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國大陸南部,一條蜿蜒4100余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宛如巨龍,1900多個海島如珍珠散落南海;1.14萬公頃的紅樹林居全國面積之首,海水魚養殖產量占全國產量近半,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完成安裝……
這里是廣東,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豐富的海洋資源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收獲豐厚“藍色家底”——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對地區經濟名義增長貢獻率達到27.3%。
隨著全球海洋經濟格局變化,如何再上新臺階,廣東需找準方向。6月26日,廣東聚焦海洋經濟這一主題召開全省會議。“高規格”釋放“強決心”,廣東要以海洋經濟發展帶動全面建設海洋強省,著力在整體推進中全方位變強,在抓主抓重中逐步逐項變強,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廣東正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
沿著廣東蜿蜒的海岸線一路前行,海洋產業的蓬勃活力撲面而來。從廣州、江門的船舶制造,到深圳、東莞的海洋電子信息;從汕尾、珠海的海工裝備制造,到湛江、陽江的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項目……14個沿海城市,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串聯起廣東的藍色經濟帶。
在廣州南沙,占地585 萬平方米的中船龍穴造船基地氣勢磅礴。作為國內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這里聚集了中船黃埔文沖、廣船國際、粵新海工等造船龍頭與新勢力。
“截至上半年,我們手持民用船舶訂單共108艘479萬載重噸,交船期已經排到了2029年。”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下稱“黃埔文沖”)副總經理韓建兵對本刊記者說,2024年黃埔文沖工業總產值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2.0%。
作為高科技、重工業的代表,造船產業牽引多產業協同增長,具有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帶動技術升級、促進就業等特點。目前,廣州已經形成以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包含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等產業的高端船舶與海工產業集群。
湛江的海洋牧場,同樣生機勃勃。雷州灣海域上,一座龐大的海上養殖平臺“恒燚1號”正在起網。一批批“深海珍饈”從這里駛往各地“餐桌”。


“恒燚1號”總養殖水體達6萬立方米,集綠色能源供給、陸海遠程通信等功能于一身,配備飼料自動化投喂、養殖魚群監控識別等智能化養殖系統,可實現規模化智能化綠色養殖。
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湛江是傳統養殖大市,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30年居全省首位。
“南沙制造”“湛江養殖”是廣東14個沿海城市發展海洋經濟的縮影。在全省海洋經濟布局中,區域亮點正和核心城市形成合力。
6月6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舉辦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新聞發布會。會上,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徐天介紹, 2024年廣東形成以廣深為核心引領,東莞、惠州、湛江、珠海等為重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其中廣深“雙核”海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
廣東海洋經濟因區域布局各具特色,“多點開花”。頂層設計、區域聯動、產業協同、科技創新及生態統籌等多維度策略,構建起全省海洋經濟協同發展的立體化格局。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長、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告訴本刊記者,廣東海洋經濟連續30年領跑全國,源于廣東著眼海洋經濟發展規律、內外部條件不斷更新和形成接續型產業格局。
自2018年起,廣東全省連續7年累計安排近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海洋六大產業創新發展,突破281項關鍵技術瓶頸,直接帶動配套研究投資17億元,產業帶動超218億元,有力推動多項海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
“更重要的是,廣東以政策創新驅動資源整合。”胡振宇說。
今年初,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2021—2035年)》,提出形成“一線管控、兩域對接,三生協調、生態優先,優近拓遠、灣區發展”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科學確定“六灣區一半島”的功能定位、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要求。
7月1日,《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文件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開放合作、服務保障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以法治護航“海上新廣東”建設。
“這種‘陸海聯動、港產城融合,接續創新’的發展模式,可助推全省海洋經濟增長,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引擎’。”胡振宇說,廣東的海洋產業已經形成鮮明特點,即傳統筑基,新興引領。
《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廣東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海洋三次產業持續上揚。其中,海洋傳統優勢產業同比增加7.5%;海洋新興產業同比增長8.3%;同時,前瞻布局深海礦產、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海水制氫等未來產業。
“這使廣東在與其他海洋經濟強省競爭時展現出獨特優勢。”胡振宇分析,主要為全鏈條協同和國際化能級。
陽江海域,綿延數十公里的海上風電場如巨人方陣矗立海天。2024年廣東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突破1215萬千瓦,躍居全國首位,實現了海上風電超車。
震撼景象背后,是廣東已形成“研發—制造—安裝—運維”的海上風電全鏈條協同,更催生“全國每3臺海上風機就有1臺廣東造”的產業奇跡。
在國際化能級方面,胡振宇說,廣東港口以海港為主,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優勢,深圳港、廣州港通過密集的國際航線網絡,實現貨物運輸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跨境貿易額占全國總量的24.8%。
相對于陸域經濟發展而言,廣東海洋經濟相對起步晚,過去一度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圍繞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變,塑造自身的“海上新優勢”,廣東仍面臨結構性挑戰:2024年,廣東海洋經濟中第二產業產值僅占比31.0%,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對此,胡振宇說,想實現從“規模領跑”到“質量引領”的跨越,突破點在于以科技創新重構海洋經濟發展邏輯,可以采用“技術突圍+生態賦能”的發展模式。
他認為,要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技術瓶頸。依托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加快攻關深海探測裝備、海洋可再生能源系統等關鍵技術,力爭在“十五五”期間形成千億級海洋智能裝備產業集群。
令人期待的是,科技創新成果正在南粵大地繁茂生長。
在廣州市南沙區,眾多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此匯聚,結出累累碩果——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首個海陸結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項目正式啟動建設……
接下來,廣東要構建“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園”轉化鏈條。通過六大產業專項資金引導企業聯合高校開展協同創新,推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提升專利轉化率。
“海洋技術創新特別需要實踐,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打通產學研鏈條格外重要。”中科探海(深圳)海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探海”)董事長劉維對本刊記者說。
匯聚政策的“推力”、高校院所的“腦力”、企業的“腳力”和產業的“動力”,能讓科學家腦袋里的“金點子”快速變成產業里的“金果子”。
據他介紹,中科探海聯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多家科研與產業單位,創新構建“政府支持+企業裝備+高校算法+產業應用”的協同模式。在深圳市技術攻關重點項目的支持下,各方協同攻關,成功研制多頻三維合成孔徑聲吶系統及智能數據解譯系統,為破解粵港澳大灣區海底微細深埋管纜勘察難題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綠色發展是塑造新優勢的底層邏輯。廣東可以通過紅樹林碳匯交易、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等創新機制,實現海洋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動態平衡。
向海而興,向新而行。這片承載千年海洋文明的土地,正在加速塑造海洋經濟新優勢。面向未來,一個更具創新力、更富生命力、更可持續的“海上新廣東”,將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南粵智慧。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