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美術單一的教學內容已無法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學科融合的優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日漸凸顯,教師若能將知識整合利用,結合美術與書法的共性和個性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提煉,實現書法與美術知識的有機結合。小學美術與書法作為兩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的學科,二者的融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養與綜合素質。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探討小學美術與書法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體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術教學;書法教學;融合
一、貫徹課標要求,讓融合有力量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理念第三條指出:課堂教學應加強課程綜合的探索,以藝術學科為主,融合其他藝術學科,發揮不同學科的協同育人功能,促進藝術與自然生活、人文精神、社會科技等之間的聯系。其中美術部分在第二學段(3~5年級)的學習任務5中指出:跨學科學習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合作,探究各種問題,提高綜合探索與學習遷移的能力。課程綜合與融合、跨學科學習在新課標中被明確提出,如何將藝術課程綜合化?如何開展跨學科教學?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及采用何種教學形式?需要教師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索與學習遷移的能力為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甄選鑒別并有效融合。
教育教學改革是目前的熱門話題,隨著其不斷深入發展,跨學科教學已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小學美術與書法作為兩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的學科,它們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綜合素質。從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來看,單一的繪畫教學已不能滿足當前小學美育的需要。這就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加強多種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應用,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藝術核心素養的提高。
二、分析融合趨勢,讓融合有方向
(一)國外關于學科融合的研究
學科融合是指打破學科的邊界,讓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結合的活動。學科融合有別于跨學科教學,是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學方法,將其作為一種工具實現對主導學科的學習。它有統整,有主次,有多門學科知識的融入,同時保留主導學科的個性和特質,基于學科思維的基礎上關注不同學科的相同要素,合理科學安排教學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重要報告,如《霍姆斯報告》《卡內基報告》《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報告》等都強調要加強學科教育學的研究。從積極方面看,部分學校已意識到學科融合的價值,會在一些校本課程或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嘗試,例如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美術創作和書法書寫表現節日元素。而且隨著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豐富,網絡上有很多將二者結合展示的案例,為教學提供了便利。在教育層面,在小學美術課堂融合書法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是新一代青少年的需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二)國內關于書畫學科融合的研究
1998年,南開大學首次提出“學科融合、優勢互補,穩妥扎實地推進并校改革”,在各領域都有“學科融合的研究”,有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領域,有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的醫藥領域;有新聞與傳媒的新聞學領域等,如2000年中山大學李錦清發表《多學科融合提高肝癌療效的臨床與實驗研究》;2023年6月,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郭重泰、杜尚榮在《2022版新課標背景下小學學科融合的理論邏輯及實踐路向》指出了學科融合的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2018年,馬碧峰在《淺析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的融合》,闡述了書法與繪畫二者融合所面臨的問題和二者共通之處。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科融合教學成了國內教學的新趨勢。
三、剖析書畫共性,促進有效融合
(一)美術與書法構圖的共性
書法與繪畫在構圖上是共通的。雖然這兩種藝術形式有不同的媒介和表現手法,但它們在構圖上表現出許多共同點。這些共性不僅體現了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也為我們深入理解這兩種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視角。首先,書法和繪畫都強調構圖中“布局”的重要性。在書法中,布局是指“行氣”“章法”,即字與字、行與行、鈐印位置之間的空間關系和排列。在繪畫中,布局即是構圖,是指各種元素在畫面上的位置、大小和比例關系能否均衡。書法和繪畫都要求藝術家在有限的空間內巧妙地布局,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此外,書法和繪畫在構圖上都強調現實與虛擬的相互作用。在書法中,虛實是指筆畫之間的空白和筆畫之間的對比。在繪畫中,虛實是指畫面上亮度、色彩、線條等元素的對比和共鳴。虛實的處理不僅增強了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也賦予了藝術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最后,書法和繪畫在構圖上都追求深刻的意境。書法通過用筆提按的變化和布局的安排來表達作者的情緒。而繪畫則是通過畫面上元素和構圖的處理,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和意境,這兩種藝術形式都追求深刻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以打動觀眾的心。綜上所述,書法和繪畫在構圖上有許多共性,布局巧妙、神韻生動、虛實對比、意境深刻。這些共性不僅體現了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也為我們深入理解這兩種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視角。
