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離校前夕,筆者向北京火來勝老師提交了校對完畢的《硯文化匯編典籍·民間藏家篇》初稿,一晃一年半,此書送審印刷?;厥鬃鼍庉嫷拇蟀肽?,收獲頗豐,結識了藏硯圈各位老前輩,見證過所藏古硯,而今借新書出版,筆者從中選取部分銘文硯,與諸君分享。
硯銘可以視為題跋的一種,有的狀寫佳硯之美,有的記錄得硯經過,還有的索性借贊美硯臺刻上座右銘,表明主人的審美情趣、人生追求。所以一方佳硯往往集文學、書法、繪畫、雕刻藝術于一體,方寸間既可展示主人的才情和藝術修養,又可借此流傳千古。故文人雅士或以硯傳家,或雅聚把玩,或相互贈送,硯臺的收藏成為歷代文人的風尚。本文將從硯銘書法出發結合羅志田《權勢轉移》書中觀點,以硯為載體探討古代科舉制下讀書人的耕讀傳家生存狀態,此外書中還有御銘硯數方,本文將結合書法風格與內容考證其中緣由。
一、尼山石隨形硯
165mm×160mm×36mm
藏家張云川,人,與硯結緣三十余年,藏硯多渾厚大氣,年代貫通漢唐明清。硯為明代物,質地為尼山石,硯堂平坦,硯墻作疊石樣。原配楠木硯盒,蓋上原刻“尼山石硯”銘文。尼山硯為古代名硯之一,石出自曲阜尼山,石品常見松花、梅花。這種硯材無需過多修飾,保留石質天趣,此硯邊緣隨形,硯底小而硯面大,硯側挖空呈頁巖狀,可見匠人設計的取舍,兼顧實用性與獨特美感。硯盒取圓潤曲線,自然流動,居中四字銘文為典型明清隸書,提按清晰,起收圓潤,端莊肅勁,美中不足的是藏家并未留有款識,徒增猜想而已。
二、端石柱星方池回渠硯
256mm×165mm×43mm
藏家火來勝,字余閑,號盛源齋、樂城居士,山東東平人。出版《硯海精波》《硯臺春秋》《古硯銘文選集》《民間藏硯選集》等硯文化著作。硯為明代物,作長方形,回渠方池,硯額雕一圓柱,硯背覆手長方池。此硯雖構圖簡約,但刀法老到,不拖泥帶水,刀刀恰到好處,線條流暢洗練。整硯造型方正大氣,殊有古韻雄風。細分之下可見三層,使用時先于頂層硯堂磨墨,再匯入長方硯堂蘸墨,到石渠邊緣刮墨舔筆,如此往復,墨與硯與人的互動頗有煙云盡態的流動性。藏家的老師尹世壽賞硯后題銘:“回渠抱石田,活水浸芳煙。筆耕無惡歲,長登大有年?!睘槭變删鋸默F實出發,描摹回渠硯研墨入池的場景,后兩句為美好展望,筆耕不輟的學習相對現實耕種是沒有“惡歲”一說的,持之以恒長此以往當然時時有收獲,歲歲見常新。從這方硯的形制、硯銘不難看出古代讀書人生活中“耕”“讀”的兩儀,結合羅志田《權勢轉移》的參考材料,清末山西舉人劉大鵬的日記中明確指出,在那個溫飽無常、文盲率高的時代,讀書識字的成本并不低。劉大鵬所處的時代,經歷了西方思潮的席卷與科舉的廢除,讀書成本激增,學習內容更是日新月異,最終迫使劉走上了半農半商的生存路徑,不惜沾染了舊社會地位最低的“商”階級,以維持讀書人的身份。普通讀書家庭以家有世襲農田為基底,根據某一代人的積累多寡,多則進而讀書取仕,寡則退而耕守山林。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更像是一種世代相傳、最終圖謀階級跨越的長線博弈。如此也不難理解,硯臺作為上至國家頂層下至貧苦讀書人都離不開的手邊物,在古代中國這個農耕國家,作為取仕與耕作二者緊密結合的承載物,被讀書人具象為回渠式、井田式、開卷式、魚蟹池等等制式,而“長登大有年”等銘文則寄托了他們對兩重“豐年”(仕途豐順和農耕豐收)的美好愿景。
三、端石老坑井田硯
140mm×106mm×23mm
