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后,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為了堅持全面抗戰路線,發動國民黨統治區的湖南人民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中國共產黨在長沙設立了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選派徐特立任八路軍高級參議、駐湘代表,王凌波任八路軍駐湘通訊處主任。
1937年12月9日,徐特立一行抵達長沙,先后在犁頭街南方旅社、東長街徐家祠堂等地掛牌辦公。長沙“文夕大火”之后,通訊處全部遷往邵陽縣城東門外兩路口曾家院子辦公。1940年8月,徐特立奉命返回延安。
徐特立在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工作2年多,其中在長沙近1年時間,那時湖南的革命形勢非常復雜。一方面,國民黨湖南省政府改組,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持開明態度;另一方面,仇共反共軍閥何鍵雖已下臺,但其之前的政策對湖南人民思想禁錮很深。同時,湖南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斗爭激烈,他們不顧國家民族的危亡,不組織群眾抗日,限制人民力量的發展,“亡國論”“速勝論”一時甚囂塵上,湖南省內人心惶惶,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這盞指路明燈。
黨中央賦予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主要任務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方針,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推動各界愛國人士參加抗日斗爭;動員群眾募集物資支援抗日戰爭。同時利用公開合法身份,掩護和配合中共湖南地方組織的秘密恢復和發展工作。徐特立主要從事公開工作,王凌波著重抓秘密工作。
宣傳黨的抗戰方針,教育動員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活動
徐特立到長沙后,應邀在長沙臨時大學禮堂作第一場公開演講,他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號召學校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之后,他應邀在銀宮電影院、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學聯、婦聯、第一師范、火宮殿等地作抗戰宣傳講演。他向聽眾介紹國際和國內的政治形勢,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號召民眾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結一心,保衛家鄉,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徐特立發揮多年任教的特長,根據聽眾特點現身說法,演講形象生動、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他在反駁國民黨頑固派污蔑共產黨“游而不擊”“搶地盤”“拉隊伍”等不實言論時說,國軍把大量土地給了敵人,八路軍則從敵人手中奪回來,這叫“人棄我取”;人家打仗有槍有炮,我們打仗用雙手,打死一個敵人,把敵人的槍拿來武裝自己,這叫做“打一個得兩個”;在戰場上“八路軍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是八路軍”;敵人來進攻,我軍得了情報,派軍隊埋伏要隘,當敵人趾高氣揚的時刻,出其不意而殲之,所有槍支都武裝了老百姓,八路軍就是這樣武裝起來的。當時《觀察日報》報道:“徐先生本來是深人民間的,以他那滑稽的口吻,把國家的大事說得很周詳,搶去了不少說書的人的買賣。”
接待來訪群眾也是徐特立開展抗日宣傳的一條重要途徑,他經常應邀參加抗日救亡團體和報刊的時事問題座談會,會見中外記者,通過媒體開展抗日宣傳。徐特立在長沙會見了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菲律賓中外記者戰地訪問團、法國記者李蒙夫婦等,對他們關心的問題一一作答,闡明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在會見省會報界記者時,徐特立談了諸多抗日問題,駁斥了“速勝論”和“亡國論”。他尖銳地指出:“那些唯武器論者,對抗戰前途悲觀也是不當的。我們雖然沒有大量現代化的武器,但我們可以從敵人那里奪取,我們可以從戰爭中補充。”同時,他滿懷信心地說:“打游擊是共產黨、八路軍的拿手好戲,我們將通過游擊戰發展壯大,越戰越強。”
徐特立在長沙工作期間,為湖南各大報刊撰寫了《國際和國內的政治形勢》《抗戰到底與自力更生》等20余篇文章,通過文章宣傳闡述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有理、有力、多策略地開展統戰工作
