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673-0194.2025.16.065
[中圖分類號]G812.4;TP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5)16-0197-03
0 引言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人推進,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正面臨供需結構性失衡與資源碎片化的雙重挑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破解傳統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模式的瓶頸提供了有力支持,其通過數據要素重構服務生態、算法邏輯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了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從粗放式供給向精準化供給轉型。另外,技術賦能的深層價值不僅體現在服務效率提升上,還體現在重塑“政府-市場-社會-居民\"協同共治機制上,如通過運動社群積分激勵、虛擬現實場景交互等手段,推動社區居民從被動接受者向價值共創者轉變。
1信息技術賦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1.1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
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通過信息技術賦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能夠精準匹配居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體系。首先,智能化管理平臺能整合運動場地、健身指導、健康監測等內容,打破傳統服務的時空限制,如浙江省嘉興市的“運動家”智慧社區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場地24小時開放,解決基層設施管理難題。其次,數字技術推動體醫融合創新,如上海市社區運動健康中心依托大數據為患慢性病的人群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有效降低了疾病發生率,減少了醫療支出。最后,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覆蓋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群體,通過運動社群互動和積分激勵制度,促使社區居民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形成“15分鐘健身圈”與健康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環。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升級不僅提升了全民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還通過預防性健康管理減輕了社會整體疾病負擔
1.2提高社會效益,激發體育產業發展潛力
信息技術驅動的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創新為區域經濟發展注人了新動能。智慧化運營模式通過場館資源共享、運動數據變現、消費券精準發放等機制,直接拉動體育用品、教育培訓、健康管理等關聯產業發展。例如,嘉興“運動家”平臺拓展體育消費新場景,促進體育產業與文旅、醫療等行業跨界融合,而上海市社區運動健康中心通過企業白領健康干預站等服務,形成運動健康產業集群效應。更深層次的社會效益體現在勞動力素質提升上,如社區體育通過增強居民體魄,提高居民工作效率,間接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此外,體育賽事和智慧健身空間的建設也刺激了周邊商業發展,形成“健身-消費-投資”的正向循環,為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提供實踐路徑。這些變革表明,社區體育已從單一的公共服務升級為撬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1.3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增強社區凝聚力
信息技術賦能下,通過運動社群數據畫像和積分評價體系,政府可動態掌握居民參與度、場地使用率等關鍵指標,為資源配置和績效評估提供科學依據,如嘉興依托運動大數據優化場館補貼機制,實現了公共資源高效利用。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天然具備社會黏合功能,如上海社區通過全年齡段運動健康中心打造家庭健身場景,重構鄰里互動關系,而線上線下結合的賽事活動則成為化解矛盾、培育規則意識的載體。這種“體育 + 治理”模式將分散的個體需求轉化為集體行動,而且能通過分散式健身緩解公共衛生壓力,以健康社群重建社會信任網絡,由此形成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為破解現代城市社區人際關系疏離難題提供了創新方案。
1.4推動可持續發展與公共服務均等化
