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已逐漸滲透至各個教育領域,為傳統教學帶來了深刻變革。小學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職責,還需滿足新課程標準中對創造力和審美體驗的要求。然而,由于音樂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以及教師在課堂中面臨的多重壓力,急需新技術的支持。本文主要探索人工智能賦能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為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創新能力提供可行方案。
【關鍵詞】人工智能;小學音樂;智能樂器
一、人工智能賦能小學音樂教學的必要性
(一)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了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審美體驗為核心的育人導向,強調了音樂課堂不僅是音樂技能訓練的場所,更是促進學生情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的關鍵。創造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音樂課堂上創意和即興表達活動能讓學生在開放的藝術環境中學會自我表達。然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很難滿足這些要求,教師通常專注于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缺乏時間和資源去引導學生創作或欣賞復雜的音樂作品。而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創作和審美體驗上具有獨特的價值。利用智能系統生成的音樂素材與學習工具,小學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豐富的音樂體驗,滿足課程標準對創造力的要求,讓審美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和易于理解,使小學音樂教育更貼近標準的本質要求。
(二)滿足教師與學生的需求
人工智能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減輕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小學音樂教師通常面臨工作繁重、準備時間有限的問題,尤其是在需要設計不同年級的創作性課程時,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難以兼顧。人工智能的引入能有效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提供諸如自動生成樂曲、編曲等輔助功能,幫助教師快速準備課程所需的音樂素材,讓教師能夠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學生的個性化指導上,提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互動性。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尤其是對復雜的樂理知識和創作活動。利用智能助手或編曲軟件,學生在自主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即時反饋,提高了學習效率,并增強了課堂參與感和興趣。人工智能既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支持。
(三)改善不平衡的教育資源
目前,全國各地區在小學音樂教育上的資源投入不均衡,特別是偏遠和經濟條件較弱的地區,音樂教育資源明顯匱乏,學生的音樂學習機會有限,教師的培訓和設備投入也較為不足。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可以緩解這一問題,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借助人工智能音樂教學工具,缺乏專業音樂教師或資源的學校也能實現多樣化的音樂課堂,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知識和音樂實踐活動。尤其創作和欣賞領域,通過智能工具輔助的音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到更多樣化的音樂表達方式,讓偏遠地區的學生能與城市學生一樣,獲得豐富的藝術體驗,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資源不平衡現狀具有改善作用,為實現教育資源公平化提供了新思路,有效提升了各地區學生的音樂學習機會和整體水平。
二、人工智能賦能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一)強化樂理知識教學
在小學音樂學習中,樂理是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樂理知識主要包含音符、和弦、節奏等,這些內容比較零散,趣味性不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人工智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樂理學習的趣味性,把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簡化,在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從而幫助他們夯實音樂基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可以引入智能化軟件,把傳統的音樂課堂變成生動的學習樂園,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音符玩家”是當前比較常用的音樂軟件,教師可利用此軟件進行樂理教學。
具體來講,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打開音符練習界面,在該界面中,會呈現出不同的音符圖像,點擊圖像的同時,會自動播放相應的音符。教師先帶領學生對這些音符進行識別,例如C、D、E、F等,在觀看圖像的同時,仔細聽這些音符的音高,形成初步的樂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音符練習,播放一些簡單的音符組合,如C—E—G三音組合,讓學生注意聆聽音符之間的關系與和諧度,同時感受音符圖像之間的聯系。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探討,加深他們的理解。在講解和弦知識時,教師可以使用該軟件的和弦練習功能進行教學,把音頻和視頻進行結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基礎的C大調和弦時,利用軟件播放和弦音,在這個基礎上,展示音符的和弦圖像,提出相應的問題:“C大調和弦由哪幾個音符組成?”問題提出以后,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和弦的認知和記憶。在音符玩家的節拍器下設置不同和弦節奏練習,要求學生聽出和弦種類與音色差異,并識別其構成音符。
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安排學生展示他們在練習中的成果,播放學生在音符玩家助手上找到的正確和弦組合,并向全班展示他們的進步情況,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賦能創作編曲教學
