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有初步的論證能力是小學科學核心素養之一,科學思維能力決定著學生論證能力的發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本文以“電磁鐵”一課為例,以科學探究活動為抓手,創設真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敢質疑、能假設,調動科學科學思維;找證據、善推理,培養論證能力;重遷移、喜物化,提升科學思維能力”三個環節,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論證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思維;論證能力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要培養合理分析與綜合判斷各種信息、事實和證據,運用證據與推理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具有初步的推理與論證能力。因此,小學科學課堂不僅要關注“人人都會探究科學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根據實驗現象做出假設,在探究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假設”的能力。然而,訓練是提升學生科學思維、發展論證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必須以探究活動為抓手,通過設計有梯度的、螺旋上升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考到觀察、質疑、尋證、表達、辯駁等論證環節中,讓創新思維、逆向思維主動參與論證和觀點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他們高階思維和認證水平的提升。本文以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電磁鐵”為例,闡述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例,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升論證能力的策略。
一、敢質疑、能假設——調動科學思維
質疑源于學生對科學現象與原有認知產生沖突,它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源泉,也是小學科學需要培養的重要素養之一,教師要設計真實、有趣的情境體驗活動,通過觀察探究活動現象,引發學生質疑,采用合理的評價,鼓勵學生做出假設,為形成觀點做好鋪墊。
(一)創設認知沖突情境,吸引思維興趣
導入新課,可以持續吸引學生的關注,科學問題能推動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用科學現象引發學生認識沖突,吸引學生大膽猜測,引導學生總結出現象中有哪幾種可能,使學生迅速聚焦探究的問題,牽動學生的思緒, 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究科學問題,達到吸引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
比如,在導入環節中,教師以現場捆扎線圈為導入,拿著捆扎好的線圈問:如果直接用線圈的兩端和電池的兩極連接,線圈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在四年級電路單元學過短路現象,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整個電路會短路,可能造成線圈燒毀或電池損壞。當教師演示時,并沒有出現這兩種現象,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當教師演示將通電的線圈靠近指南針時細心的學生發現,指南針發生了偏轉。教師加以引導:是什么原因造成指南針發生偏轉呢?吸引學生猜測:是通電的線圈產生磁場讓指南針發生偏轉?通電線圈變成鐵啦?能被指南針吸住并發生偏轉?
(二)引導、鼓勵式的評價,鼓勵依據事實大膽假設
學生不愿猜想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怕自己猜錯,被同學嘲笑或被老師指責;二是沒有認真觀察,亂假設或不懂基于現象及認知做出猜測。要培養學生大膽假設,并讓猜測與探究的問題接近。還需要師生共同建立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并引導“背道而馳”的假設向需要探究的問題靠攏。可以借助提示語“你觀察得真認真,如果你把假設和觀察的現象聯系在一起會更好”“你的猜想很有前瞻性,如果你的假設能貼近現有的科學知識會更好”等,引導學生的猜想(假設)與科學知識、實驗現象相關聯,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假設的交流中獲得同學和老師的贊美,從而收獲觀察思考帶來的快樂,提高學生積極思考的主動性,從而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
比如:在交流假設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的各種“異想天開”,還應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事物和觀察的現象相聯系,讓自己的想法“合乎情理”。全班通過討論后得出通電線圈產生磁場這個結論。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通電的線圈產生磁場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吸引學生大膽猜想,通過討論后,確定了本節課要探究和尋證的方向:(1)可能與電流的大小有關,電流大磁場強。(2)可能與線圈和指南針的距離有關,距離近磁場強。(3)可能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4)可能與導線的材料有關。
在建構“通電的線圈產生磁場”過程中,需要創設寬松的、有趣的探究情境,基于學生原有認知條件出發,引導學生大膽做出假設,為探究活動和尋證、論證環節做好鋪墊。
二、找證據、善推理——培養論證能力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如果引導學生用證據證明自己的假設,并用科學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理解,最后形成科學結論,讓學生的思維更有邏輯性和結構化,并逐漸形成富有個性色彩的科學思維策略,進而培養嚴謹、細致、求真、創新的科學家精神。
(一)訓練尋證意識,讓思維有支架
有經驗的科學教師會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從一年級開始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尋證能力和意識,訓練學生觀察和捕捉實驗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尋找證據與假設之間、現象與假設之間的聯系,用觀察到的事實作為自己假設的證據。其中規范的實驗探究過程是尋證的關鍵。首先,教師要規范學生的實驗探究環節,做好人員分工,確保人人都有事做,特別是選好小組長角色,是所有學生參與到尋證的過程中的保證。接著,訓練學生尋找證據的能力,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前和實驗后的數據或現象變化,觀察實驗過程中事物發生的現象等,幫助學生形成認真、細致的觀察方法和洞察能力。最后幫助學生訓練記錄證據的能力,小學科學證據低年級以圖畫、文字為主,中年級以表格記錄數據為主,高年級一般以表格、統計圖、拆線圖、示意圖等為主,利用實驗記錄單、活動手冊等工具真實記錄數據和現象,不得隨意修改,以確保實驗記錄的真實性。
