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增長和飲食結構變化,大眾對肉類及奶制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使規模化養殖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手段。但在規模化養殖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動物福利以及疫病防控等多重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員、物資頻繁流動,使動物疫病跨區域傳播的風險不斷增加。隨著工業化養殖模式的推進,高密度飼養環境下動物免疫力下降,成為疫病暴發的重要誘因之一[。此外,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現象,如洪水、高溫、冰凍雨雪天氣等,亦會影響動物生存狀態,增加疫病發生概率。規模養殖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不僅關系到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更直接影響人類公共衛生安全。為了有效應對規模養殖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復雜局面,必須從多維度出發,構建科學合理的防控體系。系統地分析和總結現有防控措施,可為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防控政策提供依據。
1規模養殖場疫病防控現狀分析
1.1疫病防控意識不足
部分養殖場管理者將主要精力放在追求養殖規模擴大與經濟效益提升上,對疫病防控重視程度不夠。他們認為只要養殖的畜禽當前看起來健康,就不會有疫病風險,缺乏對疫病潛在威脅的長遠認識。一些小型規模養殖場為節省成本,沒有定期組織養殖人員參加疫病防控培訓,導致養殖人員對疫病的早期癥狀、傳播途徑等基礎知識了解甚少。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對于外來人員和車輛隨意進出養殖場的情況,養殖人員也沒有足夠的警惕性,未能嚴格執行消毒等防范措施,使養殖場時刻處于疫病傳入的危險之中]。
1.2疫病防控體系不健全
部分養殖場缺乏完善的疫病防控制度,即使有一些規定,也大多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例如在動物的免疫接種方面,沒有根據當地疫病流行特點和養殖場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導致部分動物免疫接種不及時或免疫劑量不準確,無法有效抵御疫病侵襲。人員管理上也比較松散,分工不明確,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旦出現疫病問題,容易互相推卸責任。此外,養殖場內部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對于疫病防控措施的執行情況不能進行及時檢查和糾正。此外,養殖場與所在地的鄉鎮畜牧部門、縣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等外部防控力量之間的協作也不夠緊密,信息溝通不暢,無法形成防控合力,在面對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時,不能及時科學處置[3]。
1.3疫病防控技術落后
當前,部分規模養殖場的防控技術手段遠遠跟不上現代養殖業發展的需求。一些養殖場仍然依賴傳統的肉眼觀察和經驗判斷,缺乏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對于一些病毒引起的疫病,無法通過快速準確的實驗室檢測方法進行早期診斷,從而錯過最佳防控治療時機,導致疫病在養殖場內迅速傳播。部分養殖場還在使用較為傳統的藥物預防方式,不僅效果不佳,還容易造成動物體內藥物殘留,影響畜產品質量安全。還有一些養殖場沒有配備先進的通風、溫控、濕度調節等設備,無法為動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動物自身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疫病的概率。此外,部分養殖場未能規范執行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制度,這不僅污染環境,還會導致疫病的二次傳播[4。
2規模養殖場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
2.1疫病監測預警滯后
部分養殖場沒有建立完善的疫病監測制度,監測頻率低,不能及時發現動物群體中潛在的疫病感染情況。部分監測設備精度不夠,檢測結果不準確,或者是監測樣本數量有限,導致對疫病的判斷出現偏差。養殖場與當地動物疫病監測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溝通不及時,使養殖場不能及時獲取周邊地區疫病流行的動態信息,無法提前做好防范準備。此外,還缺乏科學有效的預警指標,對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和利用能力不足,難以準確判斷疫病的流行趨勢和風險程度。
2.2應急處理機制缺失
大部分規模養殖場應急處理機制缺失,面對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時比較被動。許多養殖場雖然制定了應急預案,但內容簡單粗糙,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應急預案中對于疫病發生后的人員分工、物資調配、封鎖隔離、撲殺無害化處理等關鍵環節沒有詳細規定,一旦疫病發生,不知道該如何有序開展應急工作。一些養殖場對應急物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儲備的消毒藥品、防護用品、疫苗等物資數量不夠,質量也參差不齊,無法滿足疫病應急處理的實際需求。此外,養殖人員對應急預案不熟悉,在面對模擬疫病場景時,不知道該如何正確操作,導致應急處理能力低下。當真正的疫病危機來臨時,養殖人員往往驚慌失措,不能按照科學的流程進行處理,進一步加劇了疫病的傳播和擴散[5]。