賦能創作編曲教學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體驗音樂創作的樂趣。SkyMusic等人工智能編曲工具,憑借其簡便的操作和智能化的反饋機制,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創作平臺。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將編曲教學設計成有步驟的體驗過程,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操作中掌握音樂創作的基礎要素。
首先,教師在課堂開始時介紹本節課的創作主題,例如“春天的旋律”或“我的一天”等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使學生能在已有的情感體驗上構思音樂,然后為學生講解基礎的創作元素,如節奏、旋律和情感表達的關系,告訴學生歡快的節奏往往能表達愉悅的心情,而低沉緩慢的旋律可以營造平靜或深沉的氛圍,播放一些不同情感的音樂片段,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節奏和旋律變化。在學生對基本元素有所理解后,教師應指導他們在SkyMusic的創作系統中輸入主題和情感描述,在投影屏幕上演示一個簡單的例子。
例如,教師輸入“春天,歡快,鳥鳴”的關鍵詞,SkyMusic生成一段充滿生機的旋律片段。教師可以播放生成的旋律,向學生解釋這段音樂是如何體現春天氣息的,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輸入關鍵詞,生成屬于他們的獨特旋律。教師逐一檢查學生的輸入內容,確保學生能表達明確的主題和情感。當SkyMusic生成學生的初步旋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二次修改,以增加個性化的創作成分,選擇某些學生的旋律片段,并示范如何增減音符或改變節奏。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引導學生觀察音符的變化是如何影響音樂情緒的,幫助他們在操作中理解旋律和節奏的關系。接下來要求學生根據示范,對自己的旋律進行個性化修改,并逐一指導,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調整方法。
在作品完成后,隨機選擇幾個學生的作品作為展示樣本,將這幾個學生的作品播放給全班學生,并請創作者分享創作思路和情感表達。教師鼓勵其他學生提出問題或發表對作品的看法,引導他們從音樂結構、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分析,提高他們的表達和審美能力。
(三)提升樂器演奏教學
樂器演奏興趣的培養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直接影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在樂器演奏教學中,利用庫樂隊(GarageBand)軟件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開始時向學生展示庫樂隊的界面和基本功能,采用互動式的方式讓學生熟悉軟件的操作,例如如何選擇樂器、調整節奏和錄制音軌。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樂器演奏的樂趣,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創作簡單旋律為目標的教學環節。教師先選擇庫樂隊中的虛擬樂器功能,演示如何用屏幕鍵盤模擬鋼琴或吉他等樂器的演奏,強調按鍵力度和節奏的變化會對音效產生影響。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虛擬樂器,并嘗試用手指在屏幕上觸碰不同的音符,探索音色與節奏的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為學生設置一個簡單的任務,例如演奏《小星星》的旋律片段,并在庫樂隊中錄制下來。為了增加互動性,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讓每組成員分別選擇一種虛擬樂器,并合作完成一段旋律的創作。教師通過大屏幕實時展示各組學生的創作過程,并適時給予指導,例如提醒學生注意旋律的連貫性或節奏的穩定性。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節奏練習環節,利用庫樂隊的節拍器功能幫助學生建立節奏感。教師先選擇一個合適的節奏,打開節拍器,帶領學生拍手跟著節奏練習。隨后引導學生選擇打擊樂器功能,利用庫樂隊的虛擬鼓機模仿打擊樂演奏。鼓勵學生嘗試設計屬于自己的節奏型,并與同學合作,將不同的節奏型組合成一段完整的節奏作品。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創作音樂的成就感,教師安排一個作品展示環節,學生利用庫樂隊的多軌錄音功能,將旋律、節奏和伴奏逐一錄制成一段完整的音樂作品。
在展示環節中,教師播放學生的作品,讓其他學生一起欣賞和評價。教師在點評時會突出學生的亮點,例如旋律的創意、節奏的穩定性或音色的搭配,同時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如旋律是否可以更加豐富或伴奏是否可以更加緊湊。利用智能軟件,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演奏樂器的樂趣,在實踐中感受到音樂創作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激發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賦能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能提升樂理知識教學的效率,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為樂器演奏帶來更豐富的體驗,滿足了課程標準的創新需求。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運用多媒體助手、編曲工具及智能樂器,逐步將課堂引向高效、有趣、互動性強的方向。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將有望進一步深化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推動音樂教育個性化和智能化發展,為學生的藝術培養開辟更多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管慧卿.人工智能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3(Z1):134-137.
[2]劉玉琦,許煒.以“音悅星球”評價程序助力音樂教學:以小學豎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3(1):62.
[3]劉幸宇.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3(1):42-44.
[4]徐文馨.人工智能技術下小學音樂教學優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161-163.
[5]袁丹紅.走進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實踐[J].天津教育,2022(2):129-131.
[6]肖珂.走進深度學習,創新教學實踐:人工智能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21(2):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