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琴島演藝(中國琴島之夜)作為本土經營時間最長的民間演藝舞臺,自1993年創立以來,不僅見證了演藝市場的變遷,更以其獨特的創作理念和藝術實踐,創造了歌廳演藝的“文化現象”。作為琴島演藝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舞臺創作的總導演,我深刻體會到,在瞬息方變的演藝市場中,保持市場與藝術的平衡與結合,是琴島演藝得以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文將結合琴島演藝三十余年的發展經歷,從舞臺創作的角度,探討市場與藝術的平衡與結合,揭示琴島演藝在湖湘文化賦能下的創新之路。
一、琴島演藝的發展歷程與創作特色
(一)琴島演藝的創立與發展
琴島演藝成立于1993年,是歌廳文化的代表。在創立之初,琴島演藝便以“琴島模式”引領本土演藝文化的潮流。“琴島模式”是指將歌廳經營與劇場表演相結合,觀眾購票入場,類似于到劇場看演出,但其氣氛相比于嚴肅劇場又更加活潑,更加強調觀眾與舞臺的互動。這一模式的創新,不僅滿足了當時市民的娛樂需求,也為演藝市場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琴島演藝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娛樂品牌。其創作的一系列以湖湘歷史文化為藍本的舞臺作品,如《黑茶印象》《繡色天湘》《盛世銅官》《我的》《王》《湘女情》《謠》《辛追傳奇》等,不僅展現了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也在市場上取得了熱烈的反響。琴島演藝作為的文化地標之一,不僅滿足了當地人的文化消費需求,成為當地人難以割舍的娛樂生活方式,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來觀看演出,推動了演藝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琴島演藝的創作特色,在于其以湖湘文化為創作源泉,植根湖湘本土文化,通過舞臺作品展現湖湘人的情感與記憶。在創作過程中,琴島演藝注重深入民間采集素材,挖掘湖湘文化的精髓。例如,《謠》從尋常百姓的口述中挖掘出大量鮮為人知的有關歷史的感性材料,將濃厚的情感和嶄新的時代氣息相結合,運用藝術手段將之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同時,琴島演藝也注重現代舞臺技術的運用,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高科技聲光電技術的運用,不僅讓舞臺更加絢麗多彩,也讓觀眾在視覺享受中感受到作品的內涵與魅力。例如,以湘繡文化為創作藍本的舞臺演藝秀《繡色天湘》,通過舞臺布景和服裝道具,呈現了湘繡的精湛工藝與美學價值,讓觀眾在欣賞演出的同時,也能了解到湘繡的文化意義。
二、舞臺創作在市場與藝術間的平衡與結合
(二)琴島演藝的舞臺創作特色
(一)市場需求與藝術創作的融合
在演藝市場中,市場需求是作品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琴島演藝在創作過程中,始終注重市場需求與藝術創作的融合。一方面,琴島演藝通過深入市場調研,了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消費習慣,創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琴島演藝也堅持藝術創作的獨立性,不盲自迎合市場,而是將湖湘文化的精髓融入作品中,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琴島演藝賀龍體育館場地

例如,在《我的》系列舞臺演藝秀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既兼顧了作為“網紅城市”文化消費的市場需求,又深入挖掘了的歷史文化,將文夕大火、傳說、美食等具有特色的元素融入作品。這種市場需求與藝術創作的融合,讓《我的》在上演后獲得了市場的認可,綜合上座率達 80‰
(二)“演藝 + 直播”模式的創新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沖擊,琴島演藝積極擁抱變化,采取“演藝 + 直播”的模式,將線下演出同步推送至線上直播。這種模式的創新,不僅擺脫了傳統歌廳受眾老齡化的困境,也為后續向互聯網直播轉型積累了用戶基礎與技術經驗。
通過“演藝 +. 直播”模式,琴島演藝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拓展了市場渠道。同時,直播也為琴島演藝帶來了額外的收入來源,實現了市場與藝術的雙贏。例如,琴島演藝在直播平臺上擁有數十個百方級粉絲的頭部主播,其直播內容不僅包括劇場的精彩節目,還有演藝主播才藝展示。這種多元化的直播內容,使得琴島演藝在直播領域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線下劇場輸送優質主播線上流量反哺線下演出”的閉環。
三、市場與藝術在不同經營階段的動態平衡
(一)初創期:“雅俗共賞”滿足大眾文化消費需求
琴島演藝的起點是傳統歌廳文化,其核心在于以“劇場式歌廳”模式打破茶座休閑的局限,通過購票入場的形式提升演出專業性,同時保留市井文化的親和力。節自編排上,既有奇志、大兵等本土笑星的方言相聲,又有民歌、雜技等綜合表演,形成“金牌主持 + 詼諧明星 + 實力歌手”的黃金組合。這種“雅俗共賞”的創作理念,既滿足了市民階層的娛樂需求,又以高密度的節目更新維持市場新鮮感。值得注意的是,琴島早期即注重與湖南衛視等媒體的聯動,將歌廳演員輸送到電視平臺,形成“線下演藝 + 電視傳播”的雙向賦能模式,實現了從地方品牌到全國影響力的躍升。