(二)書法與繪畫線條的共性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線條的運用尤為廣泛。線條是構成畫面的抓手,它可以把學生心中交織的思想表現在紙上。線條作為視覺藝術的基本元素,貫穿了書法與繪畫這兩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精髓。書法和繪畫雖然形式和內容不同,但在線條的運用上卻表現出驚人的共性。首先,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線條都是創作的基本工具。在書法中,線條的粗細、速度、力度、連續性是書法家表達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在繪畫中,線條也承擔著多種責任,如塑造圖像、勾勒輪廓、創造氛圍。可以說線條在這兩種藝術形式中是最基本的表現語言。其次,書法和繪畫在線條的運用上追求“神韻”的藝術效果。書法家用其筆觸的速度、力量和角度來賦予每一條線以生活的節奏。畫家在勾勒線條時也追求這種生動的效果,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美。這種對線條生命力的追求,造就了書法和繪畫之間的審美共鳴。此外,書法和繪畫在線條的運用上都體現了“簡而不簡”的藝術哲學。在書法中,一個字往往只有幾筆,但這些線條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韻味。在繪畫中,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一條簡單的線條,它往往可以勾勒出復雜的圖像和情感。這種以少勝多、以簡治繁的藝術手法,恰恰是書法和繪畫在線條運用上的共性。綜上所述,書法和繪畫在線條運用上表現出了許多共性。這些共性不僅反映了二者在藝術形式上的內在聯系,也揭示了二者在審美追求和精神表現上的高度一致性。
(三)書法與繪畫創作方式的共性
唐代張彥遠在論述書法與繪畫的關系中有獨到見解,所謂“故工畫者必善書”就是出自他言,說明中國畫的筆墨除象形外,講究運用書法于繪畫。書法與國畫同屬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在筆觸的操作、線條的韻律、空間的布局安排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書法從象形符號演變為意象形式的符號,只有可以縱向和橫向表現的東西,才能稱為書。在形式與意義的關系上,書法與繪畫都以相似為真,都充分利用抽象,而不是越過意象的門檻走向純粹的抽象。唐朝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記載了從古代到唐武宗會昌元年的300多位畫家,其中包括六朝的顧愷之、唐朝的李思訓等59位書畫名家。他們在美術和書法上都頗有造詣,說明書法和美術相互影響,為他們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反,他們的書法受益于繪畫形式之美的靈感,使書法表現出不同于純粹書法家的魅力。明初清末的畫家朱耷,可以說是書入畫、畫入書的代表。他將書法和繪畫滲透、貫通,追求意境與意境的融合。他把寫意的精神注入書法,使之富有意境。他有意識地將繪畫的幽默和童心融入書法的線條,使之明亮可愛,充滿童趣幽默。
四、采用多樣策略,實現高效融合
(一)開展活動,實踐引導
書法知識與小學美術的融合,需要在學生已獲得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這也要求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整合書法與藝術知識內容,以美術與書法知識的整合為契機,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知識,如藝術節期間,可在教學中為學生開展“一扇書法”活動,將團扇、折扇傳統手工藝與書法、詩歌內容聯系起來。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先練筆練詩,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硬筆法,在扇子上創作詩歌作品。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學習,又能加強學生對書法、美術作品知識學習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實踐活動的實施應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從而促進學生知識學習效率,內化知識,實現兩者融合,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二)課程融合,知識整合
書法的練習過程是重復且單一的,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對機械式的學習容易厭倦,如果將美術與書法結合,創新課程設計,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教學效果。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裝飾自己的名字”這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提前準備好自己喜歡的書法字體,用這個字體寫出自己名字,教學過程中結合美術點、線、面等造型元素裝飾自己的名字。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趣味文字”這一課中,可結合書法中的楷書、隸書、篆書等字體進行整合教學,通過書寫特定的文字及其造型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再通過繪畫的技法和表現手法,強調或弱化書法的線條,增加色彩的運用,使作品的表達更加豐富和深入。書法作為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形式,通過文字的書寫,能夠傳遞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而結合本課學習到的字體變形方法,讓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文化的獨特魅力,既能體現出書法的藝術美感,又能通過繪畫的表現手法,將中國書法的結體和美術色彩有機結合,給人帶來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同時結合本科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了解書法字體的發展脈絡和歷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級的審美品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個人的創作特點,也使作品更具有藝術性和創新性。
(三)堅守陣地,針對指導
學校是教學工作開展的主陣地,學科融合教學離不開學校這個培養皿,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書法知識,需要學校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提升專業師資力量。一方面,很多美術教師缺乏足夠的書法功底,書法教師對美術知識了解有限,難以高質量地開展融合教學;另一方面,在教學評價上,沒有完善針對融合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往往還是美術、書法分開評價,難以準確衡量融合教學的成果。同時,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美術和書法課程常被視為獨立學科,教學時間安排緊湊,缺乏融合的時間和空間。這就需要學校配備專業的美術和書法教師,開展主題式教研和備課,整合美術和書法知識結構,進行框架式解析知識點,分析融合的方向,從而達到融合目的。
五、結束語
小學美術與書法的融合是新課標美育創新的重要途徑。二者同源共脈,通過精選內容、創新策略,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培育跨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晉麗萍,馮紅新.書法教學與小學美術課程的融合探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9):95.
[2]許慎.說文解字[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