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剪紙藝術的重要發源地,河北省蘊藏著豐富的剪紙資源。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剪紙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困境。隨著時代的進步,數字技術不斷更新和迭代,人工智能的興起展現了其在與人類認知相結合時的強大交互性以及全方位的多感官體驗,強調個體的感知,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從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剪紙藝術需要依托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和新興的設計方式,進行教學的探索與創新設計,拓寬其延續的途徑,為傳統剪紙藝術的教學與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將從數字化創新設計在剪紙藝術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出發,開展融合式的探索性教學。
一、數字化設計的概念與意義
非遺的數字化進程,指的是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采用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對非遺的各個層面進行系統性記錄與保存,從而實現其保護與傳承的目標。這一創新性實踐將數字技術有機融入非遺保護體系,不僅顯著提升了非遺資源檔案的安全保護水平,同時在文化展示與傳播的多樣性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更為非遺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數字化創新設計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將傳統的剪紙藝術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運用數字資料庫中的剪紙紋樣及其他視覺元素,對剪紙圖案進行創作、修改、匹配優化,并快速生成與再現。這一創新設計方法從多個角度呈現設計方案,既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剪紙藝術,又能拓寬其表現手法及應用領域,體現出重要的文化和商業價值。
二、數字化創新設計教學模式
1.數字化教學模式
非遺的數字化設計能打破多重環境等因素局限,有利于其內容的活態傳承。由于時空的限制,在非遺傳承人未能親自進行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數字化技術所生成的技藝影像被引入課堂,將成為非遺教學的重要形式。以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為基礎,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源采集、設計制作、數字化虛擬再現等多種媒介,使得非遺手工技藝影像以沉浸式和交互式的方式在教學實踐中生動呈現。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在數字虛擬環境中對非遺技藝和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對非遺技藝的實際操作流程及其技法進行了記錄,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和體驗非遺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同時,設計教學不僅能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而且種類繁多的非遺項目無疑為設計課程的豐富與完善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渠道。通過數字化的非遺內容,可以有效地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引入課堂。在此過程中,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將對豐富校園文化、增強專業特色以及提升素質教育等方面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2.非遺實地考察模式
藝術考察與采風課程是藝術專業教學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過這些課程的實踐,學生可以對分布于民間的非遺文化和技藝進行實地調研與整理,收集到相關的文本、圖像等素材,形成其信息可視化圖表,這有助于實現對非遺文化和傳統技藝的系統性、體驗式學習。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各地區非遺文化遺存項目發展現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還能提升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在技藝實操和創新設計能力方面的全面發展。
3.專題講座授課教學模式
總體來看,當前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和手藝人正朝著年輕化和高學歷化的方向發展。通過邀請河北省非遺傳承人在校舉辦專題講座的方式,學生不僅具備理論知識,還能夠有效地傳授技藝,能夠將傳統手藝形象化并通過實際操作進行呈現,對其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傳授,讓學生們能夠真實而直接地感受和體驗非遺項目。這種教學模式具有高效且直接的特點。
三、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創新設計
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創新設計主要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創新設計方法、數字化創新的具體設計和教學具體實踐4方面完成。
1.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數字化技術在剪紙藝術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數字化掃描、建模和打印等方面。通過對傳統剪紙作品進行數字化掃描,可以將其轉化為數字圖像,這為后續的設計和創作提供了便利。應用數字化建模技術,藝術家能夠更有效地把握剪紙作品的結構與形態,從而提升創作效率。而數字化打印技術則能夠快速而精準地將設計作品呈現出來。
2.創新設計方法
數字化創新設計方法主要涵蓋參數化設計、交互設計以及虛擬現實等方面。參數化設計能夠依據設定的參數自動生成剪紙圖案,從而顯著提升創作效率。而交互設計則強調用戶的參與感,使剪紙藝術作品更加具有互動性。此外,虛擬現實技術為用戶提供了沉浸式的剪紙藝術體驗,能夠有效激發創作靈感。
3.剪紙數字化創新的具體設計過程
蔚縣剪紙作為河北省非遺中的瑰寶,其深厚的文化積淀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民間藝術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本研究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對蔚縣剪紙藝術進行數字化開發與創新設計,構建了“傳統剪紙藝術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創新“的教學實踐體系。具體而言,研究團隊將重點圍繞蔚縣剪紙的歷史文化內涵、藝術特征及其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創新路徑展開系統性探索,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圖1)。
首先,設計的創意點將圍繞以下關鍵詞展開:多維剪紙工藝、紙質插畫、中國十二生肖、花卉元素、華麗裝飾、彩色香草油風格、對稱構圖、細膩線條、鮮艷色彩、平滑光影、透視效果、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靜態與動態的交融、文化傳承和藝術美感等。在具體設計實踐中,通過放射式和四方連續的方式生成剪紙圖案設計,全面展現剪紙的形式元素、色彩及工藝,從而完成一系列數字化的蔚縣剪紙創新設計作品。同時將蔚縣剪紙的獨特特征與十二生肖的概念相結合,向受眾傳遞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數字數據資源庫,為未來的創新設計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蔚縣剪紙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內涵,更憑借其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精湛絕倫的工藝技法,在藝術界獲得了廣泛的贊譽與關注。這一非遺不僅體現了民間藝人的智慧結晶,更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其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
圖1非遺剪紙數字化設計作品

其次,將剪紙非遺項目進行分類整理。依據其構圖、造型、色彩及工藝(如畫樣、撥樣、配樣、熏樣、訂紙悶壓、刻制、染色、分檢裝裱)來明確設計形式、邏輯與制作秩序。其次,將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紋樣與飾品(如花鳥蟲魚、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等)整合形成河北省蔚縣剪紙非遺數字化數據資料庫,為公眾提供一個便捷的數字平臺,以便更好地了解該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后,在蔚縣的非遺剪紙數字化設計中,利用蔚縣非遺剪紙視覺形式素材進行創新設計,巧妙結合了其傳統視覺風格與現代數字技術(圖2)。該過程主要運用Photoshop、Ilustrator、Cinema4D等專業設計軟件的核心功能來實現創新數字元素融合。這些工具的使用使得設計師能夠在二維和三維之間靈活轉換,從而創造出富有立體感的剪紙視覺藝術形式。此外,在三維虛擬應用的部分,設計完成的花紋可以進行虛擬展示,使得優化后的視覺元素和圖像能夠實現在線存儲。其不僅有助于推動非遺剪紙文化的創新,還促進了其活態傳承。
通過對河北省非遺剪紙藝術進行數字化創新設計的教學探索研究,提出了一種數字化創新設計的教學模式,以及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創新設計方法。同時對蔚縣剪紙藝術的核心要素,包括紋樣特征、色彩搭配、造型結構以及制作工藝等關鍵信息進行了系統的數字化采集與存儲。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數字檔案,不僅擴充了蔚縣剪紙數字化資源庫的容量,更重要的是為后續的學術研究、創意開發及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這一數字化保護工作,既確保了傳統工藝的永久保存,也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此外,數字化創新設計的應用能夠拓展蔚縣剪紙的傳播途徑,為剪紙藝術的教學與傳承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還能夠增強蔚縣剪紙的傳播性和影響力。
圖2非遺剪紙數字化設計作品

作者簡介
張重陽,男,1987年生,河北秦皇島人,碩士,河北北方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非遺文化與藝術設計
劉子毅,男,1995年生,河北張家口人,碩士,河北北方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數字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2025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人工智能視域下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202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