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多人口、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超過1.91億戶經營主體……在當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尤其需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央多次作出部署和安排。今年以來,中央繼續釋放強烈信號,積極推進。
多年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市場規模效應顯現;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市場設施加快聯通;要素市場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共識不斷凝聚,公平競爭理念深入人心,市場體系的統一性、開放性、競爭性、有序性大幅增強。
當然,仍有不少難題待解。在微觀上,市場分割、無序招商等亂象時有發生;產品、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通,還會經常碰到有形無形的壁壘;“內卷式”競爭更是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空轉……解決這些問題,不斷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正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應有之義。
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如何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如何打通卡點堵點?近期火爆的江蘇足球超級聯賽(俗稱“蘇超”),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
“友誼第一,比賽第十四!”“十三太保”——江蘇13個地級市“散裝”組隊,在綠茵場上展開激烈角逐。“輸了水蜜桃加鹽,贏了鹽水鴨加糖”“贏了吃早茶,輸了做試卷”……各市鉚足勁兒一爭高下,誓為家鄉保比分、爭榮耀。
“散是滿天星,聚是‘蘇大強’”。賽場之外,全省高度協同、“整裝”前進。“阿蘇阿通,互通互融”“40分鐘‘小龍蝦’送到‘花果山’”……江蘇全省協力,“絲滑”交通、貼心服務,擦亮“蘇超”新名片,激活消費大市場。
跳出“蘇超”看江蘇,“蘇南五虎”以高新技術為主導,“蘇中三雄”以高端制造為特色,“蘇北五將”以資源轉化與新興產業并重,每個城市都找到了符合自身條件的產業路徑,“個個都能打”;集群發展、開放創新,通過產業鏈協同提升整體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迭代,“一體蘇大強”。
這一“散”一“整”之間,恰恰折射出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區域競爭”與“整體協同”之間的深刻內涵——從全國來看,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督查落實,將破除行政性壁壘、維護公平競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等關鍵指標,轉化為引導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正向激勵;從各地來看,需要樹立“地瓜經濟”思維,跳出一隅求發展,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唯有各級政府和市場主體協同發力,徹底摒棄“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才能有效打破區域分割、行業壁壘和制度約束,將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轉化為創新驅動的發展動能。
正如“蘇超”賽場所展現的——場上是對手,場下是隊友,只有始終堅持“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讓所有參與者共建統一市場、共育優質產業、共享發展機遇、共保良好生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執筆:王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