2.3生物安全措施執行不力
生物安全措施執行不力是規模養殖場疫病防控的一大隱患。部分養殖場沒有充分考慮生物安全因素,選址靠近交通要道、屠宰場、畜禽交易市場等疫病傳播風險較高的區域,容易受到外來疫病的威脅。養殖場內部布局不合理,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等功能區域劃分不明確,人員、車輛、物資在不同區域之間隨意流動,增加了疫病傳播的機會。雖然一些養殖場設置了消毒通道和消毒設施,但執行不到位,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養殖場時沒有嚴格進行全面消毒和登記,養殖人員在不同養殖區域之間穿梭時也不更換工作服和鞋子,將病菌帶入帶出。此外,在投入品和飲水管理上,部分養殖場沒有嚴格把控投人品質量,來源不明,飲水衛生不達標,容易導致動物感染疫病。
3規模養殖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建議
3.1著力加強養殖環境管理
合理選址是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的第一步。選擇遠離居民區、交通要道、其他養殖場及屠宰場等污染源地方建設養殖場,可以有效避免疫病的傳播。居民區和交通要道人流量大,容易攜帶各種病原體,而污染源則可能導致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從而增加疫病發生的概率。因此,在建設養殖場時,應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因素,選擇較為偏遠且地勢較高的地點,以降低疫病傳播風險。養殖場還應配備相應的防疫設施,如隔離帶、消毒通道等,進一步提升防護能力。在養殖場內部,應根據不同生產階段進行分區管理,區域之間應設置合理的隔離措施,如圍欄、緩沖區等,以便在發生疫情時能夠迅速采取隔離措施,阻止疫病擴散。定期對各區域進行清潔和消毒,也是有效控制疫病傳播的重要手段。養殖場應配備高效的通風系統,確??諝饬魍ǎ瑴p少有害氣體的積聚。安裝適當的保溫和降溫設備,維持適宜的溫度條件,尤其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更需保證畜禽不受寒冷或高溫的影響。需設有應急處理設施,如緊急疏散通道、隔離室等,以應對突發情況,保護畜禽安全。建立健全養殖廢棄物處理制度,對畜禽糞便、污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降低疫病傳播的風險。養殖場應設立專門的廢棄物處理區,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如堆肥、厭氧消化等,不僅能殺滅病原體,還可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3.2嚴格落實生物安全措施
養殖場應制定并嚴格執行人員進出管理制度,這不僅能減少外界病原體的引入,還能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要建立嚴格的人員進出登記制度,所有進入養殖場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登記,以便追蹤每個進人人員的信息,并在發現異常情況時迅速采取應對措施。為防止疫病從外界帶入,所有進入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在進入前必須進行徹底消毒,更換專門的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服和工作鞋應僅限于在養殖場內部使用,不得帶出。這種做法有助于切斷外部環境與養殖場之間的傳播途徑,降低病毒和細菌的入侵風險。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防疫知識培訓,提高他們對疫病防控的認識和技能,增強員工的防疫意識,進一步提升整體防疫效果。所有進入養殖場的車輛都需在指定的消毒區進行全面消毒,確保車輪、車身及車廂內外部均得到充分清潔。消毒過程中使用的消毒劑應具有高效、低毒且無殘留的特點,以確保不會對養殖場內的動物健康造成威脅。任何進入養殖場的物品都有可能成為疫病傳播的媒介,因此,所有進入的物品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檢查和消毒。養殖場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物品準入制度,規定哪些物品可以進入以及如何進入。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可有效清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疫病發生的風險。
3.3科學制定疫苗免疫程序
按照國家動物疫病免疫技術指南,科學制定免疫程序,選擇質量可靠、免疫效果好的疫苗,能夠有效激發畜禽的免疫系統,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抵抗疫病的侵襲。嚴禁使用過期、變質、失效的疫苗,以免影響免疫效果。對于口蹄疫疫苗,應選擇使用與本地流行毒株抗原性匹配性好的疫苗。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應選擇重組禽流感病毒(
)三價滅活疫苗或重組禽流感病毒(H5)二價滅活疫苗。所使用疫苗皆能在“國家獸藥基礎信息查詢”平臺“獸藥產品批準文號數據”中查詢。免疫操作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確保疫苗接種的劑量準確、接種部位正確、接種方法規范。在接種疫苗前,要對畜禽進行健康檢查,如有發熱、咳嗽、腹瀉等癥狀的畜禽應暫時不予接種。接種時嚴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說明書操作,確保疫苗接種的劑量準確無誤,接種后要對接種部位進行消毒,避免感染。