(二)轉型期:“線上直播 + 線下沉浸式演藝”滿足差異化消費需求
2015年后,面對觀眾老齡化與互聯網娛樂的沖擊,琴島開啟“雙線發展”戰略。線上層面,通過成立主播公會,將線下演員轉型為主播,利用其表演功底優勢構建差異化內容生態。通過優質演員轉化為線上主播,既保障優質內容輸出,又保持了演藝團隊的穩定。
線下層面,琴島搬遷至紅色劇院后,將3000座大劇場縮減為800座小劇場,推出《白雪公主》《頭部主播見面會/演唱會》等沉浸式劇目,通過觀眾互動強化體驗感。這種“線上流量裂變 + 線下內容深耕”的模式,使琴島在“網紅時代”實現 80% 觀眾為外地游客的逆勢增長。
(三)內容創新的“多層架構”
琴島演藝在三十余年的舞臺創作實踐中,逐步構建起“基礎層一文化層一價值層”的三維內容架構。這一體系既遵循演藝市場的商業規律,又承載著藝術創新的文化使命,形成獨特的“金字塔式”內容生態。
基礎層——讓人愿意買票進場的“開心法寶”
基礎層是文化演藝消費的“開胃小菜”,保證大家吃得開心,愿意常來。琴島演藝節自既保留脫口秀、音樂演唱等傳統節目形式,又融入抖音神曲、搖滾樂隊、時尚舞團、達人絕技等流行元素,以此維持大眾吸引力,滿足大眾放松身心、消遣娛樂的底層文化消費需求。
文化層——外地游客必打卡的“說明書”
文化層的內容,旨在讓觀眾看完后覺得“這票錢值,文化真有意思”。琴島演藝以湖湘歷史與非遺傳承為題材,如《王之望母臺》以西漢王劉發為原型,通過舞臺念白與舞蹈的融合,構建起獨特的地域文化敘事,讓游客對文旅產生別樣的體驗與感受。
價值層——讓人半夜睡不著回味的“走心殺”
價值層的內容創作,旨在讓觀眾在散場后突然感悟“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琴島演藝通過“情感共振 + 思想留白 + 行為觸發”的策略,將舞臺變為社會情緒的鏡子,既避免曲高和寡,又超越淺層娛樂。
四、湖湘文化深度賦能下的創新表達
(一)非遺元素的舞臺轉譯
琴島始終以湖湘文化為創作源泉,將江永女書、彈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視覺符號。例如《湘江魂》以女書文字編排舞蹈,《我的》邀請彈詞非遺傳承人指導彈詞創作,通過“傳統符號 + 現代編曲”實現文化活化。這種創作手法不僅增強了節目的獨特性,更通過巡演和惠民演出成為湖湘文化的移動展演平臺。
(二)地域歷史題材的舞臺重構
以《王之望母臺》為例,該劇通過西漢王的史實,以“母子情”為情感紐帶,融合歷史劇的宏大敘事與現代舞美技術 (如機械舞臺與LED動態背景),構建“歷史真實 + 藝術想象”的復合文本。此類作品既滿足了觀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需求,又通過舞劇的藝術形式突破地域限制。
(三)文化IP的系列開發
琴島以“我的”為核心IP,推出《湘江魂》《王》《謠》等系列劇目,形成“一劇一文化主題”的創作矩陣。例如,《湘江魂》前半段以湘妃傳說、女書傳說展現湖湘文脈,后半段以網紅元素銜接現代性,實現“從古至今”的文化通感。這種IP化運作不僅強化品牌認知,更通過內容衍生的短視頻等傳播物料拓展傳播邊界。
五、琴島演藝的文化現象與未來展望
(一)琴島演藝的文化現象
琴島演藝作為經營時間最長的民間演藝舞臺,創造了歌廳演藝的“文化現象”。其創作的一系列以湖湘歷史文化為藍本的舞臺作品,不僅展現了湖湘文化的魅力與深度,也促進了演藝市場的繁榮與發展。琴島演藝已成為的文化地標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來觀看演出。
琴島演藝的文化現象,不僅體現在其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上,更體現在其對湖湘文化傳播的貢獻上。通過舞臺作品,琴島演藝將湖湘文化傳遞給更多的觀眾,增強了湖湘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琴島演藝也促進了演藝市場的規范化發展,為演藝市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深化文化賦能與拓展市場渠道
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琴島演藝將繼續深化文化賦能,加大對湖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力度,通過創作更多的舞臺作品,展現湖湘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同時,琴島演藝也將拓展市場渠道,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精準定位消費市場,提升演出的市場回報率。
(三)打造直播生態的“內容一流量”閉環
通過“線下創作 + 線上分發”模式,琴島將演出內容剪輯成短視頻,在抖音、美團等平臺精準投放,吸引年輕觀眾購票。同時,直播打賞數據反哺創作,例如王牌主播的粉絲偏好直接影響新劇自的互動設計。這種雙向反饋機制,使市場數據成為藝術創新的參考系而非指揮棒。
結語
琴島演藝作為演藝市場三十年的引領者,以其獨特的創作理念和藝術實踐,創造了歌廳演藝的“文化現象”。在瞬息萬變的演藝市場中,琴島演藝始終注重市場與藝術的平衡與結合,通過植根湖湘文化、本土文化,深入民間采集素材,運用現代舞臺技術,采取“演藝 + 直播模式等方式,創作出符合市場需求且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未來,琴島演藝將繼續深化文化賦能、拓展市場渠道、加強合作與交流,打造演藝品牌的百年老店,為湖湘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系湖南琴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