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5.16.003
[中圖分類號]F275;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5)16-0010-03
0 引言
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內容,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內容由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組成。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國有企業可以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并有效防控風險,順利實現國有企業戰略目標。當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遇到些許阻力,致使內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國有企業的穩健發展。基于此,探究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1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意義
一是預防財務風險。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過程中參照資產管理制度進行行為約束,以此保證國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現資產損失,進而保障國有企業經濟效益,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率[1]。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過程中,國有企業加大巡視監督力度,即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真實了解企業內部控制實際情況,動態掌握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進程,以此規范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會計核算、信息披露等活動,保證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地防控財務風險。
二是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有利于優化國有企業組織結構,并細分部門權責,通過組織間的協調配合、部門間的有效溝通,大大提高國有企業經營效率,避免出現違規經營行為。不僅如此,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穩步推進過程中,財務信息質量逐漸提高,這能為國有企業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進而為國有企業發展指明方向。此外,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具體落實有利于幫助國有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進而增強投資者的自信心,更好地助力國有企業繁榮發展[2]。
2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時期,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環節取得顯著效果,但要想實現內部控制體系的常態化建設,務必要做好問題分析工作,以便全面掌握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針對性制定解決措施。
2.1體系建設環境亟待優化
如今,一些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環境有待優化,具體表現在組織機構設置不當、宣傳力度不足、國有企業文化氛圍營造不到位等方面。一旦缺少專門的內部控制部門,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得不到專業人才支持,就極易引發財務風險。而且,國有企業圍繞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宣傳力度較小,關于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學習活動較少,導致無法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供可靠的環境支持。此外,國有企業在風控意識強化、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引導不及時、不具體,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效果[3]。
2.2體系建設目標不夠明確
一些國有企業在設定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目標時缺乏明確性和具體性,目標過于籠統或抽象,使得員工難以理解和執行。不僅如此,還有部分國有企業未能將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目標與企業戰略相結合,導致二者脫節。內部控制體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改進和優化。但大部分國有企業會忽視這一點,未能將持續改進作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
2.3體系建設內容單一
一方面,內控風險評估不到位。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國有企業的風險評估工作流于形式,不僅缺少獨立的風險評估部門,而且風險評估機制不夠健全,導致潛在風險擴大,最終會降低風險管理效率,影響國有企業管理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國有企業內控體系建設活動停留于表面,極易引發超預算、資金賬實有出入等問題,進而阻礙國有企業資金保值升值,不利于國有企業穩定運行、持續發展。此外,與內部控制活動相關的制度機制不健全,這也是內部控制活動隨意化、單一化的主要原因[4]。
2.4體系建設方法陳舊
當前,一些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環節仍沿用傳統的信息交流方式,經常出現信息延遲、“信息孤島”等問題,無法為內部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長此以往,會增加部門間隔閡,不利于增強國有企業內部凝聚力,導致企業內部力量分散,最終弱化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效果,影響國有企業發展。
2.5體系建設監督力度小
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階段部分國有企業內部監督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監督問題表現為內部審計部門缺失、內部控制監督機制陳舊等,這意味著關鍵環節的內部管理活動得不到約束,極易出現舞弊現象,導致國有企業經濟利益受損,國有企業形象及聲譽也會受到影響。除此之外,一些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監督的方法過于陳舊,即便信息技術、一體化平臺用于財務業務聯控,但常因控制條件不夠成熟而出現形式化控制現象,這既會降低信息技術利用率,又難以在短時間內提高內部控制建設水平。
3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策略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具有系統性和過程性,要想盡快解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期間存在的問題,應從多角度入手,這既能改變國有企業管理現狀,又能從整體上提高內部控制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務于國有企業發展。
3.1優化體系建設環境
