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我國民俗文化的活力與創造性。其以紙張為媒介,用剪刀或刻刀精細雕琢,展現千姿百態的圖案和形象,給人們帶來了良好的視覺體驗與審美體驗,并傳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此同時,剪紙藝術還能充當傳播載體,通過與傳統戲曲藝術形式有機結合,將歷史悠久的動人傳說、愛情故事、戲曲故事等剪切成各種圖形樣式,為傳統戲曲藝術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供助力。新時期,隨著傳統文化逐漸受到人們關注,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實現對傳統藝術,尤其是傳統戲曲藝術的現代化傳承,已成為當前戲曲藝術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剪紙藝術與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文化的內在聯系出發,深入分析剪紙藝術在傳統戲曲藝術文化傳承中的載體作用,以更好地展現剪紙藝術的時代價值,推動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由賀朝善編著、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戲曲剪紙大賽獲獎作品集》一書,對2014年山西右玉縣舉辦的戲劇剪紙大賽的獲獎作品進行了匯編,從各剪紙作品中人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民間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以及剪紙這一藝術載體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作用,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全書共分為3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展示了本次大賽的特等獎作品,獲獎作者分別來自山西、山東、河北,其作品皆以著名戲曲故事為原型進行設計,充分體現了傳統民間藝術良好的審美意蘊。金獎作品共10個,有《伯牙碎琴竇娥冤琵琶記揚州夢》《靈堂戲曲吊子》《倩女離魂柳毅傳書》等。銀獎作品共20個,包括《陳姑趕船囊哉》《小二黑結婚》《窗花西游記》等。
結合該書可知,剪紙藝術作為文化底蘊豐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藝術,而且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傳承作用,有助于人們從剪紙藝術中挖掘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社會風俗等,促進傳統藝術文化的延續發展。以剪紙藝術為載體,將經典戲曲故事、優美戲曲表演以及傳統美術繪畫以剪紙的形象展現出來,既能折射剪紙的藝術美感與審美趣味,也能使傳統民間戲曲、民俗風情得到良好傳播,為人們了解并研究傳統民間藝術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資料。具體來說,剪紙藝術對傳統戲曲藝術文化的傳承主要體現在以下3方面。
剪紙藝術與戲曲文化的相互融合。傳統剪紙藝術造型多元、寓意深刻,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許多地區會以民間戲曲故事為題材,采用鏤空、雕花等手法,將當地戲曲劇目中的戲曲人物制成剪紙圖案,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剪紙藝術風格。如河北蔚縣的戲曲剪紙以陰刻為主,點染著彩,人物生動傳神,色彩鮮艷明麗,且往往通過多幅剪紙將整出戲或臺本戲全部刻畫出來,貼上一套窗花,等于在自家窗戶上搬演了一臺大戲。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豐富了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也使得傳統戲曲文化得以通過剪紙這一載體在民間廣泛傳播,增強民眾對戲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剪紙藝術作為一種裝飾性極強的民間藝術,被廣泛應用于節慶、婚慶、居室裝飾等場合,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戲曲元素得以在這些場合頻繁展現,從而加深人們對戲曲文化的了解和喜愛。如節慶活動中,人們常常將戲曲人物的剪紙作品貼在窗戶、墻壁等顯眼位置,既能增添節慶氛圍,又讓戲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剪紙藝術促進傳統戲曲藝術精神的傳承。剪紙藝術與戲曲藝術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傳統戲曲藝術文化所蘊含的忠義、仁愛、智慧等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通過剪紙藝術得以傳承。如剪紙表現的《楊家將》故事,傳遞出楊家將精忠報國的精神,《四郎探母》的剪紙與戲曲則體現了親情與忠義的沖突和抉擇。這種精神在民間不斷傳承和弘揚,激勵著后人。
剪紙藝術培養傳統戲曲藝術審美與興趣。剪紙藝術作為傳統戲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剪紙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如夸張的造型、豐富的線條,多視角展現戲曲的藝術魅力,能培養人們對戲曲藝術的審美能力和興趣。尤其是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通過接觸剪紙中的戲曲元素,能讓他們從小就感受到傳統戲曲文化的美,為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培養潛在觀眾和愛好者。同時,一些剪紙藝術家在創作戲曲剪紙時,不僅保留了傳統戲曲人物的服飾、妝容等特點,還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和色彩搭配,使作品兼具傳統戲曲韻味與時尚新穎的藝術風格,更符合當代審美需求。
綜上所述,剪紙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瑰寶,對于傳承傳統戲曲藝術文化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時期,剪紙藝術的文化傳承價值應得到充分重視,通過將剪紙元素與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創新融合,既生動展現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也賦予剪紙藝術時代活力。
(方迪星/碩士/湖北科技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