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17時許,一列滿載100標準箱貨物的海鐵聯運班列從義烏蘇溪站鳴笛啟程,駛向寧波舟山港。貨物抵港后,將無縫銜接海杰航運的直達貨輪,發往也門亞丁港。這標志著浙江省“陸港 + 海港”的雙樞紐模式正式打通中東新通道。
背倚大陸、雄踞東海,海域面積超26萬平方公里……獨特的地理區位,豐富的海洋資源,是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優勢所在。
目前,浙江省以科技為擎,深化陸海統籌、港產城聯動,在世界級港口競爭中展現中國港口的創新活力與發展韌性;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速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以更廣的投資空間、更活的創新生態、更大的開放樞紐,向海圖強、深耕“蔚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藍色動能”。
在寧波舟山港區,一條新開辟的“義烏—寧波—亞丁港”海鐵聯運通道正改寫國際貿易物流規則。
義烏港緊鄰義烏國際商貿城,是具有海關查驗口岸功能及訂艙、簽單、提還箱、甩掛等海港功能的內陸無水港。
在義烏港直通倉倉庫里,一臺臺智能機器人正在分揀跨境電商包裹。這些“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啟運前,已通過海關轉關信息系統,在義烏海關完成全程申報手續,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寧波舟山港擁有北侖、穿山等五大集裝箱碼頭群,義烏港正在加快推進‘第六港區’建設,商品進入義烏港就相當于進入寧波舟山港。多程聯運轉關物流通道的開通,不僅為義烏及周邊地區的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也增強了寧波舟山港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的地位。”浙江海港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業務部物流中心主任王剛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他告訴記者,“義烏—寧波—亞丁港”海鐵聯運通道采用“鐵路+海運”無縫銜接,貨物從義烏出發直達寧波舟山港,再搭乘直航班輪抵達亞丁灣,通過“鐵路 + 海運 + 跨境電商”的模式,義烏小商品從這里出發,72小時即可抵達中東和歐洲消費者手中。
重慶渝甬班列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說:“從我們的實踐看,從寧波舟山港出發,超過95%的貨物都能準班上船、按時出運,就好像港口搬到了重慶團結村站,讓企業心里更踏實了,也吸引更多貨源從寧波舟山港出口。”
這種模式不僅降低物流成本,更實現了“一鍵下單、全程無憂”的跨境物流新體驗。
“每周通過海鐵聯運發運貨物超20個標箱,成本降了,時效快了,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強了。”義烏市宜旦商品采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恒德對本刊記者說。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海洋港口處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據統計,目前寧波舟山港已擁有256條國際集裝箱航線,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24條海運快線,港口聯通度排名全球第二。
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賀義雄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分析,寧波舟山港位于我國南北沿海和長江航道“T”形結構的交匯處,背靠長三角廣闊的經濟腹地。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與樞紐稟賦,寧波舟山港通過對港航數據資源的開發運營及衍生應用,將航運、金融、貿易、物流相結合。這樣在實現“換道超車”的同時,可以改變現有國際航運體系規則,提升寧波舟山港在國際航運業價值鏈中的地位,促進浙江海洋強省建設。


浙江省海港集團相關負責人向本刊記者介紹,寧波舟山港已經形成了北接古絲綢之路、中匯長江經濟帶、南聯千里浙贛線的三大物流通道,布局網點、線路數量均居全國港口首位。
2024年,寧波舟山港完成海鐵聯運業務量181.8萬標準箱,總箱量排名穩居全國港口第二、外貿箱量穩居全國港口第一。
今年6月27日,義烏(蘇溪)國際樞紐港開港運營,不僅助力“浙江制造”“義烏好貨”通達全球,也可加速全國內陸外貿企業角逐全球市場。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通過完善世界一流港口設施、建設現代航運服務高地、建設多式聯運港,“打造寧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強港”。
大黃魚、三文魚、大蝦……越來越多優質浙江海水產品走向全國百姓餐桌,這背后是“藍色糧倉”建設的縱深推進。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海洋漁業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浙江省2024年海水水產品總產量537.9萬噸,同比增長3.6%,海洋漁業一產產值1079.2億元,增幅4.2%,居全國前列;建設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項目9個,數量全國第一;遠洋漁船數量、產量、產值、公海運力、國際履約水平均居全國第一;漁民人均純收入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