開展統戰工作是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一項重要任務,徐特立運用正確有力的策略,團結在湘各方力量抗日救國。
當時,湖南省政府主席是張治中,對抗戰態度開明,對共產黨比較同情和友善。徐特立高度重視對張治中的統戰工作。徐特立初到長沙就向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提出釋放政治犯一事,張治中原則上同意,但以初到湖南主政,不了解情況為由,希望徐特立能開出一個在押政治犯的名單。徐特立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掌握了省模范監獄在押的15名政治犯的名單,督促張治中釋放了這些同志。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喬信明等人被國民黨政府秘密地從江西押到長沙陸軍監獄,后又被押往桃源縣監獄。徐特立找張治中交涉,要求張治中干預此事。經多次據理力爭,喬信明等同志全部被救出。
1938年湖南民眾抗戰統一動員委員會成立,張治中、徐特立等人為委員,不久委員會又推選徐特立為常委。據《湖南黨的工作》記載:“張治中對于我黨駐湘代表徐老表示尊敬與聯絡…張治中政權時期,國民黨的反共頑固分子與托匪的活動,一般的都被淹沒在上漲的抗日運動中,不發生什么影響,只能得到一般抗日人們的唾罵與鄙棄,這是抗戰與統一戰線在湖南之黃金的發展和上漲的時期。”
徐特立注意做好何鍵、趙恒惕、趙君邁等在湘軍政要員的統戰工作。徐特立曾與何鍵有過聯系,何鍵也曾派骨干劉岳厚約徐特立會談。當時劉岳厚的私人秘書姜運開是王凌波的學生,通過這層關系,姜運開向劉岳厚介紹進步書刊,講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轉達徐特立的一些意見。中共湖南省工委機關報《觀察日報》總編輯黎澍、社長唐文燮也經常做劉岳厚的工作,劉在政治上同我方保持了較好的合作關系,成為當時湖南有影響的愛國人士。趙恒惕的異母弟趙君邁,當時兼任湖南鹽務局長,曾拜訪過徐特立。徐特立鼓勵趙君邁做好鹽務工作,在徐特立的鼓舞下,趙君邁為解決湖南鹽荒、下調高昂的市場鹽價和支持抗戰想了很多辦法。經過不懈努力,湖南食鹽供應充足,價格回落,穩定了人心,減輕了群眾的負擔。
1938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陰謀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冒名以“解放出版社”名義出版《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一書,歪曲中共抗日主張,破壞統一戰線。徐特立緊急在《大公報》《觀察日報》上發表書面談話,斥責這一惡劣行徑,揭穿了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陰謀。這年9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謠言,誣陷中共茶攸蓮中心縣委組織了勞動隊,不服兵役,用槍支壓迫富農捐款。同時,國民黨還逮捕了中共耒陽縣委9人。徐特立針對頑固派的破壞行為,多次向國民黨抗議和交涉,最終妥善地解決了問題,取得了勝利。面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系列摩擦事件,徐特立說:“這一類的問題過去用談判方式解決了一些,但一面解決,又一面發生。”“消滅摩擦的方法,不能用忍耐的含垢忍辱的方法,而是對發生的摩擦,應該公開地揭露,公開地談判,善意地糾正,才有利于精誠團結,共同抗日。”
徐特立還支持指導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附屬大學部贊成抗日的學生在長沙創辦《今天》十日刊,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他指導辦刊的學生:“你們中央政治學校出來的,是蔣介石的正統,你們出來宣傳抗日,國民黨那些人相信些,我們講,國民黨一些人還有偏見。”“你們要多找國民黨中間同情抗戰的人寫文章,報道國民黨部隊積極抗戰的消息。”徐特立和一些進步人士還經常去長沙基督教青年會等地方講演。在抗戰中,長沙基督教青年會組織出動擔架隊救護傷員,收容難民,作出了貢獻。
組建文化抗戰團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當時北平、天津、上海等城市相繼失陷,中國文化重心迅速南遷和西移。作為抗戰戰略后方基地的湖南也就成了抗戰文化運動的重心,長沙成為除武漢之外的又一著名文化城。據不完全統計,抗戰初期,來長沙的學生和文化界人士達1500多人,有一定影響的文化界人士約700多人。徐特立到長沙后,在已經建立起來的文抗會、婦抗會、記抗會、學抗會的基礎上,又與呂振羽、季仲融等共產黨員一起,團結各界進步人士相繼成立了職抗會、工抗會、農抗會、青年服務團、世界語學會等各種團體,這些團體在長沙廣泛開展了抗日救亡活動。街頭劇、歌詠隊、口琴隊、大幅漫畫、標語等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活躍在街頭,“抗日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鼓舞了群眾抗日的熱潮。