3.4完善疫病監測預警體系
依據當地養殖分布、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疫病流行趨勢等情況,科學增設監測點,加強養殖密集區和疫病高風險區的監測,消除監測盲區。綜合運用血清學、病原學等檢測技術,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制定規范的監測計劃和操作規程,明確監測范圍、對象、頻率等,確保監測工作的常態化和規范化。對于種畜禽,要加強監測力度,確保種源安全;對于育肥畜禽,也不能忽視,要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疫病隱患。加強對病死動物的監測和報告,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制度。定期對動物疫病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分析疫病流行趨勢和潛在風險因素,為預警提供科學依據。針對高風險區域和病種,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制定防控預案,建立多元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如手機短信、微信推送等,確保養殖戶、獸醫人員和相關部門能及時獲取預警信息。積極推進獸醫社會化服務,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社會組織參與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工作,發揮其在技術指導、信息收集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全社會共同防控的局面。
3.5強化防疫知識宣傳教育
定期組織養殖場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參加疫病防控知識培訓,詳細解讀有關動物防疫的法律法規,讓他們清楚地了解在疫病防控工作中養殖企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避免因法律意識淡薄而引發不必要的風險。同時邀請專業的疫病防控專家開展面對面授課,現場演示和講解各種疫病的診斷方法、疫苗接種技巧、藥物治療方案、應急處置措施等,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熟練掌握這些技術,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準確判斷疫病類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組織實地觀摩,開展現場教育。結合實際案例,深人淺出地講解動物防疫知識和技術,現場解答從業者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讓從業者直觀學習先進養殖場的防疫設施建設、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強疫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與廣播、電臺開設疫病防控專題節目,普及疫病防控知識;充分發揮基層村級防疫員作用,建立養殖場疫病防控微信工作群,及時發布防疫信息,還可通過農技推廣、科技入戶、科普趕集等活動向廣大養殖場戶發放宣傳單、明白紙等,廣泛宣傳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物疫病的防治知識,不斷提升養殖場(戶)疫病防控責任主體意識;要不斷豐富科普內容,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式織密疫病防控“宣傳網”,形成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機制,堅持“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全力筑牢動物防疫安全屏障,牢牢守住畜禽疫病防控的安全底線,有效保障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結語
規模養殖場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養殖場自身、政府部門、社會公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養殖環境管理、嚴格落實生物安全措施、科學制定疫苗免疫程序、完善疫病監測和預警體系以及加強培訓和宣傳教育等措施的綜合施行,可有效提高規模養殖場的疫病防控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畜牧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毅,李俐睿,李敏,等.成都市規模化養殖場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經驗分析[J].四川畜牧獸醫,2024,51(9):6-7.
[2]鐘罡,弓艷春,申捷,等.規模養殖企業動物疫病防控的建議[J].當代畜禽養殖業,2023(2):47-49.
[3]崔健楠.探討鄉鎮動物防疫站如何做好生豬養殖場的動物疫病防控工作[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8):153-154.
[4]楊亞偉.動物疫病防控應急管理的建議與思考[J].中國畜牧業,2024(10):79-80.
[5]夏黨榮,石富文,余定華,等.新形勢下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J].畜牧業環境,2024(②):101-102.
收稿日期:2025-04-26
作者簡介:劉學東(1970—),男,漢族,本科,高級畜牧師。研究方向:畜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