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后,離不開浙江各地在養殖模式上的探索與技術創新。
象山縣黃避岙鄉高泥村被譽為“浙江黃魚養殖第一村”。近年來,當地對大黃魚養殖網箱進行技術改造,新型綠色網箱不僅減少了傳統漁排(漁排是沿海漁民為適應水上養殖和居住需求而建造的綜合性設施)對水體的污染,還節約了20%的養殖空間,魚苗成活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黃避岙鄉還組建了“海韻水產合作社”,由政府、企業和養殖戶三方共同參與,規范行業標準,推行訂單生產、統一銷售,從而拓寬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提高議價能力,黃魚銷售價格普遍高于市場價格,為養殖戶帶來了更好的效益。
如今,高泥村,這個昔日晚清詩人姚燮筆下的“兩三小艇泊高泥”的小漁村,已經成為產業大村,村里大黃魚養殖面積約3000畝,養殖的大黃魚和鱸魚遠銷韓國、日本等地,年產值1.4億元,村民平均每戶年收入超3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50萬元。
創新不僅體現在養殖模式上,也體現在體制機制和科技應用上。
2024年1月20日,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掛牌成立。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廳,其核心職能是統籌推進浙江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浙江建設海洋強省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同年,浙江省首個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中心在杭州揭牌,加大對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領域的探索。目前,首批試點的洞頭、嵊泗、象山、椒江,聚焦羊棲菜養殖、貽貝養殖、海上風電和大型海藻等實際場景,分別開展數據資產入表、數據賦能保險、藍碳價值實現等領域試點。
以漁業為例,海洋大數據正將傳統漁業中的“經驗養殖”轉變為“數據養殖”。
浙江舟山嵊泗縣是全國最大的厚殼貽貝養殖基地,被譽為“貽貝之鄉”。目前,嵊泗縣積極打造貽貝養殖的“海上牧場”,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遙感衛星技術,對所有養殖海域進行實時監測,能精準識別船舶信息,預警大型船只誤入養殖區,避免損失。無人機巡航、24小時視頻監控,讓養殖戶們告別了熬夜守苗的日子,實現智慧管理。
創新驅動漁業轉型升級是浙江深化“科技興海”的一道縮影。
目前,浙江省正堅持“創新發展、產業鏈協同、產學研聯動”,聚焦海洋漁業、海洋石化、海洋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助推傳統海洋產業向新而行,挖掘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污染治理,是國際公認的世界難題。
在建設海洋強省的過程中,浙江始終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不斷豐富新時代海洋文化內涵,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描繪出水清、灘凈、岸綠、灣美、島麗的藍色“風景線”。
2023年2月28日,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在黃避岙鄉成交。此次拍賣的是象山西滬港一年約2340.1噸的碳匯量,最終以24.8萬余元成交。
藍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象山以省級低碳試點縣建設為抓手,持續健全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實施藍碳行動計劃,不斷擴面提質藍碳交易市場,旨在以碳匯價值先行激活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截至目前,象山已累計完成藍碳交易5宗,完成交易碳匯量超3000噸。
3月11日,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藍碳生態碳賬戶發布。賬戶由象山縣聯合寧波產權交易中心、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共建,實現藍碳交易互認互通,讓生態產品開發、登記、交易、核銷、應用形成閉環管理。
在舟山嵊泗縣,當地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采用“入海污染物源頭治理+陸海統籌”的修復方法,實施沙灘修復、岸線整理、海灣清淤、入海污染物治理等4類6個重點工程,完成13.6千米海岸線生態恢復及近岸線海域污染防治。
“修復后的海洋生態還助力了特色養殖、精品民宿等共富產業發展,讓老百姓獲得真正的生態紅利。”嵊泗縣海洋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以前只知道向海索取,現在明白了養海護海才有持續發展。”一位參與“藍色循環”項目的漁民對本刊記者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理念,已在浙江沿海深入人心。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