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考古是一項復雜而令人著迷的工作,從確定沉船位置、調查遺址,到挖掘和保護文物、遺跡,再到公布和展示成果,考古學家一步步揭示沉船背后的故事,為我們的過去帶來新的解讀。
發(fā)現沉船
沉船的發(fā)現可能具有偶然性,比如漁民出海捕魚時的偶然發(fā)現,印尼爪哇海域的井里汶沉船就是2003年一些漁民在附近捕魚時打撈上來文物進而被發(fā)現的。風暴、海浪可能導致沉船的殘骸暴露在岸邊,專業(yè)人員通過正式的勘探和調查也會發(fā)現沉船遺跡。
調查和挖掘
在確定沉船或文物點的大致位置后,考古工作者會進行水下調查,利用聲吶、磁力儀等精密水下定位儀器找到遺址的準確位置,弄清楚遺址的樣子。這一過程還需要拍照、錄像。以福建圣杯嶼元代沉船考古為例,考古工作者利用水下三維攝影拼接技術,通過大約6萬張近景照片,合成了一幅巨大的沉船遺址全貌拼圖。
在確認沉船遺址后,考古工作者會進一步展開水下考古工作,設定發(fā)掘單元,采集相關資料。考古隊員需穿潛水服,背上幾十斤重的氧氣瓶,攜帶各種工具,在水下進行測繪和發(fā)掘。這一工作也可能在專門場所完成,例如宋代沉船“南海|號”,先通過整體打撈,將沉船船體和船載文物遷移到模擬沉船原生海洋環(huán)境的\"水晶宮\"中,再進行水下考古發(fā)掘。

記錄和分析
考古團隊會對發(fā)現的沉船遺跡和文物進行詳細的記錄和分析,包括拍照、繪圖、編目、研究等流程。他們不僅需要整理資料,還要進行成果宣傳,編寫、發(fā)表考古報告。


文物保護
一些沉船文物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浸泡,已經非常脆弱,出水后須經專業(yè)處理。例如“海撈瓷\"出水后要經過多道“脫鹽”工序,直至內部的鹽分全部析出,否則瓷器表面很可能會開裂,附著在上面的海洋生物也會對瓷器產生病害。沉船文物經保護處理后,將被交給有關部門妥善保管。
展示和研究
最后,考古團隊一般通過博物館展覽的形式將他們的發(fā)現展示給公眾。唐代“黑石號”沉船便長期展示于新加坡的亞洲文明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也多次在國內外舉行以宋代沉船“華光礁|號\"為專題的展覽。同時,考古工作者也會繼續(xù)研究,深入挖掘沉船遺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