在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過程中,務必創設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通過內部控制環境的浸潤,革新領導層、管理者及員工的內部控制理念,使其樹立正確的認知,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提上日程[5]。換言之,思想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國有企業領導層、管理層要高度關注內部控制建設,通過優化組織結構,成立專門的內部控制部門負責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以此緩解財務管理人員的壓力。在這一過程中,國有企業領導層、管理層要發揮示范作用,帶動員工積極參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從而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氛圍,增強層級間、部門間的凝聚力。不僅如此,還要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即強化員工的風險管控意識、規范內部控制行為,讓員工潛移默化地汲取內部體系建設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實踐中真正規范行為。對于財務人員來說,其應主動加強自我管理,端正學習態度,逐漸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環節引入新思想、新方法。除此之外,國有企業還要圍繞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進行大力宣傳,并提供較多的學習機會,讓員工在一致性目標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
3.2明確體系建設目標
一方面,設定明確目標。國有企業在設定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目標時,應遵循明確性、具體性、可衡量性等原則,并且目標應涵蓋內部控制的各個方面,如財務報告的準確性、法規的遵循性、業務運營的效率等。不僅如此,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目標還要與國有企業戰略相結合,確保內部控制能夠支持企業戰略的落實。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內控要求動態變化,所以內控體系建設目標應持續改進,即定期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評估和審計,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在措施制定過程中,鼓勵員工提出改進建議,并積極參與內部控制體系的改進和優化工作。
3.3豐富體系建設內容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內容之一即動態、持續完善風險評估機制。首先,國有企業管理層及相關部門應通力合作,全面調查、客觀分析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期間存在的風險,據此細化風險評估機制。其次,國有企業成立風險評估小組,由組員負責風險識別、風險定位、風險過程化管控、風險評估等工作,以便及時預防風險、有效控制風險,大大降低風險的負面影響。再次,國有企業擴大風險評估機制的覆蓋范圍,全面保證風險評估機制的實用性,以此約束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行為,促進內部控制工作安全化、高效化實施。從現實情況來看,國有企業規模日益擴大,意味著經濟活動逐漸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難度。對此,要進一步細化風險評估內容,動態完善風險評估機制,以便更好地滿足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需求,真正實現國有資產安全使用、充分利用,避免產生經濟損失。此外,國有企業還要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完善風險預警系統,并科學、合理設置風險預警值,確保內部控制風險得到及時且準確識別,風險應對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內容之二即豐富內部控制活動。立足國有企業實際,適當豐富內部控制活動,從預算管理、會計核算等多項活動切入,并科學、合理制定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制度和機制,真正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供支持,助力國有企業財務工作及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從內部控制活動來看,內部控制人員重視內部控制流程優化,并科學制訂內部控制建設方案,細化內部控制目標及標準。在此期間,內部控制部門、財務部門及其他部門共同參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推動內部控制活動有序開展,避免出現預算超支、資金賬實不符的現象。
3.4創新體系建設方法
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過程中,國有企業應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并得到信息化技術的大力支持,據此實現國有企業財務數據、業務信息的全面收集。從數據信息共享視角來看,國有企業還要統一信息系統間的數據接口,便于數據信息便捷傳遞。須注意的是,要保障信息系統安全性,避免出現信息泄露、數據被竄改等現象,真正為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統支持。同時,國有企業內部建立財務信息化平臺,實現財務、業務聯動式處理,一定程度上減少信息溝通矛盾,確保信息及時傳遞,大大提高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效果。除此之外,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與交流,通過各部門協同來提高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效率,取得內部控制體系優化的良好效果。國有企業除可以借助信息系統、信息技術加強內部溝通,還可與外部其他主體展開交流,如供應商、客戶等,動態了解合作主體的動向,并及時獲取多元主體的反饋,據此改進內部控制管理機制,大大提高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效果。
3.5加大體系建設監督力度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要想達到預期要求,真正提高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效果,必須加大內部控制監督力度,即豐富監督主體、擴大監督范圍、加大監督力度、創新監督方法等,通過監督真實了解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情況,并針對性制定內部控制管理措施,更好地服務于國有企業發展。第一,豐富監督主體,強化監督合力。國有企業聯動紀檢監察部門、審計部門,落實日常監督管理和專項管控,這既能增強監督工作的權威性,又能彌補單一監督主體的不足,確保監督工作高效率、高質量開展。第二,擴大監督范圍。重點監督國有企業內部會計、合同管理等環節,并遵循精細化監督原則。一旦在監管環節發現問題,就應深究相關責任人的職責。同時,細致審查預算執行、會計報告,及時記錄審查內容,為內部控制管理措施改進及優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第三,加大監督力度。國有企業部門間大力配合,為內部控制監督提供合力,力爭在短時間內完成監督任務。第四,創新監督方法。國有企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巡視監督系統,據此優化內審工作流程,大大提高內審有效性,為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4結束語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最大限度發揮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優勢,務必從內部控制內容入手,即優化體系建設環境、明確體系建設目標、豐富體系建設內容、創新體系建設方法、加大體系建設監督力度。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化,要圍繞最新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問題展開分析,科學、合理制定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策略,推動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工作邁向新臺階。
主要參考文獻
[1]薛梅.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優化策略探討[J].鄉鎮企業導報,2024(20):45-47.
[2]黃秀容.農業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J].投資與創業,2024(16):124-126.
[3]陳穎穎.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中國農業會計,2024(14):118-120.
[4]查雪梅.國有企業內部控制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探討[J」,投資與創業,2024(14):146-148.
[5]文建英.現代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市場瞭望,2024(1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