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未來學習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近年來,大單元教學模式因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逐漸受到重視。通過深化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數學知識的整合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旨在探討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及其具體實施策略,以期為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教育發展的需求。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以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路。大單元教學強調以單元為單位整合相關知識點,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出發,詳細探討其實施策略,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深化數學知識的理解
大單元教學通過整合相關知識點,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數學知識往往被分割成獨立的小節,學生難以把握知識的整體框架和內在聯系,而大單元教學則通過將這些獨立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大單元教學還注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計一系列具有層次性和遞進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數學知識。這些問題可以涉及數學概念的定義、性質、定理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有助于學生全面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
(二)促進數學知識的整合
大單元教學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有助于學生整合零散的數學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數學概念和運算技巧,這些知識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章節和單元中,如果缺乏系統的整合和梳理,學生很容易處于知識的碎片化狀態,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大單元教學則通過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梳理,形成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和相互關系。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綜合性的教學任務和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這些任務可以涉及多個知識點和運算技巧的綜合運用,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單元教學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只關注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算技巧的訓練,忽視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大單元教學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設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這些問題可以涉及生活實際、科技應用、社會熱點等方面,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實施解決方案等步驟,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石在于深刻理解并把握教材內容,同時緊跟現代教育理念的步伐,科學合理地設定課堂教學目標,這一過程不僅關乎知識的傳授,更側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升。為了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超越單純的基礎知識講解,避免將自己僅定位為課堂的主導者,而應轉變為學生學習旅程的引導者與伙伴。在此背景下,大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顯得尤為重要,它要求教師從宏觀視角出發,整合教材內容,設計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系列教學活動。大單元教學不僅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學習,還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尋、小組合作等形式,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營造積極向上、互動交流的課堂氛圍。面對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多樣性,教師在設定大單元教學目標時,還需要兼顧靈活性與針對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的教學中,教師面臨著將抽象的面積概念及其計算具體化、生活化的挑戰,為了有效推進大單元教學,教師需要精心確定單元目標,確保教學活動既貼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可以設定目標為讓學生直觀理解面積的概念,并熟悉常用的面積單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通過展示不同形狀、大小的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而抽象出面積的概念,利用實物或教具,讓學生親手觸摸、測量,感受不同面積單位的大小,加深理解。接著,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部分,教師可以將目標設定為讓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靈活運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然后,設計一系列由易到難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提高計算能力。對于“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一難點,教師可以設定目標為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如計算房間面積需要換算成平方米,引導學生理解進率的實際應用,利用圖表、口訣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換算方法。在整個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
(二)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
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是提升數學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在數學教學中,情境不僅是知識呈現的載體,更是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的橋梁。因此,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應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應具有啟發性,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情境應具有生活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五年級“簡易方程”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針對“用字母表示數”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個生動的購物場景:小明去超市購物,買了若干商品,每件商品的價格是固定的,但數量未知,用字母x表示,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小明需要支付的總金額?這樣的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接著,在“解簡易方程”部分,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趣味性的競賽情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代表一個“數學探險隊”,通過解方程來尋找“寶藏”,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有趣的方程題目,如“寶藏藏在距離起點3x+5米的地方,已知寶藏距離起點14米,求x的值”,學生在解方程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計算能力,還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在“整理和復習”階段,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方程故事會”的情境,讓學生用方程來講述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講述自己如何通過設立方程來解決零花錢分配的問題,這樣的情境既復習了方程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創設這些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教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簡易方程的知識,感受數學的魅力。
(三)建構大單元教學任務
建構大單元教學任務,是確保數學教學活動有序、高效進行的重要保障。在任務設計時,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制定出既具有挑戰性又切實可行的任務,這些任務不僅應涵蓋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的拓展。通過完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任務,學生可以逐步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任務設計還應注重趣味性和實踐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
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的教學中,針對“因數和倍數”這一基礎概念,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由易到難的任務,如讓學生先找出某個數的所有因數,再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倍數的概念,并通過比較不同數的因數和倍數,加深他們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在“2、5、3的倍數”部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任務,讓學生觀察并總結生活中哪些物體的數量常常是2、5、3的倍數,或者讓學生嘗試用2、5、3的倍數來規劃班級活動的分組和物資分配。這樣的任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他們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對于“質數和合數”這一較為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如讓學生嘗試找出一定范圍內的所有質數,或者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共同探究質數和合數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些任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
三、結束語
總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深化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的整合以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單元教學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應積極采用大單元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創設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薛琛.新課標導向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4(21):7-9.
[2]朱亞亞,朱廣輝.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10):113-115.
[3]肖璐.深度學習理論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探討[J].甘肅教育研究,2024(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