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蝦兵蟹將”正名
我至今仍記得,大約10歲那年,我在一個小水池里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它像一條線靜靜地懸浮在水中,只要我一碰,它就立刻動了起來。那一刻,我著迷不已。我跑去問周圍的大人,卻沒人認識它。這讓我下定決心:總有一天,我要親自解開這個謎團。
當然,后來我也知道了,當時我看見的“一條線\"是鐵線蟲。可以說,我對水生生物的興趣是從自然的觀察中萌發,并且由持續的好奇心不斷驅動的。鉆研海洋生物學,于我而言是最正確的選擇。海洋生物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科,它涵蓋的方向有生態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分別從宏觀系統、中觀物種和微觀構成的角度解釋海洋生命的奧秘。本科階段,我們需要廣泛涉獵各種生物學知識,到了研究生階段,則更加專精和深入。
我選擇的方向是海洋生物分類學。雖然是理科,但它其實具有一些文科的特質。我們通過觀察生物的形態特征、比較個體差異,判斷它們是否屬于同一種,甚至定義一個新的物種。這個過程有時候會比較枯燥,因為需要大量的觀察和比較,或者運用統計學、信息學的知識和方法。但過程也充滿了挑戰與驚喜,尤其是確認一個新的記錄種,甚至是新物種時,那種為“蝦兵蟹將”正名的喜悅難以言表。
紙上得來終覺淺,出海探索是研究者的必經之路。我第一次出海是在研一下學期,我去往學校建在中街山列島的一個基地,也就是后來廣為人知的東極島,那里也被譽為“東海魚倉\"。我們一行十來個學生中,我是少有的生物分類學方向的學生。在一艘由退役漁船改造的小木船上,我和老師一同乘風破浪,花了4個多小時才抵達目的地。
初次見面,黃色的海水打破了我此前的美好想象,但這一片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種類。我當時的任務是調查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了解不同潮位生物的分布規律。比如,為了研究底棲生物(棲息于水底環境中的動植物),我們會將抓斗式采泥器沉入海底,把底泥連同動植物一起纏上來,再用篩子篩分泥沙,看看海底到底有哪些動植物。
選擇畢業論文具體的研究方向時,我原本想要梳理出浙江省海域有哪些蝦,包括歷史上的記錄,也包括新記錄物種。但在推進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目標實在有難度,不僅樣本量的需求比較高,采樣的過程也不太可控,所以最終將課題轉向了對單齒螺和銹凹螺的生物學特性研究。雖然研究方向有所調整,但我認為無論是蝦還是螺,都是值得投入的研究對象。畢竟,在生物分類學這片領域中,有太多未知等待研究者去發現。

海邊建了一座博物館
在我的海洋生物學之旅中,我的老師趙盛龍對我影響頗深。他師從我國魚類分類學的奠基人朱元鼎先生,一直從事魚類物種鑒定研究。趙老師教學態度嚴格,哪怕是上百人的公選課,他也會逐份批改作業,逐條標注問題。作為他的徒弟,我成了當時班里唯一一個被要求每天早上8點前到實驗室“打卡\"的學生。
這樣高強度的學習和研究,難免會讓人覺得辛苦。但真正和趙老師走近后,我發現他身上有讓人敬佩的溫度與情懷。我的老師并不是一位呆板的學究,他在科研和科普兩方面都有極深的投入,不僅扎根于實驗室,也走進更廣闊的社會。他會親自帶著我們上廣場、進學校,為公眾講解海洋生物知識。把關于大海的一切知識帶給大眾,這是他在我心里種下的科普種子。
浙江海洋大學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就是趙老師心血傾注的成果。它的雛形是舟山師范專科學校的一個標本室,其中的魚、蝦、蟹標本主要提供給中小學做教具。幾十年來,在趙老師等一眾前輩的支持下,小小的標本室吸納了越來越多的生物標本,成為一座頗具規模的海洋生物博物館。館藏各類海洋動物標本2千余種、2萬余件,涵蓋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環節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魚類、爬行動物及大型哺乳動物,還陳列著我國海洋漁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各類漁船模型、裝備。這座博物館不僅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還多次被央視報道,吸引了校內外無數對海洋生物感興趣的人。
如今我接棒了博物館的運營與策展工作,同時,陪伴博物館成長20余年的海洋生物協會也持續發揮作用,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培養了一大批海洋科普宣傳骨干。在這里,我們精心策劃各種展覽,展示著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奇妙之處。從微小的浮游生物到龐大的布氏鯨,從色彩斑斕的珊瑚到神秘的深海魚,每一個展品都承載著神秘有趣的海洋故事。

陳健給青少年做海洋科普講座

在幾代人前赴后繼的支持下,海洋生物博物館如今承擔著四大功能:教學、科研、科普和社會服務。在教學方面,它像是一座“實體圖書館”,學生能夠在這里接觸真實的生物標本和資料。在科研上,它為海洋生物調查和生態評估項目提供了堅實基礎。在科普層面,我們平均每年舉辦十余場活動,讓更多公眾了解神秘的海洋世界。而在社會服務方面,博物館還肩負著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物種鑒定工作,常常為公安和海關等單位提供專業支持,每年會處理六七十甚至上百起涉及海龜、碎碟等物種的案件。
今天,隨著深海探測技術和智能設備的發展,我們有更多機會進入過去無法觸及的海域。與此同時,看似\"傳統\"的基礎研究也依然存在著大量空白,比如在生物分類學領域,盡管我們對某一物種進行了命名和界定,但是它們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與生態功能還有待人們去探索。
踏進海洋世界的方式多種多樣,觀看一部紀錄片,閱讀一本圖鑒,或者參加一次浙江海洋大學的實驗室開放日活動等,都是接觸海洋的方式。如果你想加入我們,并肩推進海洋領域的研究,也可以不局限于以“海洋\"為關鍵詞的學科。因為所有的知識,終將匯入自然的脈絡之中。而海洋,以及更廣闊的自然世界,永遠向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