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立梅:地質學博士,科普作家,“蛟龍”號首位大洋深潛女科學家,兼具大洋深潛與極地科考經歷的第一位中國女科學家,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典贊·2020科普中國”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下潛到350米時,黑暗降臨,發光生物像夜空中的星星,一閃一閃的。第一個發光生物出現的時候就像流星劃過觀察窗,隨后成群的發光體時而聚作雪樹銀花,時而散若夜空煙火,會讓你想起辛棄疾筆下的‘東風夜放花千樹’?!痹凇膀札垺碧柹顫撊沼浝铮屏⒚酚涗浵铝舜笱笊钐幍钠嬗^。
“蛟龍”號深潛經歷,是唐立梅科研生涯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頁。2013年,作為首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女科學家,唐立梅參與了我國首代載人深潛器的首次科考任務。這次深潛,不僅是一次技術的突破,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叩問。

深海:
3000米下的生命密碼與國家使命
2013年9月7日,早上8點42分,“蛟龍”號開始注水下潛,此次目的地是采薇海山的西側斜坡。唐立梅和潛航員傅文韜、葉聰組成的“傅立葉”組合開始了這次令她終生難忘的深海之旅。
“蛟龍”號的艙內直徑僅2.1米,三人擠在這個狹小的鈦合金球體中。由于艙內沒有衛生間,唐立梅在下潛的前一晚就開始嚴格控水;在10小時的密閉作業中,她與潛航員蜷縮在逼仄的空間里,僅靠巧克力和堅果補充體力。機械手操作需精確至毫米,稍有不慎便會損毀珍貴樣本。
真正的挑戰在深海之下:下潛到50米的時候,陽光還能透射下來,浮游生物像暴雪一樣襲來,一副海雪飄飄、群魔亂舞的景象;下潛至350米處,最后一縷光線消失,發光生物如流星般劃過觀察窗;下潛至2740米的海底,探照燈照亮灰白色的沉積物,宛如海底的外太空。這里的水壓是地面大氣的274倍,足以壓扁一輛坦克,但玻璃海綿卻以水晶絲襪般的結構優雅生存,盲蝦在熱液噴口旁進化出感光器官——深海生命顛覆了人類對“宜居”的認知。

“深海科考就像一場星際旅行,”唐立梅形容道,“而發光的生物群則像宇宙中的星河?!痹诤5?,唐立梅目睹了地球最古老的生存邏輯:熱液噴口噴出379℃的“黑煙”,硫化物堆積成煙囪狀結構,盲蝦、熱液螺與??M成“化學合成生態系統”。低溫熱液區,溫暖的海水從地下的裂隙中滲出,彌散開來。在平均溫度只有1—2℃的寒冷洋底,造就了一個生命的天堂。找到熱液噴口,就找到了洋底的生命。
深海沒有陽光,也就沒有植物。這些生物不依賴陽光,僅憑地球內部熱能轉化礦物質為養分,為生命起源的“深海熱液假說”提供了實證。“它們像是38億年前原始生命的活化石?!碧屏⒚啡绱嗣枋觥8钏鸷车氖巧镞m應性:半透明海參的內臟在高壓下清晰可見,卻行動自如;寄居蟹馱著??徛佬?,上演深海版“互利共生”。
作為地質學博士,唐立梅的深潛任務不僅是生物觀察,更是對海底礦產資源的探索?!膀札垺碧?000米的下潛深度設計,直接對標國際深潛俱樂部的先進技術,“蛟龍”號的每一次下潛,都是對國家海洋權益的無聲捍衛。她參與的采薇海山科考,屬于中國對國際海底資源開展勘探活動的組成部分。
“海底的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是未來戰略資源的重要儲備?!碧屏⒚芬哉渲槟滩枳饔?,解釋深海采礦技術,“鐵錳結核像煤球一樣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海底洋盆,這是我們未來最容易開采的一種礦產資源。將它們打散成較小顆粒的礦漿,和海水一起用混輸系統吸上來實現開采,就像喝珍珠奶茶一樣?!边@種創新方案讓中國在深海資源開發領域占據了先機。
從深海轉戰南極,唐立梅的海洋探索版圖擴展至地球另一極。2017年,她踏上“雪龍”號,加入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穿越南緯45的“魔鬼西風帶”時,十級風浪讓船艙里的書架轟然倒塌。她以“扒床沿、吞餅干”的土法硬扛72小時。但抵達冰區后,阿德利企鵝列隊“檢閱”科考船的場景,瞬間消解了她的所有艱辛。

“南極是檢驗生命韌性的天然實驗室?!钡燮簌Z爸爸在-40℃的極夜中孵化幼崽,連續80天不進食;磷蝦以浮游生物為食,卻供養著藍鯨等頂級掠食者。這種極端環境下的生態平衡,讓唐立梅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質:“生存本身已是奇跡,而人類更肩負著守護這份脆弱的責任?!?/p>
在羅斯海難言島,唐立梅親歷中國第5座科考站(現秦嶺站)的籌建:在-30℃的冰原上,隊員們用電鉆鑿開凍土,24小時輪班澆筑地基;紫外線灼傷臉頰,呼出的水汽在睫毛上結冰。科考隊員的生存同樣充滿智慧:蘋果屋帳篷是國際避難所,各國科學家共享物資;“雪龍”號上的“南極春晚”,新西蘭隊員用中文唱《茉莉花》,中國廚師以磷蝦入餡包餃子。唐立梅深知,南極無國界,但五星紅旗提醒我們,科學探索的背后是國家的托舉。
唐立梅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本科與碩士專業兩次調劑,讓她一度與“不喜歡的地質學”纏斗。然而,正是這段“彎路”,讓她學會了用地質學的時空尺度來審視生命:“當我們研究5億年前的巖石時,個人的困惑顯得如此渺小。地球歷經幾十億年演化才孕育出人類,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當下?”
“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很難,但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并不遙遠。”唐立梅始終以“普通科研人”自居。在她看來,科學探索的本質不是追逐光環,而是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從“蛟龍”號機械手的操作邏輯,到南極冰裂縫的自救技巧,每一個細節都是科學精神的具象化。

她將兩極科考轉化為生動的科普語言,把地球比作“千層蛋糕”(沉積巖)與“冰凍巧克力”(巖漿巖),用《甄嬛傳》中的夾竹桃毒性講解化學公式,并在講座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海底熱液噴口中心溫度可以達到379 ℃,再配上咸鹽的海水,有魚有蝦,是不是可以來頓天然的‘海底撈’?當然不是,這些生物本身是有劇毒的……”
在“蛟龍”號上,她主導的“泡沫壓縮實驗”成為科普經典——將泡沫小魚帶入深海,觀察其體積被壓縮至1/5的過程,直觀呈現壓力對物質形態的塑造。在唐立梅看來,科學家不應是象牙塔里的苦行僧。她登上《中國婦女》雜志的封面,在B站分享在索馬里防海盜的經歷,用《成都》改編版唱響南極生活,展現著新時代科研人的多面風采。她用機械手觸摸過海底的古老巖層,用地質錘敲擊過南極的萬年堅冰,更用科普講座在無數青少年心中播下探索的種子。正如她在演講中所說的:“探索和體驗,就是生命的意義?!碑斴d人深潛器劃破幽暗,當科考船碾過浮冰,人類對家園的認知邊界被不斷拓展——這或許正是文明最動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