藏家火來勝。硯為清代物,作長方形,井字池,池右邊刻一水牛,左邊刻禾苗一束,硯面上首和背部刻兩井字。石質溫潤細膩,石品豐富,刻工精致。主人對此硯十分珍惜,曾數次作銘,均因不滿意作罷,一日,忽有感,遂作銘一首:“田備井,井潤田,勤耕耘,奪豐年。悟其理,備入予案,守其常,能御變?!?/p>
四、端石荷魚紋圓形端硯
340mm×200mm×40mm
藏家黃海濤,字孟玄,號開悟堂主人、悟塵居士,河南杞縣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員、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硯為明代物,橢圓形,鏤刻荷葉,深挖魚蟹池,持巨大圓形硯堂,寓意滿堂和諧。鏤空雕刻手法精熟,硯體碩大厚重,頗具氣勢,正面硯堂多見使用痕跡,背面圓潤而包漿鋰亮,足見前人珍視之。盛源齋主人在盤古山人府上仔細品讀后,應主人之請欣然題銘:“荷池荷池,魚蟹嬉戲。大師巧作,賦予寓意。荷和同音,蟹協音似,滿堂和諧,家國珍之?!背拔奶岬匠幪镓S收的祈愿外,硯面雕花還有不少或質樸或宏大的愿景:荷池、魚蟹均是農耕文明下常見的意象,和諧滿堂的比喻從現世出發,表達了古代讀書人對美滿耕讀生活的熱愛向往。
五、端石五蝠棱形池硯
136mm×93mm×20mm
藏家葉順,馬鞍山人,喜愛字畫、古硯及文房類用品收藏,對古硯頗有研究。硯為清代物,作書卷式,菱形水池。硯首及左邊刻有五只蝙蝠,象征五福臨門;蝙蝠之間飾以卷云紋。硯背長方覆手,楷書銘文:“其品方正,其德清貞;其肌細膩,其色粹瑩。其受墨也,歷久常新;其貯水也,雖寒不冰。此之謂老坑。嘉慶二年丁巳,潔荼?!庇¤b:“元”“藻”。這段跋文極其標準,四字一斷,從外形、石性、發墨、貯墨、產地幾個角度全面敘述硯的特征,立文而言人,應端正品德,歷久彌新,符合傳統背景下對讀書人的各類要求,也與硯主人屢薦不得重用的人生經歷相呼應。
至于銘者,陶元藻(1716一1801),字龍溪,號篁村,又號鳧亭,清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乾隆貢生,九試棘闈,屢薦不得上。歷游燕、趙、齊、魯、揚、粵、甌、閩之境。詩文均負盛譽。著有《全浙詩話》54卷、《鳧亭詩話》4卷、《越諺遺編考》5卷、《泊鷗莊文集》12卷和《越畫見聞》3卷。卒年八十六。
六、端石臥鵝硯端石
155mm×75mm×25mm
藏家趙安澤,1958年生,山西省萬榮縣人,號澤益軒主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副會長、山西省收藏家協會硯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第十一屆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智庫專家,著有《硯之情一澤益軒藏硯》一卷。
硯為清代物,硯呈橢圓形,鵝身為硯堂,彎曲的鵝頭下深凹為硯池,背有兩只鵝足。石質溫潤,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等石品。原配精致紫檀紅木盒。
盒蓋刻銘:“四寶之一,精益求是。端州片石,墨侯任職?!睍ㄈ∫溢P意,用筆穩健,提按收放皆不明顯,因筆畫賦形,“寶”“侯”“益”字形均高于剩余幾字,顯得自然生動。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落款:“道光辛丑歲立冬前一日,石翁作于朱儉齋。”
銘者白恩佑,字蘭巖,號石 仙,晚署石翁,山西介休人。道 光二十七年(1847)翰林院編 修,咸豐十一年(1861)以御史 出任湖南學政,同治初年任福建 道監察御史。善畫山水、花卉。
