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圣西爾格村坐落在一片高地上,俯瞰著穆什湖水庫的壯麗景色。54歲的村民帕特里夏·梅爾正準備搭乘一輛響應公交,前往十幾公里外的朗格勒市中心接受康復治療。沒過多久,一輛噴涂著“準備出發”字樣的加長型轎車緩緩停在了她家門口。她打開車門,與司機克里斯蒂安·貝格朗友好地打了個招呼,隨后坐到了她的好朋友弗朗索瓦絲·戈捷身邊。76歲的戈捷是在山下的村莊上車的,她隨身攜帶著拐杖、筆記本電腦和買菜用的小拉車,準備去城里的大型超市采購一番,同時還能上網沖浪放松一下。
梅爾和戈捷都是在出發前一天通過電話預訂了響應公交服務。她們僅需支付2.5歐元(約合人民幣21元),便能乘車前往城里辦事。十幾公里的距離聽起來并不遙遠,但對于居住在偏遠村莊且不會開車的人來說,這項服務實在太重要了。“沒有響應公交,我們去哪兒都非常不方便。有了它,我們才有了生活!”梅爾說。
在法國一些鄉村地區,響應公交是一種介于公共汽車與出租車之間的交通方式,按需停靠,以實惠的價格為沒有私家車的村民提供出行便利,主要在不通公共汽車的區域運營,或是在公共汽車不運營的空白時間段提供服務。“響應公交特別適用于人口稀疏的鄉鎮地區。相較于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鄉鎮村民的用車需求量較小而且分散,公共汽車運營難度高,響應公交便應運而生。”里爾大學的埃洛迪·卡斯泰教授說。
15年前,朗格勒鄉鎮地區的公交站點相隔過遠,15輛公共汽車運營時間不規律,時常空駛,無法滿足當地村民的用車需求。于是,地方政府開始尋求公共汽車的替代方案,決不能讓村民在需要用車時無車可用。“我們這里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人口總量大概只有巴黎第十區的一半,但土地面積卻是他們的800倍,每平方公里的居民數量甚至不到20人。”朗格勒地區的出行協調專員迪迪埃·里凱說。
相較于公共汽車,響應公交更靈活、更環保,成本也更低。梅爾搭乘響應公交已有八年之久。無論是去城里買菜、看醫生、去銀行,還是趕火車,響應公交都是她的第一選擇。從前,她在第戎市中心的一家飯店工作。“那時出行很方便,不需要買車。”梅爾說。可惜后來,她的生活遭遇了一連串變故:受工作影響,她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不得不接受了大大小小的手術;媽媽不幸去世,圣西爾格村的祖屋卻找不到買家。“所以我決定搬回鄉下去住。我本想著買一輛摩托車或老年代步車,后來村長告訴我,可以試一試響應公交。”梅爾說。

在朗格勒鄉鎮地區,發往火車站的響應公交每日運行,去市中心的車次每周運行三天半,到其他市鎮的車次每周運行兩至三天,全年總計運送乘客達7500人次。“往返市中心一次才5歐元(約合人民幣42元),還能預約時間,打出租車可是要70歐元(約合人民幣588元)!”梅爾依賴政府補助生活,出租車對她而言過于昂貴。“更重要的是,我不用蹭鄰居的車了,不用麻煩別人了。”她繼續說道。
奧菲莉和埃麗卡是響應公交服務中心的接線員,她們對當地168個鄉鎮了如指掌,熟知每位常客的不同喜好。里凱負責依據訂單數量優化路線,挑選合適的車輛接送村民。他說:“我們的接線員和村民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我們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出行需求。”
不少村民甚至因此結下了深厚友誼。這是一個周三,四位村民相約搭乘響應公交前往城里的購物中心聚餐。她們分別來自相隔數公里的不同村莊,都沒有駕照。從前家里是丈夫開車,而她們的丈夫都已去世。“沒有響應公交,我們永遠都不會相識。”103歲的蘇珊娜·多諾說。她是這四位村民里年齡最大的。“可以這樣說,要是沒有響應公交,我可能都活不到這把年紀!”她說。戈捷坐在不遠處,正在網上搜索家族歷史,商場里的網速比村里快多了。
下午4點15分,響應公交司機貝格朗把車停在了科洪村前,等待克里斯托弗·納伊特–斯利馬尼下班。“我在科洪村的工地打工。這份工作不錯,就是上下班有點麻煩。”40歲的納伊特–斯利馬尼說。在購車貸款審批下來之前,他有時會搭乘響應公交,有時也會從公益摩托車行租用一輛摩托車。他感嘆道:“幸好有多種出行方案能替代私家車,不然我真不知道該怎么上下班。”


23歲的瑪農·埃克爾是巴黎的一名設計系學生,目前在朗格勒地區的一座偏僻村莊中實習,每周往返于兩地之間。“要是沒有響應公交,那真的太麻煩了。”她只需花費4歐元(約合人民幣34元),就能從朗格勒火車站抵達實習地點。“搭出租車得花100歐元(約合人民幣840元)。另外,有了響應公交,大家會更愿意下鄉工作,有助于振興鄉鎮經濟。”埃克爾說。里凱指出,“響應公交還有一群受眾,那就是回鄉探親或來鄉下旅游但沒有私家車的巴黎人。”
響應公交能代替私家車嗎?專家認為可能性不大:“買了車的人們一般不會注意到這項服務。而且,響應公交也不適用于日常通勤,反而更類似于拼車平臺、公益租賃車行等出行服務。”目前,法國有不少鄉鎮都在探索拼車、共享汽車等新型出行方式,以期幫助民眾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從市中心回家的路上,梅爾說:“要是響應公交停止運營,我們這些人肯定會很難過。”
編輯: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