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37歲的何叔衡來到長沙,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學習新知。從此以后,他始終奔跑在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上。何叔衡擔任過湖南通俗圖書館館長、湖南省立中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前身)館長,與圖書館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驅張運動展才學
1914年夏,何叔衡受聘到長沙楚怡學校任教,其間他與毛澤東保持密切的聯系。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成立,何叔衡是學會中年齡最大的會員。毛澤東評價何叔衡說:“何胡子是一頭牛,是一堆感情。”指的就是何叔衡勤奮執著,又非常熱誠。
五四運動爆發后,主湘的張敬堯橫加鎮壓,激起了湖南人民的極大憤怒,“張毒不除,湖南無望”成為一致的呼聲。毛澤東和其他新民學會會員因勢利導,組織群眾和學生成立驅張代表團,分赴北京、上海、廣東、衡陽、株洲、常德等地,發動省內外群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驅張運動。何叔衡領導了衡陽驅張請愿代表團的工作。他展現出的智慧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后來主湘的譚延罔的認可。譚延罔對何叔衡信任有加,委他擔任了一些重要的崗位。
Δ 湖南圖書館

1920年3月1日,何叔衡到達衡陽,他以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簡稱“三師”)為基地、衡陽學聯為核心,以蔣先云、夏明翰為骨干成員,充分發動民眾,聲討張敬堯的罪行,營造驅張的社會輿論。何叔衡巧妙地運用了軍閥之間的矛盾,促使吳佩孚向張敬堯施壓,此外還聯絡湘軍首領譚延罔以武力向張敬堯進逼。在這些措施的綜合作用下,1920年6月,張敬堯狼撤出湖南,驅張運動取得勝利,毛澤東因此稱贊何叔衡“叔翁辦事,可當大局”。
擔任通俗圖書館館長
譚延閻主湘后,1920年9月,何叔衡被任命為湖南通俗教育館館長,該館下設通俗圖書館,購置了許多適合下層平民百姓的書籍。不久,何叔衡又擔任湖南通俗書報編輯所所長,為傳播新文化、籌備長沙建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接手《湖南通俗報》的編印工作后,何叔衡邀請辦報能力很強的毛澤東、熊瑾玎、謝覺哉、周世釗等人參與編輯工作,在辦報理念、思路、內容和欄目設置等方面,令該報煥然一新。《湖南通俗報》面向社會大眾開展文化教育、理論宣傳的功能得到了顯著增強,并逐漸演變成湖南早期建黨群英的一個重要輿論宣傳陣地。
1920年9月,何叔衡邀請毛澤東參加了《湖南通俗版》改版的第一次編輯會議,明確了改版的要求和辦報思路,即該報主張什么,反對什么,態度要明朗,不可含糊;定位是向群眾進行教育,采用白話文,主張語言淺顯易懂,篇幅短小精悍,用事實說話;明確主要內容為針砭時弊,揭露軍閥官僚的罪惡。因為定位清晰、觀點鮮明、語言簡練,《湖南通俗報》很受群眾歡迎。
趙恒惕督湘后,何叔衡、毛澤東等人在通俗教育館的活動受到了當局的指責。1921年6月,何叔衡被撤職。不久,《湖南通俗報》更名為《湖南通俗日報》繼續發行,后于1942年底停刊。該報在動蕩年月,前后存續達30年,既是湖南第一份白話文通俗報紙,也是毛澤東、何叔衡等湖南早期建黨核心人物開辟的一個重要的新聞輿論宣傳陣地。
就職中山圖書館主任
為紀念孫中山,1926年8月,國民黨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將湖南教育會圖書館改為中山圖書館,12月該館又與省立湖南圖書館合并,更名為湖南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舍、藏書、設備合二為一,何叔衡任主任,實際相當于館長。
何叔衡擔任館長期間,提出了整頓發展圖書館的計劃:擬修建員工食堂、寢室及閱報處;添置有關黨化教育及一切新出版物,供群眾研究;籌建分館兩處。
馬日事變后,湖南革命形勢急劇變化。何叔衡根據黨的指示和安排,轉經武漢赴上海開展地下工作,與謝覺哉、徐特立、毛澤民等為黨籌辦聚成印刷公司。何叔衡擔任經理,又任上海濟難會書記。何叔衡離湘后,傅熊湘任湖南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
1930年7月,何叔衡從俄羅斯回到上海,擔任共產國際救濟總會和全國互濟會主要負責人。1931年秋,何叔衡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后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屆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察部部長、內務部代理部長、臨時最高法庭主席等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何叔衡被留下堅持斗爭。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上杭縣水口鎮小徑村被民團勢力包圍,在突圍中壯烈犧牲。
何叔衡是湖南早期建黨建團核心人才圈中的佼佼者。2009年9月,何叔衡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作者單位:湖南圖書館,本研究為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2025年度課題“公共圖書館推進中國革命文化傳承發展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