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原用于繡樣、圍帳、窗花、燈花等功能性用途,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活動中應用廣泛的民藝形式。民間剪紙既具有裝點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又具有文化傳承的精神象征性。剪紙的審美魅力不僅來自視覺造型,更來自于其造型代表的心理意象與文化聯(lián)想。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造型轉化,是指創(chuàng)作者基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藝術原型進行外觀、結構與內涵的重塑,在保留原型基本特征的基礎上作形象改變,以達到一定審美效果的過程。剪紙形象具有社會生活意義,是對生活原型作藝術性的提煉轉化獲得的結果。在剪紙中,造型轉化不僅體現在形的變化上,還體現在空間的處理上。
一、平面完整的適形造型
剪紙造型首先要將客觀立體物像轉化為平面形狀。民間剪紙在表現物體層次時受薄紙材料本身限制,在觀察表現事物時,多采取平視展開或俯視展開的視角。民間剪紙講求將物體的形象完整表現出來,以完整性為美,甚至物體本身被遮擋的部分,也要通過剪刻形狀表現出來,如抓雞娃娃總是呈現雙手展開的姿態(tài),或仿佛透視一般在房屋的內部剪出完整的人物形象,這種完整表現事物形象的方式是民間剪紙普遍的造型規(guī)律。又因民間剪紙原用于窗花繡樣等實用目的,在剪紙時往往受到一些特定外形需求和形式規(guī)則的約束,普遍具有適形造型的特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傳統(tǒng)剪紙藝術形成了若干固定主題和程式化的樣式風格。
二、取舍提煉的夸張圖形
剪紙本為農婦居家手藝,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往往快捷隨興,剪樣時不太拘泥形象的現實尺度,而更重視形象的合目的性。剪紙味道追求對形象的主觀塑造,根據剪紙者的興趣和目的,對形象進行濃縮、概括和取舍,將復雜事物簡化為易于辨識的形狀,創(chuàng)造出經過高度提煉和夸張的平面圖形。首先是輪廓歸納,捕捉并整合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使剪紙形象的外輪廓概括、單純、簡練而富有韻味。其次是形象夸張,通過夸大造型特征、動態(tài)趨勢,甚至改變物像的比例關系,以追求藝術張力,使作品能傳達出其核心的的表現意圖。
三、簡單結構中的復雜添加
受紙質材料特性的限制,剪紙形象的外形結構通常較簡單,整體上呈現一個團塊形狀,主要通過在這一外形內部剪刻復雜裝飾圖形來實現視覺上的豐富性。在剪紙的內部空間可以添加各種形象,有的是呈現事物肌理的紋樣,如表現動物皮毛的密集鋸齒形;也有的采用剖視手法,如在動物腹部鏤刻出懷胎的形象;還有包含抽象寓意的裝飾圖案。剪紙擅長以正負空間、虛實對比呈現并置、透疊的形象效果,使主體圖形與內部紋飾構成相互聯(lián)結的整體,又通過圖地關系的巧妙運用,形成單純而豐富的視覺層次。
四、意象化的形象創(chuàng)造
民間剪紙造型既是具象的,又是意象的。剪紙取材源自現實中的事物,但并不拘泥于復制現實事物的形象,而是通過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意念性的形象,表達人的觀念與情感。剪紙中常見喻義象征的手法,如以石榴代表多子多福,用魚與蓮花象征夫妻恩愛等。在那些表現豐饒與生命力的剪紙圖案中,動物與植物的形象交相輝映,彼此連接,牲畜身上鏤刻著花朵,果實內里包含著鳥獸,人和器物的輪廓內外都布滿了鮮活的動植物形象和符號。剪紙將不同空間的自然物象組合在一起,表現出人們對好運的追求、對繁衍后代的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些造型樣式是在長期的民俗文化薰陶中累積和傳承下來的,承載著豐厚的文化語義。
從實踐角度審視民間剪紙的藝術形象,是一種跨越時代的創(chuàng)作對話。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民俗載體正逐漸遠離,文化傳承亟需創(chuàng)造新的載體。對傳統(tǒng)圖案的解讀與重新構建,對文化遺產的研究乃至創(chuàng)新,其目的在于連結傳統(tǒng)與現代,延續(xù)文化脈絡的同時,拓展當下的審美視野。
圖1仿民間風格剪紙《夢回陜北道情》郭潔恩

作者簡介
郭潔恩,女,1979年生,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數字媒體藝術。