劉行建豎起大拇指:“鄰里糾紛少了,互幫互助多了,這才是咱老家的根!”
“鄉村振興不只是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成武縣委宣傳部部長李景雷介紹,成武縣把基層文化宣傳隊伍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工程抓緊抓實,選拔3000余名優秀文藝骨干,組建300余支基層文化宣傳隊,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公益大集、鄉村大舞臺,以政策宣傳為主線,以群眾身上閃光的道德力量為藍本,用方言土話講身邊事、百姓事,讓群眾坐得下、聽得懂、記得牢、用得上。同時組織“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評選,開展技能培訓,讓農民成為有文化、有技術、有思想的新時代主人翁。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成武縣緊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拓寬增收渠道,以農村留守人員、閑散勞動力等群體為重點,以解決企業招工難和農民就近就業需求為導向,扎實推動“百企入村萬人就業”工程和“黨建引領萬民共富”活動,讓3.6萬老百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致富夢。夕陽西下,田野鍍上金輝。孩子們在新建的廣場上奔跑嬉戲,老人們圍坐聊天。正如村民的樸實感受:“好政策加實干,啥奇跡都能有!”
(作者為山東省成武縣委宣傳部新聞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