信息技術賦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突破了傳統公共服務的空間壁壘,推動了體育資源公平配置。跨平臺數據互通機制打破了行政邊界,使偏遠社區也能獲取優質體育資源。智能設備下鄉和適老化改造則彌合了數字鴻溝,如上海市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通過低門檻服務保障了老年人健身權益。從可持續發展視角來看,數字化管理減少了場館重復建設問題,物聯網監測延長了設施使用壽命。更深層的變革在于服務模式的普惠性重構一通過需求響應的動態調整機制,農民工、殘障人士等群體獲得定制化服務,如上海市楊浦區陽光康健驛站專設殘障人士康復區。這種以技術公平促進服務公平的實踐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理念,為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2]。
2信息技術賦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2.1升級智能設施,提供個性化服務
智能設施的迭代升級是信息技術賦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通過物聯網技術與5G網絡的深度融合,社區可構建全域感知的智慧運動空間。例如,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tyInformationModeling,CIM)技術實現場地設施的三維可視化監管,這樣既能精準監測健身器材損耗狀態、場地使用率等關鍵指標,又能通過無人機巡檢與智能機器人實現設施維護的主動預警。這種“神經末梢式”的物聯感知網絡不僅能將傳統人工巡查升級為智能化運維,還能通過數據驅動優化資源配置,如在非高峰時段動態開放學校運動場館,緩解社區體育設施供需矛盾。值得關注的是,智能設施的普惠性改造需要同步推進,如加裝適老化運動監測終端、無障礙智能健身設施等,確保不同群體均能無差別享受科技紅利。
在此基礎上,個性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成為提高居民參與度的重要路徑。人工智能算法通過解析可穿戴設備采集的體態、心率、運動軌跡等多維數據,可生成定制化的健身指導方案,如為慢性病患者設計低強度康復訓練計劃,或為青少年推薦趣味性適能課程。這種“一人一策”的服務模式能突破傳統標準化供給的局限,通過運動社群算法匹配、虛擬現實場景交互等技術,激發居民持續參與的內生動力。例如,社區數字孿生平臺可模擬不同的運動場景,使居民通過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AR)設備即可體驗登山、滑雪等運動項目,解決場地限制導致的運動單一化問題。與此同時,服務系統需要嵌人倫理考量,通過數據脫敏和權限分級保護用戶隱私,在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之間實現平衡,真正讓科技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2.2搭建數據平臺,實現精準化供給
數據平臺的系統性構建是實現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精準化供給的重要支撐。通過整合政府開放數據與居民運動行為數據,社區可建立市域一體化的數字管理平臺,形成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3]。這種平臺化運營不僅能重構傳統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鏈條,還能通過實時采集運動頻次、設施使用熱力圖等動態信息,為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共享機制需要打破行政壁壘,如對接公安視頻監控系統與電子政務服務網,這既能避免重復建設,又能提升監管效能。在數據安全框架下,平臺可構建分級權限管理體系,使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管理者分別獲取對應層級的包含運動社群活躍度、場地績效等內容的分析報表,實現從粗放管理向精準治理轉型。
精準化供給是數據平臺賦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在數據驅動下,社區需要建立“需求識別—資源匹配一服務推送”的閉環機制。首先,基于用戶運動軌跡、設備交互記錄等動態數據,智能算法可預測不同時段、區域的設施使用峰值,從而優化器材配置和調整開放時長。其次,通過開發個性化運動處方推薦系統,結合居民健康檔案與體質監測數據,社區可為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定制科學的健身方案。此外,社區還可搭建線上預約、虛擬教練等交互模塊,借助AR技術突破物理空間限制,使居民足不出戶即可獲得專業指導。需要強調的是,精準化供給要結合動態反饋機制,通過用戶評價數據持續優化服務內容,形成“數據采集一服務升級一體驗提升”的良性循環。
2.3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