七、松花石御銘獬豸紋松花硯
153mm×100mm×18mm
藏家杜金玲,慶云精舍主人,著有《觀硯》一本。硯為清代物,因松花石出滿清龍脈,故清代推崇備至,嚴禁民間開采,留存于世者皆為宮廷所作,其制多文秀工巧。硯以綠色松花石制成,質堅而潤,紋理細密,扣之金聲。硯作長方,開淌池落潮處高浮雕作獬豸紋,四邊浮雕云雷紋,秀雅大氣,背淺琢覆手,覆手內有康熙帝(款)楷書銘文。原裝紫檀木盒,盒內髹金漆。
至于銘者,康熙帝(1654一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清圣祖,年號康熙,為清世祖第三子,1661—1722年在位,共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八歲即位,親政后,智捕螯拜,永停圈地,發展生產,加強皇權,平定三藩,平噶爾丹,驅逐沙俄,鞏固統一。精于儒學,對算學、水利、測量等亦多有造詣,曾設館纂修《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典籍。
銘文:“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印文:“體元主人”“萬幾余暇”。粗略觀察銘文,得見筆法結字均出自趙孟瀕一路行楷書,用筆純熟,結字略遜,其中“為”“是”二字結字尤為扎眼,收放無度,筆法僵硬,鑒于其余六字刀法精熟,體態自然,疑此二字為書丹時即不理想。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曾論清代書法:“康雍之世,專仿香光”,是硯銘書法結法與康熙帝現存行楷作品尚董書風所展現的左下墜勢亦不符,大抵并非出自康熙帝本人而是代筆。印文“萬幾余暇”中“幾”先秦后讀作一聲時通做“機”,可取事務、機會含義,所謂萬機余暇自然是指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忙里偷閑開筆蘸墨作書,那么日理萬機的一國國君自然難得空閑親自御筆為一方硯臺題寫硯銘了。
八、御制仿唐觀象硯
143mm×143mm×15mm
藏家杜金玲。硯為清代物,取端石為料,呈八棱狀,硯堂光滑平整,一側凹進形成墨池。此硯用料考究,色澤黝黑,質地細潤,且形制穩重,硯背中央又刻有乾隆御題詩文,于樸素中點綴風雅,意境不凡,氣質脫俗。八棱形,硯面無邊,平坦寬廣,倒八字形墨池。背陰刻御銘,法度謹嚴,規矩雅致,原配紅木硯盒。乾隆時期仿唐宋硯式流行,此仿唐觀象硯為其一,為眾硯之首,亦為乾隆帝賞賜之物。
銘文:“古圣觀象,意在筆前。卦雖畫八,理具先天。伊誰制硯,義闡韋編。四維四隅,匪方匪圓。弗設奇偶,全體備焉。玩辭是資,選石仿旃。滴露研朱,用佐窮年?!甭淇睿骸扒”晷抡憽庇。骸暗鲁浞薄皶牟贿h”并題“仿唐觀象硯”之名。

九、五蓋山石沈石友藏銘文硯
180mm×180mm
筆者藏。硯為清代物,標準石渠式,方形。硯背面中部刻有九個方格,中心與四角五個格填有朱砂,鐫刻隸書硯銘:“五蓋雪,獲豐年;五蓋石,作為田;耕之耘之,無惰焉。石友?!背庛戨`書,取清隸大家鄭簠仿曹全碑筆意,主筆多用蠶頭雁尾清晰的長橫,鑿刻出鋒明顯,波挑清晰自然,同時部分轉折如“石”“田”“焉”加入楷書骨骼筆意。結字收放強烈主筆突出,除主筆外少用波挑,顯得橫向空間整飭安靜,此外“石”字左起第一筆為撇,取長橫為主筆的結法與常見漢隸相異,僅見于張遷碑與少量漢簡中,可見書丹者時代的學習材料取法相當豐富。書丹者章法取橫式,單字姿態亦取橫式,極具文氣,骨肉停勻、點畫舒展;刻銘者刀法精湛,柔韌中見鋒芒,應當對書法筆鋒走勢也有著深刻的認識。