比如:在探究電磁鐵實驗前,做好人員分工,并訓練組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完成探究的各項任務,這是完成尋證的保障。同時設計了實驗記錄單,將四個猜測對應的現象讓學生用圖畫或文字將現象記錄下來,鼓勵學生記錄實驗前后的細微變化,培養尋證能力。
(二)建構論證框架,讓思維有結構
高質量的論證,一定不是冗長、零碎地呈現,要讓論證有質量,教師需從思維結構上訓練學生的證據鏈和語言表達能力。一般來說,科學推理論證中常用的方法有對比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論證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論證框架,使學生建立因果關系,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和訓練:“你描述的實驗現象,可以證明你的假設嗎?”“從這幾組數據對比中可得出什么結論?”“你的結論證據是什么?”中高年級還可以讓學生將證據和結論用思維導圖畫出來,幫助學生厘清證據與結論的關系,形成“論”中有“據”,依“據”而“論”,并及時評價,讓學生養成推理論證意愿,幫助學生形成論證框架,才能讓學生思維有結構化。
比如:在論證電流大,磁場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明當導線連接1節電池時,磁針只是輕微地動了一下,當導線連接兩節并聯的電池時,磁針動得更厲害,從而證明了電流大、磁場大的結論,讓學生明白論證時,要通過對比變化證明自己的觀點,當學生論證線圈和指南針距離時,就有了論證的框架。
(三)創設辯駁環境,讓思維有深度
創設平等、開放、自由的交流環境,讓學生的論證活動成為一個說理、質疑、反駁、修正的討論過程,能幫助學生形成證據完整、觀點清晰、推理論證合理的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邏輯清晰、結構嚴謹的推理論證模式。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做到觀點的清晰性。如“你認為他的觀點不正確,你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證據?”“你同意其他小組的意見嗎?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提醒學生用科學的語言表達并及時修正自己的觀點。其次要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證據鏈。如“你們小組記錄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能證明你的觀點嗎“你認為他的觀點不對,你有什么證據?”鼓勵學生用批判思維幫助同學修正證據,也訓練自己的論證能力。最后,要訓練學生合理推理能力,幫助學生建構推理框架。如“我們小組觀察到的現象是……,從這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通過比較發現,實驗前的數值是……,實驗后的數值是……,我們小組的結論是……”通過完善推理論證的框架,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科學思維品質。
三、重遷移、喜物化——提升科學思維
有學者認為,科學論證是基于多個事實進行歸納推理,總結出一般規律,最終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結尾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生活中的現象解釋自己推理出來的見解,以起到反向推理的作用,發展逆向思維能力,讓自己的見解更有說服力。同時也可以創設條件讓學生將推理論證出來的結論物化,制作或設計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第二節課留時間給學生展示,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推理帶來的愉悅,使學生熱愛科學探究,延伸學生推理論證的長度,從而提升科學思維品質。
比如:在課文的結尾,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電磁鐵?”“它們還用到什么原理?”我們可以用電磁鐵的原理制作生活物品等,學生在家長和同學的幫助下,既實現了科學原理的物化,又延伸了科學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以達到提升科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縱觀整節課,教師通過設計螺旋上升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質疑,學生科學思維開始萌芽。基于現象與原有認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大膽假設,科學思維開始生長,為探究活動和尋證、論證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思維、論證支架,引導學生科學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科學思維和認證能力得到發展。最后,教師創設合理的辯駁情境,吸引學生在質疑別人觀點的同時,修正自己的觀點,提升科學思維和論證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科學探究活動作為培養小學科學思維的重要載體,教師應創設合理的情境體驗活動,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獲得依據假設的能力、尋證的能力、推理的能力、論證表達能力、依據辯駁的能力和質疑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各環節中,要整體規劃,合理設置各環節任務。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論證的培養,并根據各年級新課標的論證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深入挖掘探究任務的論證元素,將其深度融入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22.
[2]史加祥.小學科學論證教學的理解與實踐[J].中小學科學教育,2024(3):35-41.
[3]許曉春.基于科學思維能力發展的論證式教學策略[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3(4):17-19.
[4]朱潮海.依托學生活動手冊培養小學生科學論證能力[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Z1):65-69.
[5]羅瑞敏.培養學生推理論證思維的教學策略:以《光的傳播》教學為例[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4(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