數字化治理體系的構建是實現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通過整合多源異構數據構建全域感知網絡,能夠實現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精準化管理,如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智慧社區平臺將人、物、事三維時空數據嵌入數字孿生系統,使管理者可通過可視化界面實時監測場地使用狀態、設備損耗情況等關鍵指標,為資源調度與風險預警提供決策依據。在此基礎上,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能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干預,如浙江省杭州市的“鄰里治”數字化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數字社工實現政策咨詢、矛盾調解的自動化處理,既能減輕基層工作者的負擔,又能借助語義分析捕捉居民潛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嵌入協同機制創新,如上海市的跨部門“社區更新協同治理”平臺能通過流程再造,實現體育設施規劃、財政預算、社會組織資源的智能匹配,形成“需求感知一資源配置一效果評估的閉環鏈路。這種技術賦能的治理升級本質上是通過數據穿透行政壁壘,將分散的治理主體納入統一框架,使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從經驗驅動轉向算法驅動[4]。
社區居民參與度的提高需要依托數字化工具激發居民的主體性。線上線下一體化參與平臺的搭建重構了傳統議事規則,如“眾治眼”智慧管理平臺通過議題發布、在線投票、進度追蹤等功能,使居民突破時空限制,參與體育設施選址、活動策劃等公共事務。與此同時,積分激勵與數字身份系統的聯動設計也能形成正向反饋,如廣東省梅州市的“梅江智鄰”小程序將運動時長轉化為社區治理積分,居民可用積分兌換公共服務或商業優惠,實現健康行為與社會貢獻的價值轉化。這種參與模式的革新不僅激發了社區內生動力,還通過數字痕跡沉淀形成居民需求圖譜,為服務優化提供持續的數據支撐,最終構建起政府主導、技術支撐、多元共治的現代社區治理生態。
2.4推動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實現普惠性服務拓展
線上線下服務場景的深度融合是重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生態的重要路徑。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實聯動的運動空間,能夠突破傳統健身服務的物理邊界。在此基礎上,直播教學與云端賽事的創新模式能有效延伸服務半徑,如福州市民通過智慧健身步道參與“線上馬拉松”,運動軌跡實時傳輸到數字孿生平臺,形成可視化賽事社區,既保留了競技樂趣,又避免了人群聚集風險。這種融合機制的核心價值在于形成“實體空間精準供給 + 虛擬場景無限延伸”的雙重服務網絡。例如,江蘇省南京市的永盛奧林匹克公園通過AR技術將傳統健身器材升級為互動教學設備,老年群體在使用器械時可同步獲得動作矯正提示,實現科技賦能的代際包容。與此同時,積分系統的跨場景應用能提高居民參與積極性,如運動數據既可兌換實體場館優惠,也能轉化為虛擬社群的社交資本,構建起全民健身的可持續激勵機制[5]。
普惠性服務拓展需要依托技術創新消除服務獲取障礙。針對特殊群體的需求特征,智能設施的適老化改造與無障礙設計成為突破口,如上海市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通過低門檻交互界面和語音指導系統,使高齡群體能夠自主使用智能健身設備。在區域均衡發展層面,跨行政層級的資源共享平臺能打破“信息孤島”,如嘉興“市-縣-鎮-村”四級賽事體系通過數據互通實現了優質教練資源的精準下沉,確保偏遠社區居民享有同等質量的健身指導服務。更深層次的普惠創新體現在服務模式的彈性適配,如福州智慧體育公園采用了“綠色能量兌換”機制,居民日常步行產生的生態價值可轉化為健身課程或商業優惠。這種將健康行為與公益價值相聯結的設計,能有效激發低收入群體的參與動力。此外,夜間健身“點亮工程”通過智能照明與安全監測系統的協同,可延長設施服務時長,為工薪階層創造全天候健身條件,真正實現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從“物理可達”向“心理可及”轉變。
3 結束語
技術驅動下的服務模式創新正深刻重構基層體育治理邏輯。通過數據平臺構建與精準化供給策略的實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已突破傳統物理空間與行政邊界的限制,形成需求識別、資源調度與服務供給的閉環管理體系。在未來發展中,仍需要著重關注技術應用的倫理邊界與可持續發展路徑,既要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完善數據安全防護體系,也要警惕數字鴻溝可能帶來的服務獲取不平等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潔.智慧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中隱私與倫理對策研究[J].健與美,2024(12):150-152.
[2]李凱,趙錄萌.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狀況及發展路徑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1):51-56.
[3]高宇航,葛士順,王占坤,等.數字賦能城市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浙江體育科學,2024(1):13-18,72.
[4]朱振楠,尚婉婷,朱焱.智慧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治理模式的革新[J].新體育,2023(10):16-20.
[5]王祥全,涂娟.CAS理論視角下我國智慧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多元治理[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7):66-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