徐特立積極支持和領導進步報刊工作,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在他的指導下,《觀察日報》成為中共湖南省工委的機關報并對社會公開發行。該報的重要社論和重要文章,都經徐特立修改審批,新聞內容特別是中共的抗戰內容大都從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電臺抄收而來。該報還用整版的篇幅連載了毛澤東的《論新階段》和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根據周恩來、徐特立的意見,共產黨員田漢、廖沫沙邀請文化界人士創辦了《抗戰日報》。該報的重要社論,都經徐特立過目修改。徐特立還為該報副刊《抗戰工人》《抗戰青年》題字,并寫過多篇社論和專文。
在徐特立、任作民等指導下,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成立,會長覃振,常務理事徐特立、翦伯贊、呂振羽等,該會多次舉行中蘇問題座談會、抗戰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團結了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徐特立逢會必到,他的講演分析深刻,啟發教育大,根據他的建議,該會辦了《中蘇》半月刊。
開展青年工作,動員引導青年走上抗日革命道路
隨著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高漲,許多進步青年迫切要求到延安去。根據中央有關招收大批青年去延安的指示精神,徐特立在駐湘通訊處設立了抗大、陜北公學長沙招生委員會,先后有約600名優秀青年從長沙到了延安,許多人經過革命熔爐的鍛煉成長為優秀的革命干部。有著高昂革命熱情的長沙湘雅醫學院醫生、護士也經由通訊處送往八路軍、新四軍,充實了抗日前線作戰部隊的醫務力量。
1938年6月,中共湖南省工委和徐特立根據呂振羽的建議,經徐特立報請黨中央同意,決定以統戰的形式在湖南武岡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講學院聘請國民黨立法院副院長、國民黨元老覃振任名譽院長,呂振羽任副院長,取得合法地位。1938年9月15日,塘田戰時講學院開學,講學院的老師大多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學員除學習文化課外,主要學習革命理論和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講學院自創辦以來,共招收青年學員200多人,其中40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多數學員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南方抗大”。講學院的黨組織還在武岡、新寧、城步、綏寧等地發展了黨員和組織。
籌集和轉運抗日物資
為前線籌集和轉運物資是通訊處的一項重要工作。物資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根據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統籌安排,駐湘通訊處向國民黨衡陽軍需處交涉,領取八路軍部隊的軍餉、武器彈藥、被服等;二是湖南各界、廣東等地以及海外僑胞捐獻的天批衣物、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1938年夏天,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收到海內外人士捐助的一批藥品、餅干、罐頭、衣物等。這批物資經轉運,被送至八路軍駐湘通訊處收轉。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還收到了印尼華僑捐獻的萬金油,東南亞華僑捐獻的軍用救護汽車,寧鄉縣中共組織發動群眾為八路軍募集的防毒捐款等。這些物資集中后分批轉運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和南昌新四軍辦事處。駐湘通訊處還為延安和前線部隊采購了急需的通訊器材等物資。
與湖南省級黨組織密切配合,恢復和建設黨組織
為了適應當時的斗爭環境和工作任務的需要,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與湖南省級中共組織緊密配合,為黨組織的恢復和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協助辦理黨內人員調動手續;二是恢復少數脫黨黨員的組織關系;三是指導中共地下黨員開展革命活動,在宣傳抗日主張的同時為革命爭取經費;四是舉辦黨員訓練班,闡述中共中央的抗戰方針和統一戰線政策。這些工作協助了中共湖南省工委恢復全省各地、各級黨的組織,加強了黨的組織建設。
(作者單位:中共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