這方八角仿唐觀象硯為乾隆帝賞賜之物,其御銘與前文康熙“御筆”情況類似,不再多論證?!扒≈傊v子昂”:硯銘刀法略嫌生硬,筆法結字多從趙孟瀕小楷出,其中“在”“伊”“韋”三字頭重腳輕重心下沉,另有“硯”“石”“研”幾字極為寬博,似出自鐘繇、大王一路魏晉小楷,此外“選”字走之底捺畫缺少一波三折,犯了低級錯誤。書丹者的章法處理頗具匠心,自第一列四字始每列遞增二字至十字,最終列御銘二字銜接小印兩枚,利用趙孟瀕結字偏矮,左右收放的特征強化橫方向的秩序感,上下兩字之間留空,亦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至于銘者,乾隆帝(1711一1799),名愛新覺羅·弘歷,清高宗,年號乾隆,雍正帝第四子,1735一1795在位,共六十年。乾隆好學詩文,1772年纂修《四庫全書》,并命撰《會典》《一統志》及各省通志等,文德武功為清代諸帝之最。嗜書畫,縱情翰墨,囊括歷代法書名畫入藏內府,先后命侍臣編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喜在古畫上題詩句,書法仿趙孟頫,圓潤秀麗,兼擅山水、花卉,偶寫佛像。
至于銘者,沈石友(1858一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硯,取“石友”為別號,江蘇常熟人。工詩詞,善書,是近世硯林中無人不知的藏硯大家,曾與藝壇領袖吳昌碩合作有硯百余方。沈石友活躍于革命年代,結合五蓋石的“五”來撰寫銘文,從“五”字衍生鐫刻九個方格,最后在五處填朱砂,暗寓“九州天下,五色五方”,借此表達自己對國家統一、天下安寧的渴望。
十、端石容庚銘子孫永寶硯
220mm×150mm
筆者藏。硯為清代物,形制規整,正面光潔素凈,胭脂暈隱約可見,起邊高沿約一毫米,背刻一執扇書生,旁邊兩童子持花瓶而立,側邊銘刻金文“子孫永寶”,已可見容庚對此硯的珍愛,用刀多釘頭鼠尾,提按過渡自然,起收清晰,有骨節感。結字參考散盤大篆,不在部件擺放上多做文章,反而用間距整齊的筆畫排疊將字勢統一向右下牽引,尤為高古、安靜。落款“容”“庚”二字皆以楷書筆法隸古定篆字寫就,并以陰刻模擬細朱文小印“希白”刀法圓勁,收放對比有致。
五蓋山石沈石友藏銘文硯

端石容庚銘子孫永寶硯

至于銘者,容庚(1894一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號頌齋,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人(今屬廣東東莞市),出身于清末書宦世家,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著有《金文編》。
結語
《民間藏硯薈萃》一卷完編后,筆者曾受火來勝老師邀請赴北京參與“古今硯銘文化論壇”,聆聽各位老師發言,收獲頗豐,限于篇幅,本文僅取部分銘文硯作解析。作為鐫刻于文人珍寶之的手邊物上的硯銘,首先是書本之外的史料,記錄文人交游、寄托文人情思;其次是書丹者與硯雕師的和鳴,好字配精刻,美不勝收;最后才是為藏家手中硯增添價值,流轉有序更添一段佳話。硯雕與硯銘是硯文化的兩儀,其中上有天子口含天憲、言出銘隨,不必每每親自躬耕筆墨;下有古代科舉制下讀書人耕讀傳家高成本取仕的刻骨銘心,同時還寄托著農耕國家里士子們豐衣足食、闔家美滿的簡單愿景。
作者簡介:曹騫帆,2024級書法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